来源:《父母必读》 2010-07-14 13:55:28
李子勋老师:家庭治疗专业督导师,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师,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等栏目特约心理专家。《父母必读》杂志的专栏作家。
李子勋:既然是一个未来导向,我想可能我们要来思考一下,我们这一代人是不是有能力来教育我们孩子或者从心理结构来讲,我们是不是具有对他们教育的能力。
现在一个儿童教育理念来看,每个国家,每个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在的理论和自在的技术,谈到未来,我就在想二十年以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刘丹已经讲了,实际上在社会学分析我们一直把六十年代的美国和二十年后面的中国做比较,六十年代出生在美国到现在已经五十年了,这一帮美国人现在几乎站在美国主流社会的一个意识。所以看看现在美国,比起二十年以后的中国就差不多了。为什么这么说?八十年代是中国产生巨大改变和变革的时间,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从心理学上来讲由于你生活在那样一个社会结构和物质条件下。
现在我们比较强烈是社会,一个人是一个社会的人,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只是前半生,真正一个孩子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是由心理和社会共同完成,社会本质对孩子影响大于一个家庭,为什么这么来讲?我们明显的看到一代一代人有明显的不同,八十年代是中国变革时代,那么到了现在三十年过去,中国的变化大家看到了,刘丹也谈到这是一个急速变化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讲,所有出生在八十年代以前的父母们,其实是完全不了解的。因为你们内在结构完全是不同的。想象我们孩子在这么多关爱下面,从来没有因为爱的缺乏而痛苦过。同样他们在物质上满足是过度的,尤其是85年以后,90以后的孩子。
想象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人他们生活情况完全不同,首先当时中国很不稳定,大家处在一个动荡社会里面,我们没有吃的,经常会饥渴,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人都是富翁,他们都是存在饥渴,所以对物质产生需要。
我们曾经分析国华为老总的任正非的成长,他生活的情景决定这个人成年以后会干什么?会喜欢什么?而85年以后的孩子和我们80年前在中国的人来讲,从他内心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由于我们教育理论和我们专家所做的研究,都是在这样一个六七十年代形成的思想意识里面,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个误差,可能在误读我们85以后的孩子们。
刚刚我们看到陈教授的一个摄像,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可以看出完全不同的东西来。我们想一想,我们的理论,或者我们这些层面人并没有涵盖这些孩子的生存和生活的经验,他们的幼年和这些还幼年,他们所处的成长社会是完全不一样。所以因为这些理论并没有涵盖这些孩子,他成长发展的经验和这样的社会现象,所以这些理论对这些孩子应该说是无效的。没有太大的用处的,只是想提醒大家,我们是不是在一些更和孩子沟通中去感受,而不是判断和分类,或者去创造一个标准,以五六七这些年代的人形成的这样一个观察系统去观察我们未来得孩子。其实我们现在普遍存在对80后的误解。仔细想一下,我们用现在美国衡量我们80后,90后的孩子,这些孩子将会建造一个更完美的中国,五六七十年代的孩子,他们形成的社会意识,现在看来是在社会能力来看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意识,充满着贪欲,充满着欺骗,没有公平,也没有对弱势人群的关怀,当然我们的中央领导发起一个运动要改变中国整个社会的状况。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事。
对六七十年代人建立这样一个思想意识,比如说成功学,或者利益最大化,或者是买掉所有房子,让那些没有钱买房子的人更加买不起房子,这些事情是谁可以做得出来,当然是我们这一代人干出来的,但是相信我们孩子不会这样做,85以后孩子他们不怎么竞争,也不在乎成为多么有钱的人,现在80后已经开始工作了,我们这个社会并没有公平为他们留下生存的空间,他们马上要生孩子,想象他们孩子到了二十岁,二十年以后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子?一定跟现在不一样,一定没有人再进行竞争,因为这些孩子们从小他的愿望得到满足,而不是贪婪的,我们看看这些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他们不努力,别以为这是糟糕的事情,恰好这是一个社会未来导向更平和,更美好的一个精神动力。
我们一直强调是创伤资源,在五六十年代正好经过一个工业革命,那个时候主要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分离性障碍,是这些人要远离自己家园来到城市生活,成为一个机器的雇佣,为什么需要经典理论分析,是那个时候的人的心理障碍,来源于人跟社会,人跟自然之间的分离,我们失去人性本身的一种和缓的生活,来到一个被科学技术倡导的高度发展的社会。
随着城市已经建设的比较美好,适合人居,而且工厂变的人性化,建立强大的工会系统,那个时候人类心理痛苦主要是来源于人际关系,所以心理学改成一个以课题为中心的治疗体系。六十年代出生的美国人,他们尤其是在八十年代以后,比如说现在的比尔盖茨、奥巴马、乔丹等等一系列的六十年代出生的美国人,他们更自在。但是看看六十年代以后美国人教导出来孩子他们没有这个需要,他们需要的只是欣赏别人。他们更自我,更自在,他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看看我们孩子们,尤其是90以后的孩子,实际上已经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我喜欢我喜欢的生活,至于你们要干什么,跟我没有关系。当然这就是说从未来来想一下二十年以后,我们孩子到底是会生活在什么情景下?成为什么样人类。今天教育家一定要来思考,因为不然就做了很多无用功。你越是试图用六七十年代意识影响你的孩子,结果是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因为实际上违背一个社会发展过程。如果按照美国经验来讲,这些孩子们已经不再需要责任,不再需要一个社会认同体系,他们自在的生活。
所以在美国心理学已经改变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心理学理论,是把自恋和自信作为发展的中心,从小建立自己的自恋情结,因为只有喜欢自己,在未来社会才是幸福的,不需要看别人怎么样。我们社会也是一样的,因为物质决定一个人的意识,很早一个经济学家来中国讲学,谈的是四千美金还是两千美金平均收入,是人类社会文明转变的时刻,现在中国已经达到这样一个物质财富,整体中国人朝向一个更平和的社会,更和谐的社会,现在中国倡导和谐社会,尤其是我们的国家的领导人在这方面做的非常非常多的创新,相信中国二十年以后,会是比美国还和谐,还美丽的国家。
在这一点我想提醒家长们,其实我们都庆幸我们不像我们父母,想象当年我们读书的时候,老一代人是生活在一个相对平缓的社会,那个时候的人很缓慢,所以他们看到我们看电影,交朋友,逛公园,他们很愤怒,但是看看这三十年,我们这一代人把中国已发展到一个非常让世界尊重的这个位置上,而且我们也没有觉得我们医学败在我们的手里。
我说说我父亲,每次回家的时候空调不开的,音响也不开的,当我回去的时候,爸爸会把空调打开,说你们需要,但是我们一走这些都是不开的,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像他们那一代人结果会怎么样?中国经济发展不起来,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的父母使劲把孩子教育的跟自己一样,想想看,那肯定是要失败的。所以我们这些父母庆幸我们不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我们希望我们孩子像自己。
这一点我特别同意刘丹谈到,我们真的不知道未来什么样的孩子更适合未来得生活,但是我们觉得一个平和的,一个爱心的,一个可以把玩具拿给别人玩的,一个可以慢慢等待别人玩完自己再玩的孩子,这是未来社会需要的孩子,而不是具有攻击性和冒险性的孩子。有时候我们培养孩子,要与我们未来和谐的社会来思考,而不是保留被六七十年代人这样一个竞争和参与方式来试跑。
我曾经为五六七年代的人做过一些颠覆,尽管在社会能力上,这一批人把整个中国变的可能在未来一百年以后,我们会评论这一批人,我们会骂他们,社会肯定批评他们,像美国在八九十年代时候,对过去财富者的指责是一样的,但是同时我们要感激他们,没有这三十年出生的人,中国没有办法得到世界的尊重,我说的是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崛起。如果我们不把被我们三十年人所建成的因为饥渴和不安全感为主导,这样的人的心理结构做一个清理,我们会可能传承给我们孩子,因为时代跟奇怪的,现在至少我相信社会学要超越心理结构。现在报纸上经常说80以后的孩子是物质的孩子,说这个话肯定是六七十年代的人,为什么?因为你想一想,一个社会总是决定一个人的意识,人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知道我们倡导雷锋时候,我们都喜欢雷锋,我们倡导大学生好的时候,各个美女都找大学生,但是今天我们社会一直在倡导物质,倡导成功者,倡导有钱人,精英分子,八十年代女孩子就应该是嫁这样的人,但是现在这个社会批评他们。但这是社会构成的原因,而不是他们的原因。如果我们从小教育孩子外面都是坏人,我相信这些孩子不会得到幸福。
其实现在我在想说,现在物理学其实已经倡导一个儿童发展的认知发展方向,谈到早期的信息刺激,谈到儿童的很多知识结构,实际上就是娘胎里就在他身体里面,儿童对于一个自然信息的接受是来自于生命原,只是唤醒而已。所以在儿童的本质的遗留里面这些知识并不存在,为什么孩子学数学很难的原因,因为这些东西在他心里没有用,但是这些孩子看一些动物很容易接纳,而且永远不忘,这些信息是他的原初的。
在教育儿童方面,认知发展方面,我们现在更主张刺激,所以刺激就是对孩子自觉产生以神经发展的秩序来产生刺激,在刺激儿童的这样的时候,最好是不用人类文化的产物,我去世博会唯一感受是中国人太传统了,中国搞了一个庞大人类文化产物在那里摆着,虽然很耀眼,但是你上去你知道中国建筑学至少晚了西方二十年。真的不值得那样去宣扬它,当然我这样说设计师可能不赞同,我特别喜欢日本、英国国家设计的,都是把生命存在联系的很密切的一个建筑思想。这是未来人类的前进。
所以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不需要人类文化刺激它,包括我们人类的绘画技术,其实这个东西面对大自然来讲是苍白无力的,两岁以前我们要让这个孩子经历所有信息,因为孩子对颜色和声音分类要比成年人强的多,其实刚才刘丹说了一个很好的话题,教育的结果是让孩子得到很少,赏识的很多,所以在现在我们认为对孩子智商刺激主要是信息,充满自然的信息,因为大自然的声响,大自然的色彩,大自然的结构,永远都会比我们人类静态科学丰富多彩的多。这就是保持创意,保持孩子天性理念跟自然的匹配性。
我真的不反对我们让孩子接触很多人类文化,但是一定要晚一点,比如说到三四岁,四五岁以后,在他原始的才能唤醒以后,我们把人类文化放进去这是好的。不是说只是让他被刺激。当然我今天不想讲对于儿童认知刺激的一些国外的研究和经验,但是我们知道过去的教育和对儿童的一个早期开发方式是很值得重新梳理的。
我相信这一天有人谈到关于右脑的开发,真的就是这样的,因为生命总是把最原始的东西先发展,最后的东西后发展,其实左脑并没有太大功能,主要功能人类智慧聪明不是左脑,但是对字的理解对整篇文章理解是排不上用场,过度刺激左脑,就是愚蠢的,这在西方社会都发出批评了。
谈到未来社会,我想未来应该是比现在美国还要好的社会,我们让我们孩子变的有爱心,而不是强烈的竞争意识,大家去过北欧或者北美,在发达国家里面,每个人生活的比较现实,不管中国人怎么维持,但是有一天还是会发展成日本那样一个社会,不管是什么体制,因为当物质足够的时候,我们会寻找更多幸福感,满足感和精神追求。
既然如此干吗把我们这个年代,我们这三十年来的一些强烈的焦虑,恐慌不安,贪欲强加给孩子。在未来来讲,可能我们心理学也要开始以自在生活为中心来做咨询,他选择自己生活,并且学会欣赏别人,既能够维持喜欢自己,又能欣赏别人,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从心理上学上讲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会欣赏别人,你可能是不爱学习,但是没有什么,因为这是你选择的生活,在一个自己心理学里面我们强调自我选择。这个社会在多样化社会以后,会给很多人带来美好发展,不一定是成功,而是可以美好的渡过他一生,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点滴,包括活在当下,包括他去爱这个人类,爱别人,爱这个社会。
我们要意识到,可能我们没有能力教导,因为中国翻天覆地改变以后,这些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要来重新的蹲下来和他们共同成长,学习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去学习他们的方式,同样我们要对80后说声抱歉,在五六七三十年代的人,我们真的在我们强烈的贪欲里面,把这个社会瓜分太紧,我们没有给80后孩子留下多大的空间。因为我们活的这批人在拼命的活着,我们梦想拿到手里面不愿意还给这个社会,所以我们对这些孩子们说抱歉。
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