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2009-12-12 22:16:19
反思:
1.挖掘音乐元素
音乐的审美感受力是需要通过对音乐元素的感知、理解来获得的。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是这首乐曲中一个非常鲜明的音乐元素,于是所有活动环节就围绕这最具感染力的乐句而展开。首先,我通过引导幼儿充分地倾听,让幼儿主动地寻找乐句、听辨乐句。接着,我通过演示图谱,将动态的音乐转变成静态的画面,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乐曲的结构,发现乐句出现的规律。最后,我引导幼儿通过各种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进一步表现固定乐句和音乐节奏。
2.引起情感共鸣
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是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表达和示范自己的音乐感受的能力。在呈现作品的过程中,我努力通过生动的演绎来展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将幼儿带入充满感染力的音乐氛围中。其中包括饶有兴趣的倾听、清晰准确的哼唱、情绪饱满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表现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
3.营造情境氛围
音乐审美体验的获得是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需要幼儿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去联想、迁移。因此在活动中,我力求体现游戏性、情境性和趣味性。一块小小的纱巾充当了“锯子”“毛巾”“沐浴球”等,将幼儿带入不断变化的游戏情境“锯木头”“擦汗”“洗澡”中,使得小班幼儿能饶有兴致地反复感受、体验,借助想象进入表现的情境,发展音乐感受力。同时,两种不同的纱巾用法又巧妙地将幼儿分成了“大树”和“小木匠”两种角色,为幼儿顺利地进行分组合作游戏提供了帮助,并体现了一物多用、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在快乐中学习
在体验中成长——点评小班音乐活动“咿呀咿呀呦”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黄琼
我觉得《咿呀咿呀呦》是一个颇具特色又富有学习与研讨价值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意义在于如何使小班集体教学活动既有情趣又有发展效益——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结合我们正在探索的关于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问题,谈以下几点感悟。
一、趣味盎然,使教学活动富有魅力
这一集体教学活动给人的强烈感受是趣味盎然、充满魅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了一个有情、有趣的音乐“童话世界”,孩子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在感受音乐快乐的同时发展着音乐的智慧和素养。
首先,趣在选材上。正如沈老师所分析的那样,这首乐曲旋律活泼、节奏鲜明,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欣赏需要。其中,“咿呀咿呀呦”的乐句反复出现,充满童趣,幼儿乐此不疲。集体音乐教学活动材料和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一个活动的成效。一个有趣又有吸引力的音乐素材可以成为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提升一个教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其次,趣在情节中。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营造了一个游戏化的情境:森林、大树、锯木、擦汗、洗澡……孩子们在有情、有趣的游戏中愉快地感受着,积极地发现着,快乐地学习着。对小班幼儿来说,教学活动游戏化是提升学习品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正是由于这个教学活动趣味盎然、富有魅力,便使它有着个别化的区域活动不可替代的功能,有着师幼共建的价值。
二、精心预设,使教学活动充满挑战和发展价值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精心预设,别具匠心,使之对幼儿更具有挑战性和发展价值。
比如,图谱的解读功能。事先,教师在黑板上画好了四段波浪线,每段波浪线有四个起伏。在活动中,教师随音乐用粉笔沿波浪线描画,在乐句“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用明显的摆动动作画出锯齿线来突出乐句和音乐节奏。寥寥几笔,虽极其简单,却是形象有效的演示,达到了帮助幼儿将动态的、难以确定的音乐转变成静态的、可理解的画面的目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幼儿感受了乐曲的结构,理解了乐句的规律,同时,也使本活动的教学难点——“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 — |”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再比如,纱巾的创意运用。一方面,纱巾色彩鲜艳,能唤起幼儿学习的热情,既有趣又不干扰幼儿倾听、感受音乐,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另一方面,纱巾轻盈、多变,能挑战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时而,纱巾变成大树、锯子;时而,纱巾又成为毛巾、浴球,等等。孩子们在与纱巾的“游戏”中创造性地用各种肢体动作来表现固定乐句,并大胆地进行表达表现。
教师的精心预设使教学活动充满挑战与发展的意义,挑战了小班幼儿较准确地感受、把握乐曲的节奏规律并予以回应的音乐欣赏能力,挑战了小班幼儿运用各种肢体语言来大胆想象、表达表现的能力。可以说,教师充满智慧的设计使教学活动基本达到了预设的目的,也凸现了其发展的效益。
三、有效互动,使教学活动价值优化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在现场的互动也是颇有特色的,反映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互动中,体现了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正确理解——音乐活动应该姓“音”。教师较好地处理了音乐活动中的节奏、旋律、音高等知识技能与新课程的元素如注重感受、体验、探索、表现、创造等之间的关系,在与幼儿互动时既有对音乐元素的关注,更有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引导。例如,当孩子们在“大树”下“锯木头”时,教师一方面观察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敏感性、表现力,另一方面更在乎幼儿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互动中,体现了教师本身的音乐素养与音乐教育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脸部表情、肢体语言、情绪状态以及身体的节奏动作等,都反映出教师的音乐素养,并一直感染和影响着幼儿,使音乐活动的价值得到了优化、升华。
互动中,还体现了教师其他方面的专业素养。例如,对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对幼儿主动模仿、自主学习精神的欣赏,对幼儿大胆想象、积极创造品质的肯定等,这些都反映了教师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关注。另外,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机智也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她充满感情地倾听,接纳幼儿的想法;有时,她富有激情地总结,归纳幼儿的经验;有时,她又饶有兴趣地追问,刺激幼儿的想象……在这种积极的师幼互动中,孩子们在表达中思考,在学习中成长。
总之,这是一个既有情趣又有发展效益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新课程对优质集体教学活动的追求。如何使这次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更大化、更优化?本人有两点建议,以供进一步研讨。
第一,要强化目标意识,不断思考目标是什么,在活动过程中目标实现的情况如何,有效性怎样。在这次活动中,“目标一”较好地达到了,而“目标二”感觉还欠些“火候”。因为对小班幼儿来说,“目标二”是一个难点,是一个挑战。建议在节奏的表现方面再强化一些,运用的手段、方法再多样一些。如,用拍手、跺脚、唱歌词等方式,让幼儿充分地体验、感受,多样化地表达、表现,这样也许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第二,教学的游戏化情境可以更自然、更合理些。活动用“木匠的游戏”贯穿全过程,可乐曲中却有很多动物的叫声,这两者联系在一起似乎有点牵强。我觉得可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顺着乐曲中的小动物来组织、设计游戏化情境,使游戏与乐曲内容更贴近、更匹配;二是如果采用“锯木头”的情境,建议尽可能与动物联系起来,如“现在是小猪在造房子,锯木头啦”“现在是小狗在造房子,锯木头啦”等,使游戏化情境更自然、更合理,也使教学活动更富有意义。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