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09-11-30 23:28:49
随着近年生育高峰的出现,自然流产率也居高不下。其中不少职业女性怀孕才3个月左右,但是在检查时却发现腹中胎儿没有胎心,已成死胎。所谓“现代生活方式”是造成白领女性卵巢功能下降并引起流产的重要原因。
胎儿死亡往往没有征兆
32岁的小刘前些年因为忙于考研充电一直没准备怀孕,而今年工作顺风顺水,新买的房子也装修完毕,一切准备就绪,她认为孕育宝宝的时机成熟了。就在夏天她如愿地怀上了孩子,当她在地段医院检查明确自己确实“有”了的时候,她开始减少工作,多休息多吃营养食物。当怀孕14周,她去一妇婴建健康卡,一做检查,发现胎儿心跳已经停止,胎儿死亡已经月余。
小刘很难接受这一事实,为何胎儿会莫名其妙地死去;为何胎儿死在腹中,作为母亲的她并未出现不适症状。
近几年这样的病例很多。胎心停止后继续滞留母体的情况不足为奇。
“胚胎停育”是最常见的流产
妊娠不足12周,即怀孕不足3个月妊娠终止者为早期流产,临床上最为多见。钱教授谈到,流产有四种常见类型,即先兆流产、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和完全流产。而先兆流产是早孕期间最常见,也是唯一可以救治的一种流产。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少许阴道出血,有的伴有轻微的下腹坠胀痛或腰骶部酸痛。一般休息和采用相应的治疗后,这些症状有可能消退,妊娠还能继续。如果先兆流产未及时治疗或进一步发展,即可成为难免流产。表现为阴道出血增多,腹痛加剧,少数出现胎膜破裂,部分胚胎组织堵塞于宫颈口。此时胚胎已死亡。进一步发展,部分胚胎组织可以排出子宫腔,部分组织滞留于子宫腔内,此时称为不全流产;如果胚胎组织完全排出于子宫腔,称为完全流产。
流产除上述四种常见类型外还有三种特殊情况,即稽留流产、习惯性流产和流产合并感染。其中稽留流产是临床中遇见最多的,也是“胎死腹中”的主要类型。主要表现为女性婚后有明确的停经史和正常的早孕过程,无任何临床症状。
许多孕妇就是怕早孕检查会有害孩子而未去医院做必要的检查和定期随访,待到停经近三个月时再做检查,发现没有胎心搏动、孕囊变形或孕囊增大如孕周,但无胚芽组织等。这时已经是“胚胎停育”或“稽留流产”,也就是“胎死腹中”。
白领女性普遍黄体功能不足
孕妇黄体功能不足是造成目前“胎死腹中”最为常见的原因。不少女性“稽留流产”后一检查可以发现孕激素水平低下,也就是孕妇黄体功能不足。许多孕妇在受孕前卵巢功能基本正常,但受孕后,卵巢不能“负荷”,出现以低孕激素为主要表现的黄体功能不足;低孕激素可引起妊娠蜕膜反应不良,影响孕卵的着床与发育,造成流产。
时下的白领女性每天坐在办公室内,电脑不离手,户外运动时间极少,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往往造成体质差,免疫系统和神经调节功能下降。现代女性工作学习压力大,工作紧张,睡眠不足,经常吸烟饮酒等也是孕妇黄体功能不足的常见原因。
饮食不健康也是诱因之一。不少孕妇在怀孕前经常性节食,或服用减肥药,都给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由于只生一个,相当多的准妈妈对饮食是很重视的,但犯了一个过于精细的错误,或者用大量的保健食品、维生素替代均衡的饮食。钱小虎教授笑谈:“过去的妈妈吃的是红薯,孩子也很健康强壮;现在的妈妈在吃雪蛤,体质却不怎么样。”钱教授认为,健康的孕期饮食还是应该来自自然,少吃药多吃粗粮。
内分泌功能异常等也可流产
造成“胎死腹中”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母体黄体功能不足以外,还有其他各种原因。
胚胎或胎儿因素,如染色体异常,可导致习惯性流产或胎儿畸形;母体因素有很多如孕妇全身性感染、重度贫血、心脏疾病、肾脏疾病;孕妇生殖器官的畸形或创伤;孕妇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异常。
孕妇内分泌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和重度糖尿病均可导致“胎死腹中”;此外,多囊卵巢、高泌乳素血症等内分泌异常亦可导致流产。免疫功能异常主要是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
环境污染对胎儿的危害近年也逐渐显现出来,常见的有铅污染、砷污染、硒污染以及各类化学物质如苯、甲醛等污染。
孕前检查可避免流产
如何避免早孕期间“胎死腹中”?钱教授告诫准备怀孕的女性,应该打消不必要的顾虑,在受孕前进行相关检查,如卵巢功能检测、TORCH、夫妻双方ABO血型及Rh血型检测。
受孕后应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与定期随访,如监测LH(黄体生成素)、PRL(泌乳素)、β-hCG、孕酮、E2(雌二醇);在停经45天时做超声检查,明确受孕部位,监测孕囊、胚芽发育情况以及胎儿心管搏动情况。一旦发现孕激素水平不足,立刻补充黄体酮,避免流产。
对有三次以上“胎死腹中”者应进行夫妻双方染色体检查;有暴露于高污染源者应进行孕妇体内相应微量元素检测。
准备怀孕的女性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早起早睡,放松身心保持平常心,不要满足于健身会所的锻炼,而是应该到阳光下进行户外运动。日常饮食必须营养均衡,不吃主食,不吃粗粮蔬菜,用保健食品代替是要不得的。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