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原创 2009-11-29 23:38:43
成人虽无法置身于其中,但却应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好这个世界,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这个世界。
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摘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您真的理解幼儿的需要吗
朋朋是个大班的小朋友,他做事与众不同,喜欢动手,喜欢创造性的操作活动。
一、案例描述
“老师,我要画八张”
《帽子设计师》这一课的结尾,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三张白纸,让他们做小小帽子设计师,画出自己独特的帽子。这时,朋朋举起手:“老师,我要画八张。”老师迟疑一下说:“朋朋,你先将三张画好再说,好吗?”朋朋坐下,开始做画。很快朋朋就画好了三张,交给老师,老师满意地点头,夸朋朋的设计想象力强,很有创造性。“老师,我还要纸。”朋朋说。可是,其他孩子也陆陆续续完成了作品,老师整理孩子们画好的作品,无暇顾及朋朋。每位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讲解之后,老师便结束了这次活动。
“老师,不要擦掉我的画”
接下来是幼儿自由活动,一个小朋友跑来报告:“老师,朋朋在黑板上乱画,快去看。”老师被拉到黑板前。原来朋朋在黑板上又画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帽子。老师看到朋朋画的起劲,没有批评,也没有表扬。只说了句:“朋朋,画好了你负责将黑板擦干净啊。”朋朋点点头。要进行新的活动了,朋朋还在画。老师发出了命令:“朋朋,快把黑板擦干净。”朋朋舍不得:“老师,不要把它们擦掉嘛。”可是,这样乱的黑板对下个活动有影响的啊。老师没有听,还是要求朋朋将黑板擦干净了。
二、分析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能注重幼儿的创造性,也力争创设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尽量做到让每个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用语言表达自己作品的机会。按常规活动的标准衡量,教师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
当然,这个半日活动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存在着的问题。朋朋在设计帽子时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是,
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一良好的教育楔机;为了照顾大多数幼儿,朋朋在活动中和活动后对绘画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三、反思
1、教师应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始终是处于主动地位,幼儿完全按教师的
意愿活动。那么培养出来的幼儿完全失去了自身的个性。幼儿的许多特长也被埋没。而新《纲要》明确提出:“教师应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在小小帽子设计师的设计活动中,朋朋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他两次提出想多画几幅画,他希望有更多的创作机会,但他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老师及时的关注和应答。显而易见,如果在朋朋积极要求再画几张的时候,得到老师的积极支持,为他提供做画材料——纸,朋朋一定能画出更多的作品。而且,他的积极性,以及创作的欲望会得到最好的发挥。
2、教师应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及时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
之所以自由活动时朋朋在黑板上画帽子,正因为他活动中的创作欲望没能得到满足。可这时,教师仍然没有注意到朋朋的超出其他幼儿的特殊需求。朋朋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也更没有得到应有的恰倒好处的鼓励和赞扬——如果朋朋画在黑板上的帽子能得到老
师的重视,并珍视他的作品,保留那些画,让朋朋介绍给大家,引导大家参观品评。那么对朋朋的创作积极性是多么大的保护和鼓励;对于教师而言,这又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楔机呢?
3、转变教育观念,正确看待我们身边的幼儿。
幼儿是社会中一个平等的成员,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孩子往往被看成父母的财产,教师也常将孩子置于被动地位进行教育教学,和日常习惯培养。这种传统观念严重限制和压抑了幼儿的独立性和独创性的发展,不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水平不如成年人成熟,他们的知识经验不及成人丰富,但他们的自我意识已有了很好的发展,他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对别人的评价很敏感。他们希望在集体中有自己的地位,他们强烈地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关注和赞赏。孩子的知识经验虽然贫乏,但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有着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完整的世界。成人虽无法置身于其中,但却应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好这个世界,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这个世界。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