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09-11-24 23:38:39
根据新的《婚姻登记条例》,你可以选择不做“婚前医学检查”,但是婚检中的很多项目,在你怀孕之前,应当补做,这对帮助你孕育一个健康的宝宝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如果选择了放弃婚检,专家认为,你有必要在准备怀孕阶段把婚检的大部分项目认真地查一遍,这对于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关系重大。
建议必查项目
血常规(血型)
及早发现贫血等血液体统疾病,因为如果母亲贫血,不仅会出现产后出血、产褥感染'target=_blank>产褥感染等并发症,还会殃及宝宝,给宝宝带来一系列影响,例如易感染、抵抗力下降、生长发育落后等。
尿常规
有助于肾脏疾患早期的诊断。十个月的孕期对于母亲的肾脏系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身体的代谢增加,会使肾脏的负担加重。如果肾脏存在疾患,后果会非常严重。
粪常规
消化系统疾病、寄生虫感染诊断,例如弓形虫感染,如果不及早发现,会造成流产、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
肝功能(两对半)
各型肝炎、肝脏损伤诊断。如果母亲是病毒性肝炎患者,没有及时发现,怀孕后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早产,甚至新生儿死亡。肝炎病毒还可垂直传播给孩子。
胸部透视/摄片
结核病等肺部疾病诊断。患有结核的女性怀孕后,会使治疗用药受到限制,使治疗受到影响。而且,活动性的结核常会因为产后的劳累而加重病情,并有传染给孩子的危险。
妇科内分泌全套
月经不调等卵巢疾病诊断,例如患卵巢肿瘤的女性,即使肿瘤为良性,怀孕后常常也会因为子宫的增大,影响了对肿瘤的观察,甚至导致流产、早产等危险。
白带常规
筛查滴虫、霉菌、细菌的感染,如果患有性传播疾病,最好是先彻底治疗,然后再怀孕。否则会引起流产、早产、胎膜早破等危险。
染色体检测
及早发现克氏征、特纳氏综合症等遗传疾病、不育症。
全身体格检查
全身检查及生育能力评估
虽然只是简单和常规的检查,但对于家庭的幸福和你未来宝宝的健康,这些检查所发挥的作用也许是你想都想不到的:
2002年,仅就南京市来说,做过婚检的人群中,疾病的检出率为12.79%,比2001年上升了31.05%。其中,男性疾病检出率为12.01%,女性为13.58%,女性高于男性。
疾病检出的情况为:生殖系统疾患占6.47%,包括男性***过长,包茎,女性外阴阴道炎,卵巢肿瘤等。内科疾患占3.43%,包括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心脏病等。传染病占0.82%,包括肝炎,性病、结核病等。严重遗传性疾病占0.14%,包括染色体异常如克氏症,特纳氏综合症等。
对于下面这些疾病,通过这些体检项目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隐匿性梅毒
值得注意的是,近6年来婚检人群中的性病人数年增长速度为66.72%,其中绝大多数为梅毒,而85%为隐匿性梅毒,患者本人全然不知,而梅毒是仅次于艾滋病对人体伤害最大的性病。它潜移默化,“蚕食”机体,危害健康,它可以传染给配偶,造成子代流产、早产、死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等。但是,这种疾病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乙型肝炎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全世界乙肝病毒携带即hbsag﹙+)者有3.5亿,而我国就有1.2亿之多,占全世界的1/3,在带毒者中约有25%的人,一生中将会发生慢性肝病。因此,在我国消除与控制乙肝病毒感染具有重大的意义,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母婴传播,生活接触性传播,hbsag﹙+)母亲所生的婴儿,出生1年内将有25%-40%成为hbsag(+),在新婚夫妇中,一方hbsag(+),另一方未受感染,婚后2.25年,原来未受感染的一方,有52.6%发生了乙肝病毒感染,其中14.0%变成乙肝病毒携带者。
如果发现男方hbsag(+),给予女方注射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可以有效地预防女方感染以及母婴的垂直传播;若女方是hbsag(+),通过婚前卫生指导,告知其怀孕后进行乙肝“三阻断”可以有效地预防母婴传播,从而将母婴乙肝病毒感染率降低2/3。
神经管畸形
我国是神经管畸形高发国,发病率为美国的10倍。如果在孕前三个月至孕后三个月,口服斯利安片(一种小剂量的叶酸片)可以降低70%以上的神经管畸形的发生。通过在孕14-20周抽血进行“唐氏筛查”,可以减少60%-70%的先天愚型儿的出生。
对孕妇生过先天性畸形儿,家庭有遗传性疾病史,35岁以上的高年初产妇,有过死胎,多次流产等,孕早期患过病毒感染而用过化疗治疗,接受过放射线等需要在产前遗传咨询门诊作进一步检查。在怀孕初3个月里,药物对胎儿生长发育影响最为明显,所以一旦确诊怀孕不要滥用药物,如确因病情需要,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孕早期因胎盘尚未形成而容易流产,故应避免性交和繁重工作。
怀孕3个月内应到产科登记,医生对孕妇进行病史询问,测血压,查尿蛋白及血色素,测体重、身高,测量骨盆,进行全身检查以及妇科检查等,以早期发现疾病进行早期防治,并决定怀胎是否可以继续。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