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11-24 15:46:02
导读:生活是一部活的教育百科全书。孩子们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事件中,才能真正地去感悟、体验;去投入、参与;去发展、创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生活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多尔也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建构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由此可见,现代幼儿教育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教育应具有生活的意义,生活应具有教育的意义,教育应向生活回归,使生活成为课程表源泉。为此,我们从幼儿的经验、需要、兴趣出发,把幼儿的发展,幼儿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等,通过幼儿生活中的事件即发生在幼儿生活中或生活周围的,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加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交加于幼儿发展的有机的生动的现实的经验体系。具体做法与体会如下:
一、发现孩子感兴趣的生活事件,引导整合活动的生成。
生活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也是一种体验。因此幼儿感兴趣的事件是促进幼儿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兴趣之源。生活中蕴涵着无限丰富的教育因素,发现孩子的兴趣与需要,也就捕捉到了教育的契机。
国庆长假过后,孩子们带来了许多旅游纪念品和照片,争着向大家讲述节日见闻。有的观察了无锡的变化,繁华的街道、热闹的商店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搬进了新居,崭新的家、崭新的环境使他们兴奋不已;有的去别的城市旅游,看到了外地的名胜古迹。他们介绍着自己的见闻,打听者别的见闻,渐渐地,当“小导游”成了孩子们的兴趣热点,循着这一思路,我们适时提出了“你是无锡人,你怎样向游客作介绍?”“如果你是游客,你想知道些什么?”“我们的城市与农村、别的城市一样吗?”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孩子的话匣子打开了,有关城市的各种各样的话题,使他们对城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引发了“我们的城市”这一主题。
关注幼儿日常生活和个体生活经验,从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出发,以孩子的视角把孩子的经验中最重要的因素,思考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之间的联系与作用,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加以提升,为满足孩子的需要,引发探索和学习的愿望,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
二、关注生活事件的衍变发展,诱导整合活动迁移。
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当我们说教育是发展……我们最后的结论是,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幼儿的生活是与幼儿现实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幼儿时时刻刻都会衍变出许多自主的探索性的活动。
当“我们的城市”主题生成之后,在观察城市交通时,孩子们发现了马路上的许多交通标志,并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各种有关交通标志的书籍、图片、玩具以及各种资料等等。让孩子们查一查自己找到的标志表示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结果孩子们发现标志的颜色、形状、用途上的不同。他们边收集边分类,边分类边讲解,分出了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等等,连教师和家长都自叹不如。于是老师就把这些标志运用到“开小车”的游戏中,让孩子们边看标志边开小车,游戏变得趣味盎然。为了把孩子们对交通标志的兴趣转移到幼儿园环境的和生活中,我们因势利导组织幼儿讨论“幼儿园需要那些标志?”“什么地方需要标志?”“你想告诉大家什么?”于是孩子们很快地行动起来了,在楼梯口贴上了“不要推人”标志,在滑滑梯旁贴了“请排队”的标志,在饮水机热水出口边贴上了“小心烫手”的标志——虽然这些标志只是幼儿手工绘制的,却是孩子们规则意识的缩影,也是孩子们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开始。
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活动的基础。而幼儿对生活经验的迁移则是活动进一步发展的推进器。教师应因时因地因儿童的实际情况,思考和选择活动内容,要使计划处于动态,有较强的灵活性。这样才能切合不同时期幼儿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更好地体现整合教育动态发展的进程,整体的学习有利于知识经验以及相应学习策略的迁移,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三、重视生活事件的相互联系,促进幼儿完整发展。
杜威曾指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且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孩子们关注个人的生活事件,也关注身边的社会事件,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探索了解事件的过程也是他们积极思维,发展个性,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重视生活事件的相互联系,促进孩子的完整发展。对孩子的当前发展和持续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价值。
(一)选择正向的幼儿生活内容,提高幼儿的生活学习品。
幼儿生活与学习是不可分割的,这种联系有时是正面的,有时是消极的,我们应该以幼儿发展为标准有效地选择。
(二)必要的环境材料,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皮亚杰认为:“在整个学习时期,儿童处于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即直接的感知与事物具体形象是幼儿思维的重要支柱,对具体事物的操作、感知是儿童形成自己的经验结构和智慧结构的主要形式。”幼儿的学习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完成的。为此,我们应及时为幼儿创设一个易于探索易于操作的环境。
老师借助于环境的创设、材料的准备,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诱发幼儿的许多想法和行为,鼓励孩子动手设计制作,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而且潜移默化地为幼儿发现学习创造了条件,在孩子们的心中渗透主动学习的意识。
(三)挖掘生活事件的发展空间,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费尔德曼的非普遍性理论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或胜任某一事,有许多不同的机会来实现个人的潜能,应该把每个儿童看作是具有独特的倾向性的个体。”孩子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所关注的事物、所提的疑问也是不同的。他们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会大相径庭。但对某一事物的探索则会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在“我爱动画片”活动中,男孩子对《西游记》特别热衷,女孩子则对《白雪公主》分外地喜爱。我们没有强求一致,而是花开两枝,让孩子在不同空间里发展各自有益的兴趣,发掘他们的潜力,发挥各自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
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我们还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在“我的成长”中,不仅制作孩子的成长册,还发动家长制作“爸爸(妈妈)的成长册”。在教爸爸妈妈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
生活是一部活的教育百科全书。孩子们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事件中,才能真正地去感悟、体验;去投入、参与;去发展、创造。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引导他们,支持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在“生活事件”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拓展生活的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在“生活事件”中全面健康地成长。
无锡市崇安区中心幼儿园 吴震月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