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11-24 10:22:43
导读:与主题内容密切相关的区域能让幼儿自然地展现主题情境,产生真实的情感、积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区域中的材料类型丰富,数量充足,给幼儿极大的想象与选择空间,使区域中的活动情节更丰富、更有趣。
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与操作,可以对已有经验加以巩固和扩展,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作深入的探究。多年来,我园的课程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因此我们对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的关系作探索、研究,力求使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当班级进入一个新的主题活动时,教师会引导幼儿对原有的区域活动进行调整,以期让幼儿在主题中获得更多直接、有效的经验,更好地发挥区域活动的作用。主题中的区域活动与主题内容息息相关,但是它的外延比主题内容更广泛、更深入,更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因此,它比主题活动更持久,能更有效地实现主题的潜在价值。
一、主题活动中区域活动的产生
区域活动的场地安排、内容设置和材料提供是在教师有效规划、积极思考、不断完善主题框架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的。在主题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主题情境脉络以及主题内容对原有区域活动内容进行调整。这些区域活动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并参与设置
例:大班主题活动“健康的身体”
在探究身体器官的过程中,一些幼儿对嘴巴产生了兴趣,他们决定成立“大嘴巴工作室”项目小组。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一个相对安静的区域开始了活动。他们用镜子观察自己的嘴巴,探讨嘴巴的用处,观察辨别各种动物的嘴巴,用唇膏印唇印,等等。在制作大嘴巴模型的过程中,他们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各抒己见,为如何制作得更加科学、真实而查阅资料,寻求帮助……当他们完成作品时,他们的收获绝非只是一个模型或是周围人的几句赞美,还培养了合作的精神、勇于实践的素质、尊重科学的品质……
2.教师根据主题内容预先设置
例:大班主题活动“影子”
为了让幼儿在进入主题之前对影子这一现象产生兴趣,对即将进行的活动产生探究、发现的欲望,教师选择活动室中光线较暗的一处区域设置了影子发现区:挂上深色的厚布帘,遮住绝大部分光线,只在布帘的局部剪开几个小洞,让光线透进来。教师还提供手电筒、动物外形薄膜纸及其他材料让幼儿探索。幼儿对这一活动区域十分感兴趣,在玩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从而顺利地进入了主题。
3.在主题活动进行到某一阶段时由于主题内容的需要自然产生
例:中班主题活动“高和矮”
孩子们将故事《山丘上的约会》改编成手偶剧,配上舞台、背景,在区域中进行表演。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孩子们又发现了生活中众多的“高与矮”的故事,随即剧情也发生了改变,原先的小动物见面的情节变成了电视塔与小木屋对话、风筝与蝴蝶比高等情节,并增加了旁白、道具。一段时间后,这个主题活动结束了,而幼儿的表演兴趣依然持续着,只不过此时的表演已由原先较多地关注事物之间高与矮的关系过渡到创编反映自己身边事情的新故事上了,从中他们积累了更多有关表演的经验。
无论是哪一种来源,主题活动中区域活动的设置都必须符合主题目标和幼儿发展的需要,让幼儿与环境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二、主题活动中区域活动的主要类型
在主题活动进行过程中,班级内原有的常设区域会因主题发展的需要,围绕核心经验进行一定的调整,同时产生一些围绕主题活动而特设的区域,这些区域活动与主题内容关系更为密切。
我班原有的活动区域主要有阅读区、戏剧扮演区、科学区、美工区、积木区、益智区、手工区、自我服务区等,它们都随着主题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以下介绍其中四个区域的变化。
阅读区:在原有读物的基础上,补充一些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读物,让幼儿自由阅读。
美工区:根据幼儿美术技能的发展,适当增减各种美工材料,并可预先投放主题活动中将用到的材料,让幼儿有选择地使用。
科学区:配合主题活动,提供相应材料,让幼儿操作、探索、发现。
戏剧扮演区:根据活动内容或幼儿的兴趣,增设表演所需的材料,让幼儿有表现、创造的机会。
围绕主题活动而特设的区域富有针对性,它们与主题活动的产生、发展及与幼儿的需要的关系更为密切。
(1)项目中的“实习场”
在主题活动进行过程中,幼儿常常会对主题中的某一个话题(或问题)产生深入、持续探究的愿望,这时一部分幼儿会因为共同的兴趣而进入同一个项目小组。因为项目活动需要一段时间的持续探究,这时某个区域就具有了在真实情境中完成某个特定任务的特质,成为幼儿的“实习场”。幼儿可以在这里尽情展开项目工作,留下自己工作过程的记录。这些区域拥有一个工作场所所需要的一切,如材料、工具、人员、资料等。这里成为幼儿讨论时的“会议室”,操作时的“工作间”,展示时的“展览厅”……
例:大班主题活动“感恩——我家的故事”之“感恩行动”
经过约一周的主题活动,部分幼儿产生了表演自己家里的故事的兴趣。幼儿的这个想法很有意义,又极具挑战性,教师给予了支持。
●选择场地:教师倾听幼儿的想法,了解他们对活动场地的需求后,提供了一个符合他们需要的活动区域——活动室内一个较大的、离“资源库”较近的活动空间。于是这里便成了“感恩行动”剧组的“工作基地”。
●讨论剧本:既然是表演,合适的剧本是必不可少的,导演(由幼儿竞选产生)、演员、教师共同在“基地”中讨论剧本,最后由教师协助整理成文稿。此时,这里俨然成了一个“会议室”。
●投入排练:确定剧本后,导演和演员们就投入了紧张的排练,这里又变成了“排练厅”。孩子们将每天的排练记录(工作进程记录表)贴在区域中,既为了提示自己,也为了让大家了解他们的工作进程。
●制作道具:孩子们排练到一定阶段,发现表演需要道具,便去“资源库”寻找合适的材料制作相应的道具。这时,这个区域又成了“制作车间”。
(2)技能练习的“工作坊”
技能在主题活动和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适宜的技能可为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支持和保证。因此,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可根据需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区域,让幼儿在其中练习主题活动中需要的技能,并通过有效帮助来保持幼儿学习和运用技能的兴趣,这时这个区域就变成了“工作坊”。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工作坊”不能只作为单一的技能练习场所,它是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支持。“工作坊”内的活动必须与主题活动的进展密切联系,与主题活动中其他区域的活动发生关系,从而使主题活动得以深入、扩展。
例:大班主题活动“服装”
一些绣在服装上的精美图案让孩子们着迷。教师发现了孩子们的兴趣,便设立了一个区域,提供了绣花针、线、绷子等工具材料,并邀请经验丰富的保育教师专门指导,于是许多幼儿来到这里学习绣花。此时,这个区域就具有了工作坊的性质,也成为“服装厂”游戏的一部分,丰富了原有的游戏内容。在游戏过程中,顾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绣更多层次的花,于是参与绣花的幼儿接受了新的挑战。
(3)快乐的游戏“舞台”
主题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幼儿积累了一定的主题经验,一些原先围绕主题活动而开展的区域活动逐渐具有了游戏性。在区域活动转变为主题情境中的游戏后,区域之间的关联性、交互性更为紧密,它们共同组成了与主题相关的游戏情境。
例:大班主题活动“服装”
[例1]在参观服装厂后,幼儿随即在区域里进行了“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系列活动。接着,这个区域被冠以“小天使儿童服装厂”的名字,幼儿在自然分隔成的各个空间里做着设计、测量、裁剪、缝(粘)合、包装等一系列工作。设计师将自己的作品送到裁剪部门,经过测量、裁剪后交给缝(粘)合部门……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工作任务,他们在快乐的游戏情境中实践着自己获得的主题经验。
[例2]漂亮的服装从服装厂“生产”出来后,孩子们开始讨论“如何展示”的问题。最终师幼决定将原有的戏剧表演区移至门外走廊,利用走廊较宽敞的优势搭建一个T型台,近期表演区专门用来进行时装表演。模特们每天在这里排练,同时评议服装厂送来的服装。这吸引了不少观众,有来来往往的教师,有经过这里的其他班的小朋友,有来参观的客人……这是幼儿事先没有想到的。当他们发现这个区域还有新的优势——能向更多的人展示时,他们异常兴奋,表演得更加投入了。
三、主题活动中区域活动的安排要点
区域活动的内容选择、空间设置、材料投放等紧紧围绕主题经验和幼儿的发展需要。
(1)围绕核心经验,具有明确目的
每一个主题都有其重要的核心经验,从其情境脉络的发展来说,每一个主题情境中都有一个核心活动。这就提示我们,每一个区域内的活动内容都必须围绕核心经验来制定。在一个大的主题活动情境下,每一个活动区域应有相应的情境,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区域活动为主题服务。
例:大班主题活动“感恩——我家的故事”之“感恩行动”
“感恩行动”剧组为了让剧情更符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请家长用拍照、摄像的方式记录一些一家人在家中的行为,并在区域中展示出来,为共同创编剧本作准备。在这样的区域情境中,每个人的活动目的性更为明确,其他人也可从中了解他们的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帮助。
(2)跟随主题需要,设置活动空间
因各区域活动内容、参与人数等因素的不同,我们在进行空间设置时要考虑其大小及位置,让每个区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能与其他区域有效衔接。
例:大班主题活动“服装”
在“服装”主题活动中,时装表演区因需要较大空间而设置在活动室外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孩子们发现活动室外面很开阔,表演时也不影响其他区域的活动,但化装、换服装很麻烦,孩子们觉得应该有专用化装间、更衣室。于是,师幼共同努力,用大纸板间隔、围合,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化装间、更衣室。渐渐地,孩子们希望表演时能有彩色灯光,他们提出需要灯光师、手电筒、固定灯光的器具等,因而,这个区域在空间的使用和安排上又有了新变化,对舞台、背景等作了进一步的规划、调整,使其更符合幼儿的活动需要。
由此可见,区域活动的空间设置和变化要根据该主题的需要及区域活动本身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在活动过程中随时作出适当的安排和调整,让其真正为实现主题目标服务。
(3)投放开放性材料,展现主题情境
与主题内容密切相关的区域能让幼儿自然地展现主题情境,产生真实的情感、积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区域中的材料类型丰富,数量充足,给幼儿极大的想象与选择空间,使区域中的活动情节更丰富、更有趣。
例:小班主题活动“我喜欢小鸡”
幼儿在一个较为安静的区域中玩着“孵小鸡”的游戏。教师提供了稻草、棉花、布、报纸、纸盒做的鸡蛋、竹匾、泡沫垫子、靠垫等材料,还悬挂了一些母鸡孵小鸡的图片。在教师的帮助下,大家一起将这个区域布置成小鸡的家,幼儿在这里选择喜爱的材料,进行着温馨而有趣的活动:有的坐在稻草堆上模拟鸡妈妈孵宝宝,有的选择海绵或软布制作孵小鸡的窝,也有的用纸盒等材料表现小鸡出壳的情景……
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挥着促进主题活动深入发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认真规划,合理安排。
来源:《幼儿教育》2007.5
江苏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 陆晓民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