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11-23 15:02:42
导读:现在提倡关注儿童的需要,教师在目标的定位上有了更多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但同时它需要教师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该园提出的推动师幼互动的策略也值得借鉴:支持幼儿实践自己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失败—一耐心等待,提出关键问题——引导介入,帮助归纳——提升经验。
(一)我们的问题
我园自2002年年底成为全国新《纲要》实验园后,承担了教育部“十五”课题的研究任务。《纲要》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表明,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师幼互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建立怎样的师幼互动,在师幼互动中重点关注些什么,是我们亟待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回顾和分析这几年的教育实践,我们认为我园的师幼互动状况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极端表现:
一类问题是:忽视幼儿需要的师幼互动。
1.忽视幼儿的情感需要,有时对幼儿的情绪反应不能作出及时的应答。
2.为了便于常规管理,在互动中,单方面给幼儿制定许多规则,由教师说了算,出于安全和管理的角度考虑,孩子们自由活动时间常不能保证。
3.活动内容也往往是教师单方面设定,由教师来决定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计划而忽略幼儿的兴趣。
另一类问题是:片面关注幼儿需要的师幼互动。
1.容易被幼儿的需要牵着鼻子走,不能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幼儿提出的愿望片面一味地满足,以为这样是尊重了幼儿的需要。
2.在幼儿探索过程中不敢介入,也不知道该如何介入,介入的方法是什么。
3.有时满足一部分幼儿的需要,却造成了另一部分幼儿的等待,造成一定的隐性浪费。
根据这两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分析,觉得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好幼儿需要和教育目标之间的平衡关系,于是我们努力通过一些行动进行调整。
(二)我们的行动
针对两类不同现象,我们在行动过程中对组织形式、内容、环境等进行适宜性的研究和调整:
●调整活动时间,增加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做是为了让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对幼儿进行观察和了解,因为只有更真实地去观察幼儿才能了解幼儿的需要到底是什么。
●调整活动内容,教师观察记录幼儿兴趣需要、发展特点以后,再根据幼儿需要和兴趣来设置活动内容,或者和幼儿共同构建活动内容。
●调整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和创设可选择的、探索性的、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机会和材料。教师关注材料和幼儿发生互动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自我反思,活动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及时反思分析自己的行为,再来调整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组织形式、投放的材料以及指导策略等。
(三)我们的策略
在以上调整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逐步形成了以“了解一取舍一推动一反思”为模式的关注幼儿需要的师幼互动四步曲,来实践适宜的师幼互动。
●了解——观察幼儿需要,做好互动准备。
●取舍——寻求幼儿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平衡,判断互动价值。
●推动——借助有效策略,推动互动进程。
●反思——分析,调整互动。
(四)我们的实践
以下就以案例《鱼鳍的作用》对“了解一取舍一推动一反思”四步曲的具体实践,来说明我们在创建关注幼儿需要的师幼互动中的思考和行动,同时在案例描述过程中对四步曲一一作具体说明。
1.活动背景
为了丰富班里的自然环境,家长为孩子们送来许多热带鱼,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随之产生许多有关热带鱼的问题,教师将小朋友们的问题逐一归类,在研究了鱼需要的水和爱吃的食物后,孩子们又对鱼鳍有什么用产生了兴趣,于是教师与幼儿又开始了新的研究。在这里将一些片段与大家分享。
2.案例描述及分析
案例一:鱼鳍有什么用?
为了解孩子们对鱼鳍的经验,我询问:你们知道鱼鳍有什么用吗?
有的小朋友说爸爸妈妈告诉我鱼鳍是帮助游泳、转身的,有些小朋友觉得鱼鳍这么滑抓也抓不住,肯定是对鱼起保护作用,还有部分小朋友则摇摇头,并不知道有什么用。
分析:
在这里,这种收集孩子经验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事先了解孩子的经验,才能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开展后面的活动。可以看出,孩子们反映出来的获取经验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不知道,一种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得来的间接知识,一种是自己的猜想,都非自己的观察所得。因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从实践入手,去真正了解鱼鳍的运动过程,而其中的关键又是怎样才能观察到鱼鳍的运动。
案例二:用什么方法来了解鱼鳍的作用?
我决定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关键性的问题:“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真正了解鱼鳍的作用呢?”
“那就把鱼鳍剪掉,再看看小鱼没有鱼鳍会怎么样就知道了。”
“如果把它的鱼鳍剪掉,它会流血,死掉的。”
我觉得有道理,就改变了提问:“那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既不让鱼鳍动,又不伤害小鱼?”
嘉杰突然想到一个主意:“把鱼鳍抓住,不让鱼鳍动,我们就看出来了。”
“好的,不过要轻点,太重了鱼要痛的。”
“可是抓得太轻小鱼会逃走的。”
“那我们就抓得不要太轻也不要太重好了。”
我见大家都同意嘉杰的意见,就提议我们先试试这个办法,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分析:
孩子们从来没有抓住鱼鳍的经验,所以也预料不到抓住鱼鳍后鱼有什么反应,我想,只有让他们自己试试才知道这个办法行不行,就支持了他们的想法。让孩子获得失败的经验并非坏事。
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把手伸进去,想抓住鱼鳍,可是鱼总是从他们的手心里逃脱。谁也抓不住鱼。
在孩子们几次失败以后,我也试着抓住鱼背上的鱼鳍,刚拿起来给小朋友看,就被小鱼逃走了。
“小鱼太滑了,我们抓不住。”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大家都摇摇头,确实想不出来了。
“那我们再想想,明天再来试。”
事后,我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分析:孩子们尝试过以后才知道连鱼鳍都抓不住,又如何观察呢?不过,这种失败的经验对孩子来说也不乏是件好事,他们会积极地思考更可行的方法,我非常理解,可以先耐心等待。
今天,从孩子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自发地想到要爱护小鱼,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我想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应该继续引导孩子们形成爱护生命的意识和行为。
案例三:在我们身上先试试
第二天,天天一到幼儿园就兴奋地告诉大家:“我想到办法啦,用透明胶粘住鱼鳍就可以了。”手里还高高举起透明胶给大家看。
“透明胶到了水里就不粘了。”
虽然天天的方法遭到了反对,但大家却由此受到启发,想到了更多借助材料固定鱼鳍的方法。
有人思考着:“用绳子绑住鱼鳍。”
“还是用我们揪尾巴的绳子比较好,很舒服的。”(在揪尾巴的游戏中,我们用的是布编成的绳子)
分析:
孩子们虽然想到了固定的方法,但对材料的选择举棋不定,因为每个人对各种材料都只有零星片段的经验。不过让我高兴的是,孩子们在讨论中自始至终都以不伤害小鱼为出发点。
所以,我见大家决定不好究竟用什么材料,就想:是否能让大家亲身体验一下各种材料的舒适度,再来选择,启发大家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问题?
我也说了自己的意见:“要不我们把每种材料都在自己身上试试,如果我们很舒服,小鱼肯定也不会痛。”
好啊,大家都很乐意地接受了我的意见。按大家说的,我们一起找来塑料绳、布、透明胶。为了有所比较,我鼓励大家把每种材料同时绑在自己身上试试。
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协作。
“我觉得透明胶粘在身上很舒服。”
“我觉得这种毛毛的布比较舒服。”
我想到小朋友曾提到过透明胶在水里会失去黏性,而且鱼是生活在水里的,就需要孩子们去了解另一个环境下材料的特性是否会改变:“我们再放到水里试试,看看透明胶会像何子衿说的失去黏性吗?绳子到了水里会让我们的手(鱼)变痛吗?”
过了会,何子衿面带无奈,着急地跑过来告诉我;“你能不能给我换一张?我的透明胶浸到水里以后就掉下来了!”
当时通过一边观察一边和孩子们的交流,发现目前为止,除了何子衿发现透明胶到水里以后失去黏性以外,其他小朋友一致认为三种材料绑在身上都很舒服,特别是绳子,到了水里也没让手痛。这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以为小朋友会立即发现只有布是最适合的,但我并没有指出,我想还是等孩子们自己来发现。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