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11-20 16:14:20
导读:当孩子在幼儿园能接受教师的帮助时,教师就可以安排家长短时间离开,但是家长必须让孩子有思想准备,尽量不要用“溜走”或“逃跑”的方式离开孩子,以免孩子产生更强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教师和家长要让孩子对“家长要离开一会儿”这件事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孩子很勉强,那么第一次分离的时间应该短些,而且家长回来时要和孩子说说话,并在一起待一会儿。
面对新的环境,刚入园的孩子焦虑、哭闹,短则一周、两周,长达一个月甚至更久。我们帮助幼儿对新环境作出“良好的适应”,目的是通过适应过程培养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如果强迫孩子去适应他们不能立刻适应的环境,那么不仅不利于缓解他们的焦虑,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孩子失去创造性、缺乏游戏能力、产生更强的依赖性或更容易烦躁、发怒等。
反之,如果我们能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帮助孩子顺利地适应新的环境,那么孩子就会增强自信,容易在新的环境中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所以,“进入幼儿园”为孩子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提高适应能力和建立信任感的机会。
为了帮助托班孩子适应新的环境,我们在“分批开班”“先来半天”“消除家长焦虑”“创设温馨如家的环境”等策略的基础上,又作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探索,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新的策略。
一、把握好第一次家访对孩子和家长的影响
第一次家访是教师与家长、孩子第一次面对面的接触,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兴趣喜好、家长的教养态度及其对幼儿园和教师的期望等。面对不同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教师可以向家长介绍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的方法。
策略一准备充分的资料
●班级情况介绍。班级基本情况、教师基本情况、开学初的作息时间安排等。
●幼儿基本情况登记表(附后)。幼儿姓名、乳名、性别、喜好、性格特点及家庭抚养情况等。
●入园须知。需要家长准备的换洗衣服、鞋、玩具、照片等各种物品。
●礼物袋。包括教师自制的小卡片、班级标志小挂牌、送给孩子的小礼物等。
策略二积极与家长沟通
●了解家长对孩子的基本教养态度和方式。
●让家长了解开学初要为孩子准备的各种物品及其用途。
●向家长介绍班级作息时间以及入园第一天的亲子半日活动安排。
●了解家长对孩子入园适应问题的期望,并向家长介绍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的方法。
方法一:让孩子知道家长非常愿意让他上幼儿园,虽然要暂时离开家,但幼儿园是个很有趣的地方。
方法二:家长可以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孩子,使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向往之情。
方法三:刚开始时,家长可以在幼儿园陪伴孩子活动,但时间不宜过长。
策略三尽量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很亲切
在家访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观察孩子的表现,与孩子接近,初步了解孩子的个性;另一方面应尽可能与孩子交流感兴趣的话题,理解孩子的言行,给孩子留下好印象。
例1:
稼稼看上去“酷酷的”,起初他不愿意接近老师。老师与家长交谈时,他自己在一旁翻书。父母叫他与老师打招呼,他也只是看了看老师,就低头做自己的事了。父母越要叫他到我们这边来,他越是转过身去。我们注意到他一直在翻书,就自然地与他聊起了他看的书。果然,一提到书上的内容,稼稼就开口了,滔滔不绝地介绍各种恐龙、汽车、飞机等。我们和稼稼聊了很多他感兴趣的内容,他开始有了笑容,眼睛也闪闪发亮。终于,我们可以搂着稼稼一起看书了。最后,稼稼愉快地接受了我们送给他的礼物袋,并且在告别的时候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拥抱。
例2:
安安和吉吉是一对双胞胎姐弟,他们曾经有过一个月左右的上幼儿园经历。据父母介绍,在那一个月中两个孩子总是哭闹,而且每天只呆半天就回家。我们刚到他们家时,两个孩子用戒备的眼神看着我们,黏在妈妈身边,不愿意让我们靠近。在我们向妈妈了解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时,妈妈告诉我们两个孩子很喜欢听音乐,喜欢跟着音乐扭扭、跳跳。于是,我们马上建议妈妈打开录音机,让孩子们表现一下。就在姐弟俩随着音乐怯生生地扭动身体的时候,我们一边拍手鼓励他们,一边也跟着一起扭扭、跳跳。很快,姐弟俩越来越投入,露出可爱的笑容。一曲终了,姐弟俩又取出小自行车,向我们展示他们的车技,博得我们阵阵掌声,他们感到十分快乐、满足。在告别时,妈妈带着姐弟俩一直把我们送到小区门口。
二、创设适合孩子年龄特点与活动需要的环境
策略一充分利用墙面、橱柜、桌面、地面等满足孩子与环境互动的需要
策略二温馨如家,玩具触手可及
三、既要帮助孩子,又要帮助家长
我们允许并鼓励家长留在活动室里陪伴孩子,与教师一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在这段时间里,教师既要尽快与孩子建立信赖关系,又要帮助家长运用适当的方式逐步摆脱孩子的依赖。
策略一保持平和的心态,耐心地对待孩子的种种适应表现
例:
丹丹、清清是对双胞胎姐妹,生性活泼、热情,对各种刺激反应迅速。之前她们曾断断续续地上过两个月托儿所,再加上她们形影不离,因此,她们在新环境中显得很自在。虽然父母还是不太放心地陪伴着她们,但是她们除了在头几天有一点依赖父母外,其他时间都能很愉快地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
珰珰活泼、机灵,他在家中大部分时间由两位老人照料,很少接触同龄伙伴。在幼儿园里他始终黏着外公,即使要去玩玩具,也要拉着外公一起去,或者干脆把玩具拿到外公身边来玩。
瑛瑛活泼外向,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母亲怕她被外婆宠坏而对她管教严厉,这让外婆更宠孩子。瑛瑛曾上过两个星期的托儿所,那里是不允许家人陪伴的,因此她体验过分离的恐惧。外婆认为孩子已经上过托儿所,上幼儿园可以不用陪了,以致瑛瑛每天早晨哭闹着不愿出门,而一进活动室哭声戛然而止,含着泪与外婆说再见。在幼儿园里,她始终黏着一位老师,希望这位老师拉着她的手或把她抱在怀里,只有这样她才能平静下来。看到别的孩子有家人陪伴,她就会哭个不停。
教师要认识到孩子有不同的适应表现是正常的,不能因为有的孩子适应能力差、整天哭闹而情绪烦躁、失去耐心。教师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对孩子有信心,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不同表现,才能与孩子建立依恋、信任的关系。
策略二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因为被拒绝而灰心
教师帮助孩子不一定都会被接受,所以要找准机会适当尝试,被接受当然最好,被拒绝也很正常,可以再作努力。有时教师关注多了,有的孩子反而局促不安,特别是家长在场时有的孩子特别抗拒。因此,教师要改变策略。
例:
文文内向、胆小,从小由外婆抚养,与外界接触不多,也从未上过托儿所。刚上幼儿园时,文文由外婆陪伴,倒也玩得自得其乐,可是当老师一靠近她,她就马上放下玩具,跑到外婆身边,用戒备的眼神看着老师。于是,老师就暂时和她保持距离,但经常对文文微笑。
有一次,文文很想玩另一个孩子的玩具琴,就磨着外婆去要,这时老师过去说:“文文,老师帮你好吗?”文文看看外婆,外婆及时说:“对呀,老师会帮你的,去吧。”老师试着拉起文文的手,文文没有拒绝。于是,老师就将她带到那个孩子跟前:“请问这个琴可以给文文玩吗?”那个孩子不愿放手。老师就对文文说:“看来她还想玩一会儿,那么我们先来玩小鼓和手铃,等她玩好了我们再玩好吗?”文文拿起手铃摇了起来,老师随即播放轻快的音乐,和文文一起合着音乐摇着手铃,扭动着身体,这时好几个孩子都过来一起摇摇、扭扭,文文看着老师开心地笑了,对老师产生了初步的信任感。
策略三鼓励家长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
当家长在幼儿园陪伴孩子参与活动时,教师可以请家长尽可能在既能让孩子看见又不会影响孩子游戏的地方。当孩子回到家长身边时,家长可以用微笑表示非常高兴见到他,而且指出看到孩子自己玩感到非常高兴。如果孩子玩的时候摔跤了,或受到同伴的拒绝甚至攻击,家长要给孩子必要的安慰,但不要因此而烦躁不安。
例:
第一天,爷爷在幼儿园陪骏骏,骏骏坐在地毯上搭积木,爷爷就坐在地毯旁边看着他;第二天,爷爷坐在离骏骏稍远的饭桌旁,看着他玩汽车,骏骏玩了一会儿就回到爷爷身边呆一会儿,爷爷微笑着摸摸他的头,告诉骏骏:“爷爷很高兴看到骏骏自己玩。”老师等骏骏和爷爷聊了一会儿后就拉着骏骏的手说:“爷爷,我和骏骏再去玩一会儿。”骏骏高兴地跟着老师去玩了。
过了几天,爷爷坐到了门外的鞋柜上,与其他家长聊着天。骏骏看到爷爷坐在那儿,很安心,玩得很快乐。有一次,骏骏正在玩小汽车,另一个孩子跑过来一把抢走了小汽车,骏骏愣了一下,跑到爷爷身边指着那个孩子:“他抢……他抢……”爷爷搂着骏骏安慰他:“没关系,那个小朋友一定也很想玩,让他玩一会儿吧。”这时,老师走上前说:“骏骏,爷爷说得对,那个小朋友也很想玩小汽车,但是他应该先问问骏骏对吗?来,我们一起去告诉他。”于是,骏骏跟着老师走到那个孩子跟前,想办法用另一辆小汽车换回了原来那辆……
策略四要让家长明白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适应
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如果家长不放心或过分焦虑,就会妨碍孩子尽快适应。其实孩子能觉察亲人细微的情绪变化,而这往往是家长和教师难以意识到的。家长感到不安的原因很多,既想把孩子留在身边继续照料,又想让孩子变得坚强些,独立行动。教师要努力消除家长的顾虑,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情况以及课程安排,坚信自己的孩子能适应新的环境。
例:
文文的外婆对孩子入园很担心,她认为孩子没有上过托儿所,一下子要离开家会很难适应。刚开始,外婆看到别的孩子流鼻涕了,马上担心地说:“哎呀,我们文文体质差,很容易被传染上。来,文文,快到外婆这儿来,别靠近那个孩子。”老师安排外婆暂时离开一会儿,外婆回来时看到文文拉着老师的手在哭,立刻抱住文文内疚地说:“都是外婆不好,不应该离开小宝贝的,外婆再也不走了。”后来,外婆看到别的孩子都慢慢适应了,而文文仍很依恋她时,她开始急了,不断地催促文文离开自己去和同伴玩。老师安排外婆离开一会儿,外婆又不放心地躲在窗外张望,一看到文文的情绪不好了,马上冲进来抱住文文。就这样,文文在外婆患得患失的矛盾心态的影响下,没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于是,老师和外婆诚恳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她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对孩子发展独立性的重要意义,并要求她相信老师会帮助文文、喜欢文文、照顾文文,给孩子一点时间,也给老师一点时间,支持孩子,也支持老师。
从那时开始,老师便更加关注文文了,特别是在外婆离开时尽量陪伴文文。同时老师也不断地鼓励外婆,教外婆一些方法来支持文文。慢慢地,文文也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了。
策略五要求家长不要突然“逃跑”“消失”
当孩子在幼儿园能接受教师的帮助时,教师就可以安排家长短时间离开,但是家长必须让孩子有思想准备,尽量不要用“溜走”或“逃跑”的方式离开孩子,以免孩子产生更强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教师和家长要让孩子对“家长要离开一会儿”这件事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孩子很勉强,那么第一次分离的时间应该短些,而且家长回来时要和孩子说说话,并在一起待一会儿。这样,家长向孩子表明了自己的行动模式:出去一会儿,但又会回来。孩子感到自己能单独留在幼儿园玩,也会越来越愉快。
例:
扬扬上幼儿园的第一周是由外公陪伴的,外公在时,扬扬能很自在地玩玩具,老师也能很自然地接近他。第二周起,老师建议外公每天离开一会儿。
第一天,扬扬正在和老师一起玩,外公告诉他自己要去上厕所,过一会儿回来,老师马上配合道:“我陪着扬扬呢,外公你快点回来噢。”扬扬看着老师,没说什么,外公就出去了,老师一直陪在扬扬身边。大约过了15分钟外公进来了,扬扬高兴地让外公看自己和老师一起搭的玩具。
第二天,外公在扬扬玩得十分投入时告诉他要去旁边的超市买些糖果,等一会儿回来。这时老师马上拉着扬扬的手说:“我们昨天搭了一半的积木,今天我陪你一起把它完成,好吗?外公,您买好糖果快点回来噢。”扬扬对着外公挥了挥手:“外公买糖糖,外公买糖糖。”外公走后,老师和扬扬一起搭积木。过了一会儿,扬扬开始不安了,站起来走到门口张望,神情有点紧张。这时老师轻轻地搂住他说:“外公给扬扬买糖去了,一会儿就回来。扬扬想要玩什么告诉老师,我们一起玩。”一边说着,一边引导扬扬继续玩。大约离开了半个多小时,外公拎着一袋糖果回来了,扬扬立刻扑了上去。在外公的鼓励下,扬扬将糖果分给了每个小朋友。
第三天、第四天,外公离开扬扬的时间越来越长。到第五天,老师抱着扬扬正要讲故事,外公对扬扬说:“外公肚子不舒服,要去医院看看,等你吃好午饭外公就来接扬扬。”扬扬正急着听老师讲故事,就点了点头。讲好故事,老师带着孩子们到草地上玩皮球、玩滑梯,扬扬一直开心地笑着。直到快吃午饭时,扬扬才开始有点紧张,着急了。老师安慰他说:“放心吧,外公说等你吃好午饭来接你,他一定会来的。来,老师陪你吃饭。”吃好午饭,外公果真来接扬扬了,扬扬乐得眉开眼笑。外公趁机告诉扬扬:“下个星期开始,每天上午你都自己在幼儿园与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好吗?”扬扬爽快地答应了。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