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11-16 16:10:41
导读:反思性实践是有思想的教师非常重要的东西。教育需要哲学,教师需要哲学思维。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思维特征就是反思性。没有哲学层面的反思,不可能做一个优秀的教师。
——在“全国第二次实施《纲要》经验交流会”上的报告
我们幼教已经做了那么多事情,已经改变了那么多,那么我们还能改变些什么呢?我提两条:做有思想的教师,办有文化的幼教。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做有思想的教师
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我个人前所未有地觉得要强调思想的力量,强调做有思想、有品味的教师。幼儿教育机构是文化单位,但我们是不是有文化的人呢?从这个角度,我觉得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思想者。这里我讲两点,一是思想和创造,二是让读书成为习惯。
刚刚启动了“园本教研制度建设”这个教育部的项目,这个项目希望通过园本教研制度建设帮助教师发展。发展什么呢?我认为发展思维方式比补充知识更重要。园本教研不是成天讲这个课怎么上,只谈技能性问题,而是要引导教师去思想,养成读书的习惯。幼儿园教师要博得职业的尊严,只有设法成为有思想的人。而思想来自实践和反思,来自读书和学习。
先说思想和创造。一谈到幼儿园教师,一般人就想到唱唱跳跳,这是对幼儿园教师形象的歪曲。但另一方面我们自己想想,我们是不是具备高素质呢?我在研究生课堂上讲,我们不断地提高理论素质,不光是为做学问,也是在维护我们自己的尊严。
教师要做有思想的人。当肩负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使命的时候,教师必须要从一个教学工具向“知识工作者”转变。这个词我打了引号,因为它是来自托夫勒的。在知识社会的背景中,做教育的人是知识工作者。这种知识工作者不同于体力劳动者,也不同于技能型工匠,是有思想的人,因为教育的本质按斯腾豪斯的话说是“引导”。他认为教育有三个过程,即训练、教学、引导。训练给学生技能,教学传递固定的知识、信息,而学生最重要的批判意识、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创造性、想像力、情感等,这些东西都不可能通过训练或者教学直接达到,是不可教的。因此,人的高级素质的发展必须“引导”。“引导”是教育的本质。要做这样一个“引导者”不可能是没有思想的。要成为“引导型”的教师必须发挥主动性,自己来改变自己,别人是不可能替代的。泰戈尔说“最远的距离是到达你自己”,就是说改变自己是多么不容易。不管外界怎么样,首先落实到自己,把自己提升到一个“知识工作者”的高度。如果每位幼教老师都能够这样要求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把自己提高到这样一个水平,那幼教就再不是随便找一个人就可以替代的了。如果用钱就能堆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话,那相当容易,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们不可能用钱来堆砌一个诺贝尔奖一样。一个创新型的社会需要他的每一个成员做出超越自己的努力,但是很遗憾,在幼教界,一种懒于思索的、跟风的现象很普遍,尽管在文章中什么“自主创新”、“机制创新”、“创造性”等概念满天飞,但很多都是在玩概念。有幼儿园问我,这些我们都说过了,接下来还有什么新的吗?我认为,做事情重于玩概念、写文章,能具体地实际地改变一点现实都了不起。不少文章“只是文字的再现而不是思想的真实发展”,最可怕的是“它毁坏了知识所表征的事物,也因此对事物视而不见”。这是哈佛大学施耐尔教授的话,我十分赞同。我们不能把创新当作标签,轻视思想,懒于思考。
发展课程意识。我个人认为,课程意识在幼教界是薄弱的甚至缺失的。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课程意识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对课程的敏感性与自觉性。这里说的课程是指大课程而言,区别于具体的活动,是对于教育整体的敏感和理解,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长期以来很多老师只有教学意识,没有或不重视课程意识。很多地方的教研活动长期以来只培养教师的教学意识或具体活动意识,却忽视课程意识。我经常问组织活动的教师:“这个班在这个时候用这种方式搞这个活动,你为什么认为是合适的?”教师的回答常常是“教材上是这样的”、“活动计划是这样的”。很多老师在教学的具体能力方面是非常强的,只要给个目标,都能够设计出很精彩的活动来,都能够说出我这个教学活动要完成什么目标,怎么实施,什么结果等,但深层的思考却很缺乏。
课程意识考虑的是前提性的问题,如教学目标合理吗?过程合理吗?是否与教学的本质相冲突?即追问目标的合理性、过程的合理性。做有思想的教师需要发展课程意识。一个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会考虑活动目标是否合理,如果目标本身不合理,与儿童的发展是冲突的,那么这个活动再“精彩”也仍然不合理。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很大的一个区别在于,教学意识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技术问题,而课程意识则更多地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追问目标的合理性。这个合理性从哪里来呢?应了解你的地区、你的班级、你的幼儿,理解教育教学的本质。现在有的地方完全进入一个误区,就爱比赛怎样上课,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变化,所以导致合理性很差。这种课程意识的缺位是现代的刻舟求剑,儿童的变化就像流动的河水,但我们常常视而不见。我曾看到有的教师用为彼地彼民族的幼儿准备的教案原封不动地搬到此地此民族来,全然不顾情况的变化,照章“表演”。现在有些地方时兴借班上课,我毫不客气地反对,因为它化解了、解构了幼教最基本的东西,即对儿童的深刻理解。我们不能迷信教材、教案,这些资源必须加上课程意识来驾驭,才能符合儿童的需要。
教学意识和课程意识的另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功能上,如果没有课程意识的指导,教学意识容易不恰当地追求功能的最大化,而课程意识追求的是功能的适宜化。什么意思呢,很多人说能教儿童认识多少字,多少拼音,这有什么稀奇呢?小学化幼教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不把这些符号学习功能放在儿童长远的整体的发展中来定位,而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功能最大化。如果放到儿童整体发展的背景中,那就一定要保证孩子像孩子那样去学习,让他有游戏的自由,有和同伴交往的时间,不能剥夺儿童的其他发展机会而只让他们记住这记住那,这是典型的没有课程意识的表现。课程意识关注课程的价值,关注我们的教学究竟是为什么,所以在宣传《纲要》的时候,我们曾经反复地宣传教科文组织负责人的话,他说,各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可以有不同的起点,大家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但是全世界的基础教育有共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孩子学的字、算的题最大化,但孩子在学的过程中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喜欢学习,越来越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越来越有健康的心态,积极乐观向上,如果越学越厌学,越学越依赖,越学越没有自信,那不管怎样都是失败的教育。所以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要不断思考幼教的根本问题,不断思考《纲要》最基本的精神,而不是急功近利,追求个别功能的短期效应最大化,损害儿童发展的根本目标。
当然,教学意识也是重要的,只是目前普遍地缺少课程意识,所以特别强调一下。
反思性实践精神。反思性实践是有思想的教师非常重要的东西。教育需要哲学,教师需要哲学思维。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思维特征就是反思性。没有哲学层面的反思,不可能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刚才朱司长也提到了,哲学是帮助幼儿园老师发展和深化自己思维的非常重要的武器。很多老师认为,哲学那么抽象,跟我有什么关系啊?其实,教育哲学是我们衡量教育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要对教育有判断力,都离不开哲学思维。我们需要用教育哲学来思考幼儿教育,思考幼儿的发展,思考儿童观的问题,等等。现在发展课程,为什么要搞综合课程,为什么要以幼儿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课程,为什么要提倡“建构性”,这些问题都无一不与哲学相关。总之,教育哲学能帮助我们发展反思能力,而不仅仅停留于表面。
再谈一谈让读书成为习惯。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1995年联合国定下来的。这个日子是非常特殊的日子,塞万提斯、莎士比亚,他们都是在这一天辞世的。每到这一天,就像余秋雨先生所说的,用读书来纪念这两位大文学家。幼教界不少老师读书太少,不想读书,觉得读书没意思,有的没有读书的方法。读书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大家可以列举出很多名言,这里列举南宋一文学家的话,非常有意思:“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意思就是人饿的时候,读书可以当肉吃,冷的时候读书可以当毛衣,孤寂的时候读书就像跟有思想的朋友对话,而幽忧时读书如享受优雅的琴瑟。我觉得读书可以极大地提升幼教老师的思想、专业水平。现在正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把幼儿园变成学习型组织”这些话也满天飞,“学会读书”是学习型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那首先就要把自己变成爱读书的人,我想这是最基本的。我看到许多幼儿园图书角没人进,如果老师自己都不喜欢读书,她怎么会去重视图书角呢?又怎么能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呢?做有思想的教师,从提升自身来说,重要的途径就是“让读书成为习惯”。在今天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们很希望幼教界多一点书卷气,不断提升品味与素质。
华东师范大学 李季湄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