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原创 2009-11-12 22:01:32
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着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与不同人物的交往,体验着交往的感受。所以说在一个新主题的讨论中,在儿童的感性经验基础上,不能忽略为孩子准备一个游戏的框架,使他们通过充分的想象和演示,创造出更美妙的东西。正如《儿童精神哲学》中提到:“当教育为儿童提供环境的同时,引导儿童进入游戏状态,这种引导不为儿童认识,但为成人所意识到时,两者就融为一个活动。”
角色游戏中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这时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们正忙碌着烧菜、做饭,扮演“姐姐”的雯雯则抱着娃娃。可能是娃娃哭了,雯雯哄着他说:“宝宝乖,不哭,姐姐带你到幼儿园去玩。”这时扮演妈妈的园园听见了转过身来说:“我们这里又没有幼儿园的。”雯雯解释到:“我是假假说说的。”我观察到这一情况,便问雯雯“你想带宝宝到幼儿园去,我们下一次办个幼儿园好吗?”雯雯高兴地点着头。于是在游戏讲评时,我提出了这个建议,并在讨论中决定下次游戏中增加“幼儿园”这个主题。
在我看来新主题的产生必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然而始料不及的是第二次游戏时并没有多少孩子对“幼儿园”感兴趣,有几个孩子在“幼儿园”里上了一会儿“课”,没多久就跑开了,最后做“老师”的雯雯也按耐不住寂寞溜之大吉。“幼儿园”顿时无人问津、冷冷清清,仿佛失去了主题深化的意义。
反思:
之后我仔细反思,发现许多问题。首先在前一次游戏结束时,我仅仅让孩子们讨论了“幼儿园”这个主题所要投放的材料,并没有为丰富游戏经验而进行专门的讨论,如:幼儿园里可以玩些什么?怎么玩?其次在“幼儿园”这一主题产生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注意自己在幼儿园里的生活,这样游戏时便会有内容可玩。孩子们一旦要模仿成人的交往,必定要先观察、学习成人的交往方式,在观察的过程中,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不同层面便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便在游戏中展现出来:幼儿园的游戏生活;菜摊前的讨价还价;商店里对商品的介绍、挑选、询问……。
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着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与不同人物的交往,体验着交往的感受。所以说在一个新主题的讨论中,在儿童的感性经验基础上,不能忽略为孩子准备一个游戏的框架,使他们通过充分的想象和演示,创造出更美妙的东西。正如《儿童精神哲学》中提到:“当教育为儿童提供环境的同时,引导儿童进入游戏状态,这种引导不为儿童认识,但为成人所意识到时,两者就融为一个活动。”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