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09-11-11 21:53:49
孩子观察到一定的程度个别幼儿就提出:“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青蛙的。”但也有人不同意,于是就产生了问题,这时我才引出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幼儿带着问题来听故事,效果则更加好,远远优于本来的预设活动。
活动背景:
一次体锻时,孩子们都感到很热,纷纷脱衣服,活动后,很多幼儿都出汗了。“老师,怎么这么热啊?”孩子的问题提醒我,他们对气候的变化有了感知。于是,我反问:“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吗?”“冬天。”几个孩子不假思索的回答,但马上遭到别人的反对:“不是冬天,冬天很冷的,冬天穿棉衣的,冬天会下雪……”看来孩子们对冬天的季节特征都已了解了,那现在是什么季节呢?为了让幼儿更仔细地感受、观察季节的变化,我带着孩子们到外面散步、观察。《春天来了》这一主题就由此展开了。
在主题开展一阶段后,孩子们已充分感知了春天气候、植物的变化,春天的动物又怎么样了呢?我选择了《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经典的故事,作为预设活动。
实录:
活动前我准备了小蝌蚪,当孩子们看见小蝌蚪时,注意力完全被小蝌蚪吸引了,问题也在不断的出现。“陈老师,小蝌蚪哪里来的?”“小蝌蚪怎么这么小啊?它有眼睛、嘴巴吗?”……孩子们的议论引起了我的反思:应该把孩子们拉到我预设的活动中吗?很显然幼儿对小蝌蚪的兴趣很浓,马上打断他们,让他们来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显得很生硬。于是我调整了原有的计划,让孩子们继续观察,满足他们的需要。在观察中,孩子们发现小蝌蚪的脑袋是圆圆的、扁扁的,尾巴是细细的、长长的,它游的时候尾巴是弯弯的,不动的时候是直直的,顺着孩子的兴趣,我们一起学学小蝌蚪,并把小蝌蚪的特征编到了儿歌里,大家非常快乐。这时,一个孩子说:“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小青蛙的。”有些孩子马上附和,但也有人不同意,于是自然地引出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思考:
在主题活动的进程中,教师根据主题的内容,选择相关内容预设成一个活动,在我们的实践工作中,往往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这样的活动,更多的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和幼儿一起解决,幼儿容易处于被动状态,自主性凸显不够。
实录中的孩子显然对小蝌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如果要根据预设的计划马上把孩子拉到故事中,就会造成孩子跟着老师走的现象,那么这时我们就应顺应孩子的需要,既然他们对小蝌蚪感兴趣,就让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孩子观察到一定的程度个别幼儿就提出:“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青蛙的。”但也有人不同意,于是就产生了问题,这时我才引出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幼儿带着问题来听故事,效果则更加好,远远优于本来的预设活动。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