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09-11-11 21:29:00
在我们凯旋而归的路上,泳淇和黄鑫一同抬着工具,边走边议论:“这根工具要收起来,可以用来救球。”看到工具上的沙,泳淇忍不住想把它拍打干净,一使劲,工具给拍断了,黄鑫说:“这个工具都是沙,我们还是把它洗干净,再收起来吧!”于是他们一人拿一截,边说笑边跑开了……
我为当时的“我”有如此“灵机一动”的处理而庆幸,如果当时的“我”没有敏锐地意识到这其实是幼儿在真实情景中学习的一次好机会,而是“习以为常”地让它而过,那么,幼儿如此生动的“可以看得见的学习”怎能出现呢?幼儿的发展也就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机会。幼儿的发展就在平日的活动中,教育的契机就在寻常的时刻中。
从这一案例中,我还深深地体会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除了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心理环境)外,还应注重设置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认知情境,就如建构主义者所强调的“学习的情境性”,提倡在教学中使用真实性任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使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性任务情境挂起钩来,以此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同时还要多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多样性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自己的知识建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学会观察,捕捉教育契机,及时调整计划,创设认知情境,尊重孩子的想法,当这种情景对孩子们的认知构成挑战,是他们能通过“跳一跳,够得着”时,他们便会积极思考,采用不同的方式探索,运用工具不断实践、验证,勇于面对失败,最后获得成功的经验,这次经验将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能迁移到处理我们生活中的其他事件。有些孩子作为旁观者,通过观察行动者的现场经验性操作,间接获取了一定的经验,从而“无师自通”。同时在活动中孩子的合作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很不容易的,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人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他们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会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孩子们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都是孩子们一种过程性学习,我们要支持孩子的这种学习,鼓励他们大胆探索,适时地推动他们的发展。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