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儿园资源 > 教学论文 > 综合性论文 > 正文

“儿童是成人之师”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

来源:来自网络 2009-11-09 11:04:34

说两句

  导读:儿童是父母的老师,父母向儿童学习,这为父母与儿童之间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提供了条件。家长要多抽时间与孩子沟通,不要总以“我忙,没空”来打发孩子。家长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不理解的地方要多向孩子请教,只有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才会逐渐缩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会更加得心应手,孩子也会得到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0-0004-04

  随着学前教育实践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儿童的认识不断深化,开始更加关注儿童身心的健全发展及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的主体地位逐渐加强。但是,不论哪一种儿童观,其出发点都是认为成人是老师,儿童是学生。这种固有的对成人与儿童关系的认识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当今学前教育中成人高高在上,儿童需要仰望成人;成人永远是对的,儿童要听从成人的安排;成人不愿屈膝蹲下来与儿童交流,不愿听取儿童的意见。这也是学前教育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一个主要原因。

  刘晓东在《儿童精神哲学》一书中提到了“儿童是成人之师”〔1〕的观点,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儿童,认识儿童与成人关系的新视角。

  一、“儿童是成人之师”的溯源

  唐朝的韩愈在《师说》中用这样几句话来界定教师的含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当代作家贾平凹也很推崇儿童,提出要拜儿童为师:“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小孩为师,是我疯了,或耍矫情。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是以小认大?孙涵泊孙老师,他是该做我的老师的。”“孙涵泊不管形势,不瞧脸色,不斟字酌句,拐弯抹角,直奔事物根本,他真该做我的老师。”〔2〕哲学家马修斯在谈到儿童道德的发展时,建议“成人(无论是教师、父母还是研究儿童的人员)在儿童面前要抛掉优越感,俯首倾听儿童提出的认知方面或道德方面的问题”。〔3〕福禄贝尔认为儿童具有神圣的本性,这种信念使福禄贝尔对童年所具有的无限价值充满敬意。他说:“孩子就是我的老师,他们纯洁天真、无所做作……我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4〕刘晓东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儿童是成人生活的导师,儿童的生活里蕴藏着人生的种种真趣、真谛。”〔5〕在当今学前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教师及幼儿家长也开始感受到自己不如儿童的一面,“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了,比我知道的还多”,“这小孩儿,人不大,道理倒不少,说得头头是道”,等等。

  “儿童是成人之师“,这是一个早已被世人公认的事实。当今的幼教理论工作者及幼儿家长应该抛去成人所谓的优越感,虚心向儿童学习,聆听儿童的心声。

  二、“儿童是成人之师”的理论意义

  儿童观决定了社会对儿童的基本态度,是全社会一切涉及儿童事务工作的出发点,决定着儿童工作者职业行为的性质。儿童观的变革可以带来教育的革新,因此,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着眼于更全面地认识儿童,为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提供理论指导。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儿童的认识日趋科学、合理,在科学的儿童观指导下,人们的教育观也发生了不少变化。成人对儿童的教育更科学,不再把儿童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儿童的兴趣、发展特点、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现有的关于儿童的研究的根本出发点仍然是“成人是老师,儿童是学生”,认为成人有向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儿童成长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两者之间的无形屏障依然存在。成人把自己的思想意志强加于儿童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只有秉持“儿童是成人之师”的理念进行学前教育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儿童,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儿童观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育观和教育行为,所以幼教理论工作者应该改变传统的对成人和儿童之间关系的看法,从新的角度来审视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来研究学前教育问题,从而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儿童观与教育观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行为,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儿童是成人之师”这个观点改变了传统的对成人与儿童关系的认识,为成人教育儿童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成人向儿童学习也为成人提供了一种回归童年、回归大自然的有效途径。正是因为成人在社会上打拼太久,被现实改变得太多,远离了童年和大自然,他们才急于把儿童教育成“天才”、“神童”,把自己的心愿强加给“不堪重负的儿童”,目的是使儿童“少走弯路”、“少吃亏”。刘晓东在《儿童精神哲学》中提到,“童心可以治疗异化了的成人生活”,因为儿童的生活不像成人那样刻意追寻规律、追求功利,而是听任自然的,所以儿童能够做到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成人如果能够蹲下来与儿童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思想、困难告诉儿童,很可能会发现儿童有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子认为最有智慧的圣人的心灵状态宛若儿童。教师或儿童家长放下架子,与儿童进行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把儿童当成良师益友时,将会深切地感受到,成人不是无所不知,儿童也不是一无所知。所以,在幼儿园和家庭生活中,“小孩子知道什么”,“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管”之类的话语应该消失了。成人应该向儿童学习,在正确的儿童观指导下教育儿童。教师及家长向儿童学习,不是学习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学习曾经拥有的美德和寻找失去的童心。这不仅有助于成人减轻工作、生活带来的精神压力,而且有助于成人更好地教育儿童。因为成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儿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当教师和家长以一颗童心去观察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蹲下来与儿童进行交流,改变过去那种对儿童的想法不屑一顾的做法时,儿童与教师、家长的沟通将会更加顺畅,儿童学习和模仿的意愿会更强,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三、“儿童是成人之师”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育行为,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儿童是成人之师”这一观点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教师改进教育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把儿童当成组织活动的老师,诚恳地向儿童学习,与儿童交流,这不仅能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也能缩短儿童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也就是说,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从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容易理解儿童的世界,“知己知彼”,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会更得心应手。

  教师在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儿童的发展。教师放下成人的架子,与儿童平起平坐,把儿童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与儿童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儿童认识到自己是班级中重要的一员,是老师的好帮手,能够帮助老师分担忧愁,他们的自信心大大增强。有了自信,儿童会更加积极主动。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会健康快乐地成长。另外,教师让儿童成为活动的负责人,这有利于发挥儿童的创造性,促进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儿童在活动中可以把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做法付诸实践,不会有被教师嘲笑或否定的恐惧,这有助于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

  儿童拥有成人少有的创造素质,比如好奇、敢于冒险、自信等。儿童的创新能力很强,因为他们具有敢于冒险、好奇、自信等品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创新能力逐渐被成人扼杀了。在教师节,幼儿园的小朋友为自己喜欢的教师制作了一份礼物,希望教师能够喜欢,却被教师嘲笑为“幼稚,傻”。结果儿童从此不敢再突发奇想,成了循规蹈矩的“好孩子”。久而久之,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消失了。如果面对儿童的礼物,教师在感谢儿童的同时肯定儿童的能力,蹲下来和儿童一起欣赏礼物,并向儿童请教礼物是怎么制作的(尽管礼物的制作很简单,教师一看就明白),使自己成为学本领的学生,使儿童成为教师或专家,那么儿童就会很认真地向教师讲解。教师的肯定能增强儿童的自信,促进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

  2.有利于优化父母与儿童的关系,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父母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儿童观决定了父母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凤”,家长们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是,孩子没有理解家长的苦心,更多的是对父母的抱怨。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了,孩子越大越不好管,自己跟孩子之间有了鸿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父母的教育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对新事物难以接受,不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和想法,等等。总之,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了代沟,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将会非常困难。要优化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首先要消除代沟。

  关于代沟的研究,人们更关注小学生或中学生与长辈之间的沟通问题。其实,代沟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追溯到幼儿时期。比如当孩子两三岁出现人生第一个反抗期时,父母与孩子之间如果处理不好关系,以后就容易出现代沟。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是年老一代向年轻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但是,这种固有的文化传递方式带来了很多问题,代沟就是其中之一。“过去,人类为了保证文化传播的连续性和体现新事物,靠的是循环系统中最不复杂的那部分,即儿童的依赖性学习。现在,随着我们对这一过程了解的深入,我们必须培养这一系统中最灵活、最复杂的部分——即成年人的行为。”〔6〕成年人应该改变旧的抚养方式,去寻找新的教与学的方法,“它将使我们能够走向未来”。〔7〕“儿童是成人之师”这一观点正是强调成人要抛弃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多去了解儿童的世界,与儿童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儿童是父母的老师,父母向儿童学习,这为父母与儿童之间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提供了条件。家长要多抽时间与孩子沟通,不要总以“我忙,没空”来打发孩子。家长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不理解的地方要多向孩子请教,只有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才会逐渐缩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会更加得心应手,孩子也会得到健康发展。

  成人是文化历史财富的拥有者,儿童应向成人学习。与此同时,儿童富有好奇、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儿童有纯净的眼睛和纯朴的心灵。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不仅仅是儿童向成人学习的单方面关系,儿童身上也有值得成人学习的内容。儿童与成人之间应该是互补、互哺、对话的关系。

  参考文献:

  〔1〕〔5〕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02.

  〔2〕贾平凹.我的老师〔N〕.文汇报,1994-05-05.

  〔3〕加雷斯·皮·马修斯.哲学与幼童〔M〕.陈过容,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33.

  〔4〕伊·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纪晓林,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210.

  〔6〕〔7〕玛格丽特·米德.代沟〔M〕.曾胡,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1.

  来源:《幼儿教育》2007.10

  作者:岳玉阁 卢清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