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09-11-04 21:24:35
从而让生活走进课堂,走进每个孩子的成长空间。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幼儿园教育应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把各种教育内容与幼儿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让生活走进课堂,将《纲要》的精神落实到教育实践中,这一点是我在开展小班主题活动中最大的感触。
案例一:
学期初,班上妍烨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几只蚕宝宝。刚开始,孩子们对于这些陌生的小客人非常关注,纷纷簇拥在蚕宝宝的周围,大伙儿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
“咦,妍烨带来的这是什么呢?怎么这么可怕。”
“是毛毛虫吧,它们有眼睛吗?”
“哇,真可怕,这些虫子会不会咬人呢?”
“这种也不是虫子,它是蚕宝宝,我姐姐说它们以后会变成蝴蝶的。”孩子们困惑着、争执着。看到孩子们对蚕宝宝这么感兴趣,我顺势捕捉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回家与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蚕宝宝”的图片资料。然而结果却出乎我们的预料,第二天全班只有两三位幼儿带来了相关的资料。没过几天,关注“蚕宝宝”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他们的兴趣开始转移到别的事物上,不再谈论蚕宝宝的事情,只是偶尔到自然角去看看。在这种情况下,探索“蚕宝宝”的活动已无法延伸下去了,那些“蚕宝宝”每天依旧静静地待在自己的“家”里,默默地等待着、期盼着……
那么,孩子的关注点、兴趣点是什么呢?小班幼儿对蚕宝宝的兴趣在哪里?有什么具体的表现?主题的内容选择到底要如何把握呢?我们困惑着、思考着……在研讨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可能准确地判断幼儿的真实兴趣与需求。而要判断幼儿的真实兴趣和需求,就必须认真、细致地观察和了解幼儿。
案例二: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仔细倾听孩子的谈话。在这当中我们果真有了新的发现:一断时间,中二班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足球比赛”,赛场上小运动员的精彩表现深深地吸引着班上的孩子们,很多时候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呐喊、助威。看到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情绪高涨,情急之下,干脆让他们也去试一试,孩子们争先恐后、个个都想上场参赛。虽说幼儿不懂得踢足球的技能、也不知道赛场上的比赛规则,可是孩子们依旧玩得那么开心、那么忘我。就这样,“球宝宝”的主题活动在这次无规则的赛事中产生了。紧接着,孩子们纷纷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球宝宝,在玩球的过程中,他们又自发生成了一系列的探索、学习活动。孩子们给“球宝宝”取了许多好听的名字;为球宝宝请来了“打气筒医生”;跟球宝宝玩各种好玩的游戏;并且建立自己喜爱的“球宝宝娱乐馆”;当“球宝宝”遇到困难时,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尝试应用不同的工具去帮助它们、救助它们……这种种表现,是我们成人所始料未及的。在玩球的过程中,幼儿掌握了各种球的玩法,有的还能创造性地玩出一些新的花样。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了探索与创新、学会了合作与分享。主题虽然结束了,可是我们似乎还沉浸在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形态各异的玩球姿势、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创意表现、孩子们的童真话语依然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就是孩子们带给我们的成就感。
从以上两个活动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它们都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都是取决于幼儿的兴趣,但从活动的效果来看,却大不一样。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主题的选材定位上没能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只是凭自己的想像和主观臆断去判断孩子的兴趣,忽视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从而导致了第一主题活动无法延伸。“蚕宝宝”之所以寂寞,是因为它离幼儿的生活很远,平时孩子与蚕接触的机会比较少,有的甚至从来没见过。而且由卵-蚕―茧―蛹―蛾这一复杂的演变过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孩子们在一时间是无法感知到的。特别是对于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的小班幼儿来说,那就更为远之了,最终导致活动无法继续延伸,只能以“夭折”而告终。
过后教师在反思、探讨、观察的基础上,着重从生活入手,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及时捕捉良好的教育契机,调整教育策略,力求活动内容更贴近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事实证明,“球宝宝”的主题活动之所以能得以延续,顺利开展。主要因素是这些“球”就生活在孩子们的周围,在幼儿园、在家里、在游戏场他们每天都在接触,他们喜欢拍球、滚球、抛球、踢球……在玩球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问题的产生便会促进幼儿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因此,我认为,在选择主题活动内容时应时刻以幼儿的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幼儿的需要,特别是小班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考虑到这一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从生活入手,选择一些真正贴近孩子生活的,且具有一定价值的内容进行教育。从而让生活走进课堂,走进每个孩子的成长空间。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