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09-11-04 21:09:59
教师对幼儿的干涉过多、限制过严,则可能使幼儿形成畏缩、胆怯、过分依赖的不良的人格特征。所以,请小心呵护“幼儿的自主主动的行为”吧,尽管有时这种行为来得并不是“时候”。
实录:
上午计算活动课上,小朋友们正在练习着看三幅图编应用题。第一个三幅图是“大树上原来有三只小鸟,后来又飞来了两只,树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大家先自己编,再个别小朋友编,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整的编出了应用题。第二个三幅图是小松鼠,我同样让小朋友自己先试编一下。我听着小朋友们的编题情况,作着个别辅导。接着,我让小朋友们个别发言,把自己编的应用题讲给大家听。小惠大胆的讲着自己编的题:“草地上原来有四只小松鼠,后来又跑来了一只小松鼠,草地上一共……”小惠的话还没有讲完,小昭已经在插嘴了“不对,不对,应该是飞来了一只小松鼠。”其他小朋友一听,都和小昭争论起来了。“松鼠不是小鸟怎么会飞呢?”、“松鼠应该是跳过来的”、“松鼠是会跑的,是跑过来一只小松鼠”……“会飞的!我知道松鼠是会飞的!”小昭胸有成竹的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孩子们的注意力大多被吸引到小昭的话题上去了,不再管边应用题的事儿。我观察到孩子们的反应后,索性顺着孩子们的话题走,接着他们的争论说:“好吧,让小昭说说松鼠是怎么飞的。”小昭自信又得意的把从父亲那里知道的“松鼠尾巴的功能”讲给了大家听。大家听了以后,有的同意了“飞来一只小松鼠”的说法,有的仍坚持使用“跑”和“跳”。我就适时的进行了总结,同时把话题又调回到编应用题上来。
反思:
当幼儿在教师的预设活动中因为某些突发事件和其他原因发生“跑题”现象时,我们不要着急着把幼儿招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来。如果新的教育机会很有价值,那么我们不妨就顺着“所跑的题”走下去,反正预成活动的教育机会还会有,但是好的随机的教育机会却“失不再来”。如果你觉得孩子们转移的新话题并没有多大意义时,也请你注意不要使用教师的权威来强扭孩子,请巧妙些,别伤害孩子对“主动”的尝试。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告诉我们:3~6岁孩子的人格发展正处于“自主对羞怯疑虑”、“主动对内疚”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如果作为教育者、养护者的教师能够正确的把握自己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对幼儿到处自主或主动行为给予充分的支持鼓励,其结果将会促使幼儿形成独立、自尊、勇于探索、乐观向上的人格特征;而如果
教师对幼儿的干涉过多、限制过严,则可能使幼儿形成畏缩、胆怯、过分依赖的不良的人格特征。所以,请小心呵护“幼儿的自主主动的行为”吧,尽管有时这种行为来得并不是“时候”。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