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关村四小 作者:赵博 2009-11-04 16:26:32
“大陆的小学教师每周承担多少课时?”
“开展‘四人小组’教学,怎么根据学生的特质分组?”
“大陆的小朋友从几年级开始学习制作PPT?”
……
17日下午,北京市中关村第四小学。一堂别开生面的“班会课”正在这里举行,与往常不同的是,“班主任”是台湾省教育会理事长郭添财和中关村四小校长刘可钦,参加课堂讨论的则是出席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教育学会、台湾省教育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两岸青少年社会教育研讨会”的近60位小学组两岸代表。
“立体化”合作教学、特殊学生“导师制”、家长模拟教学的“生涯月”……中关村四小的6名教师轮流走上讲台,介绍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班级管理及家校合作等措施。
“两岸基础教育的中心思想非常相像,都是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讲求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来自台湾花莲县一所小学的吴昌苇老师向记者谈起心得,“很多说法乍一看不同,比如我们叫‘导师’、你们叫‘班主任’,但究其根本,许多教学思想不谋而合。”
身为学校的教导主任,辅导特殊学生是吴昌苇面临的“家常便饭”。“我很欣赏中关村四小的案例,邀请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担任孩子的导师,细心指导帮助孩子成长。在台湾,我们也有类似的做法,同时还会深究孩子不正常举动的深层原因,有针对性地请心理师提供游戏治疗。”
6张圆桌散落在教室里,两岸代表和中关村四小的教师们分组围桌而坐。围绕本次研讨会“因人施教,适性扬才,探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主题,加上新鲜的案例,大家热烈讨论起来。
“我对大陆开展的‘家校合作’很感兴趣。”台南市教师会理事长、台南市东区崇学小学教师郭荣祥告诉记者,“在台湾也有这样的机制,我们叫做‘亲师合作’。请家长来为小朋友作专业领域讲座,甚至组织‘说故事妈妈团’,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家长的优势,达致家长与学校、教师多方合作的最大效应。”
他还说,自己比较羡慕的是中关村四小的“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项目,定期开展小团队“脑力激荡”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相比之下,台湾虽然有‘教师成长策略联盟’,但是团队探讨的时间和机会都太少。”
这堂特别的“班会课”上,家长和学生也成为课堂互动的一部分。他们分组加入到两岸代表的圆桌当中,与这些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分享经历、畅谈体会。
“我喜欢这样的互动形式,对于两岸教育交流合作而言是具体而微的体现。期待今后会有更多基于校园的两岸交流活动,教师之间可以讨论教学技巧,共同提升两岸的教育品质,何乐而不为?”台南市牧群教育机构董事长沈铭贤说。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