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09-10-28 23:36:18
常规只是辅助管理的一个手段,而管理的核心是人和人宽容、尊重、互敬后达到的共同满足和提高。对待幼儿也需要像对待成人一样,给予思考、判断的权利。
案例描述:
这天早晨像往常一样,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进了班级,大多人选择区域活动。有的玩橡皮泥,有的看书下棋,有的玩积木,有的画画涂色等,活动室里自由游戏秩序井然。看见时钟指向了八点十分,我想到该组织孩子们去户外活动了。于是照例轻轻地摇起了铃鼓,示意大家整理。许多孩子们听见铃声便自觉地收起手里的玩具材料。整理得快的幼儿就排队等候出发,整理得慢的正在加快速度。我发现有好几个孩子似乎并不在乎铃声的指示,全然不顾周围的同伴一个个走进队伍,他们还在忙碌自己的游戏。我冲着那几个孩子命令道:“快点过来,我们要走了。”说完还用严厉的眼神注视那几个孩子。只见他们拽着手中的物品极不情愿放回,一副很不心甘的样子。我有点生气,走过去,看见一个孩子正在为一幅图画上色,上了大半还剩下一点点;另两个孩子的手里还拽着游戏棋的筛子,可想棋还没有下完。难怪他们不愿意整理,原来还想继续他们的游戏,不舍得离开。
案例分析:
如果我在这时候强制中断他们没有完成的活动,那么他们会怎么想?心情会不会因此不悦?以后对该活动还有没有持之以恒的兴趣呢?孩子的要求合理吗?规则是为自己方便,还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当设定的班级活动常规和幼儿的需要之间发生冲突时,是该服从规定还是满足幼儿需要呢?常规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常规是必要的。常规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保障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幼儿园《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要关注幼儿的主体意识和初步的社会意识的孕育,为幼儿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提供灵活多样的课程及其活动空间,为幼儿
>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它是在适合幼儿发展促进幼儿发展的基础上制定的。这样想来我顿时明白,规则的执行是教师在尊重幼儿意愿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使幼儿园的常规为幼儿的发展服务,并不是“是”和“不是”,“可以”“不可以“的简单判断。
案例措施:
我改变了原来的主意,对画画的孩子说:“老师给你两个选择,一先下去和大家共同游戏,等回儿上来时再完成作品;或者先完成作品后再下去游戏,那时候可能晨间游戏的时间就短了。老师更希望你和大家一起下去游戏。”孩子思量了一下,就说:“那先下去吧,等会儿再来。”他的表情还是挺满意自己的选择。我又对下棋的孩子说:“你们把没有下完的棋谱保存着,等晨间活动完了再继续行吗?如果一直下棋,你们就失去了晨间游戏时间。”两个孩子相互看了看点头示意,脸上的阴云立即散去了。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高兴。
案例反思: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管理,老师在处理众多教学问题中,务必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提出具有民主的、公平的、指示性的建议,帮助孩子能自主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一味命令。依靠威严和压迫达到次序井然的教学,只会使孩子每天感到压抑,缺乏活动的生机,埋没了每个孩子活泼机智的品质。常规只是辅助管理的一个手段,而管理的核心是人和人宽容、尊重、互敬后达到的共同满足和提高。对待幼儿也需要像对待成人一样,给予思考、判断的权利。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