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09-10-28 23:03:52
通过这次胶水事件,不仅促进了班内美工角更好地开展,也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幼儿教育是一项神圣的奠基工程,需要我们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的观念,用一颗细致观察的心和一双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的眼睛,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尊重、理解、平等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一、背景:
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教育契机,而幼儿接触最多、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就是各种材料。但材料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变化,幼儿需要在用各种感官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来认识它们的特性。了解材料的性质及简单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幼儿更好地游戏、生活和学习。在《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适时引导。”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契机,成为一个有心人,捕捉材料瞬间的变化,支持幼儿主动发起对材料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
本案例中的明明是一个大班的男孩子,他很爱帮助别人,有着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每次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情时,他总会问为什么,并寻求解决的办法。在这次的区角活动中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二、案例描述:
随着进行曲的响起,孩子们陆续收起了玩具。走到美术角时,我忽然发现放胶水的碗没有像往日那样叠在一起,而是一个一个摆开,每碗中还有一些胶水。“这是谁干的呢,收玩具了,怎么胶水还倒得每碗都是,过一会儿会干的,这多浪费呀!”皱着眉头的我这样想,就喊了一声:“这些胶水都是谁放的呀?”随着问话声,明明不声不想地站到了我的身边,刚想埋怨他几句,然而转念一想,平时明明鬼点子最多,也许他有什么理由呢,不妨问问。“明明,你为什么把胶水倒得每碗都是呀?”我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柔声问道。明明斜眼看了看我,低着头小声地说道:“我想每碗都倒上胶水,让小朋友用完一个再用一个,不用经常倒了。”多么善良美好的一颗童心呀!原来他是要帮助小朋友,为小朋友制作提供便利的条件。因为,在以往的制作活动中老师往往怕孩子们把胶水洒得到处都是,常帮助他们倒好胶水。若胶水用完了,就需要教师再次帮忙,这样显得不太方便。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明明想出了这一“招”。我为孩子的好心所感动,也为他能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而高兴。同时,我也注意到明明只考虑到小朋友用着方便,并不知道胶水暴露在空气中会慢慢蒸发的道理。若强行命令他把胶水倒回去,他虽然可以做到,但他仍不理解其中的原由。同时也束缚了孩子观察事物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压抑了他关心小朋友的情感,丧失了一次好的教育契机,那么何不利用胶水事件让他自己发现胶水的特性呢?一举两得,就这么办。于是,我一方面表扬了明明为小朋友着想的行为,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向他及全班幼儿提出了观察的任务:“我们看看,一两天后倒在碗里的胶水会怎么样呢?”一天后,明明欣喜地拿着胶水碗跑来告诉我:“孙老师胶水干了,不能用了,还是应该把它装到瓶子里去。”“胶水为什么会变干了呢?”我听了他的话后进一步提问道。明明挠了挠脑袋认真地说道:“胶水中的水份蒸发了,慢慢就变干了。”“真会动脑筋。”我高兴地表扬道。经过他的发现与提议,现在班级里的美工角多了些小瓶子,孩子们经常自己倒着用胶水,用剩的就会倒回瓶中。
三、案例分析
孩子是爱“玩”的,而且也是在“玩”中进行探究和发现的。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想法,正是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在认识事物、探究事物。
像倒胶水这样的小事,本是孩子的自发行为,但却真实地反映着幼儿身上已经具有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价值——帮助和方便同伴的爱心、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认识胶水会干的特性。如果我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不假思索地予以否定,不仅孩子们做好事和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而且他将失去一次主动学习的机会。如果多次这样的活动不被发现,不受重视,得不到很好的引导,那么他也许只会甘于受成人摆布,而缺乏主见。然而教师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并通过有效指导让明明获得了想办法解决问题、认识胶水特性等相关的经验。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