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儿园资源 > 幼儿园案例分析 > 正文

案例:冲突发生以后(2)

来源:网络资源 2009-10-27 16:25:56

说两句

  三、从教师来看。孩子间发生矛盾,而教师不了解情况,因而没有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妄下论断斥责孩子,也没有过多地"勉强"孩子。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能否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能否适应社会决定了生存与否。同时,幼儿的交往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成人不可能替代但却能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那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我们该为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做些什么呢?新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园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这就要求我们,包括家长、教师乃至孩子生活周围的成人,共同扮演好幼儿交往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尤其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士,更应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创设让孩子能够积极交往的环境--支持者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程度的一项根本指标,它必须放到社会化的环境中才能逐渐得到培养,获得发展。所以,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也必须为孩子创设一切交往的环境,让孩子投身于与他人的互动中懂得怎么与人交往,为孩子提供证明自己与评价别人的机会。从本案例的角度望出去,我们看到确实有很多家长甚至教师,由于怕孩子吃亏而替孩子解决同伴之间的纷争,由于孩子的弱小而阻止他的交往,由于孩子的退缩而为他贴上"害羞、胆小"的标签。殊不知,正是在一次次的碰撞、冲突、矛盾、协商、交换、合作中,孩子会发现与人交往的规则,学习体验别人的情感,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们不妨尽力为孩子打开一扇扇交往的窗,鼓励孩子自由、广泛地交往,帮助孩子真正体验交往的乐趣。

  (二)、提倡成人和孩子之间的平等交往--合作者平等交往不是指谁对谁的交往,而是成人与孩子围绕着某个双方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协同活动,双方都作为活动中的成员参与其中。其核心是:双方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和特权。在这样的交往中,成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让孩子感受民主、平等、公正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为孩子营造一种积极、安全的交往氛围。在本案例中的奶奶如果能换一种思维,将自己置身于与孩子同等的地位,在蹲下来的同时,用和善的语气与孩子交谈,询问交往的情况,提出要求,相信结果会是圆满的,即使孩子一时没有反应,她也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三)、适时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引导者前文提到,幼儿的交往技能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还远远不够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成人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这个"引导"可以是成人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进行,如坚持正面教育。也可以是在某个具体的事例后,给孩子一定的方法。更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用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一同商量怎么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使每一次交往都成为孩子成长的经验。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所有的成人必须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给孩子一个积极健康的人际环境,帮助孩子们体验共同生活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自我与他人意识,最终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