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09-10-11 21:09:15
在中医来讲,孕育,必须做好体质准备。我们的体质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受先天遗传、后天饮食营养、心理情绪压力、疾病、种族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良好的孕力是女性身体内在的潜素质,也是表现青春的一个硬指标——内在水草丰美才能养蓄枝繁叶茂的馥郁青春。孕前注意体质的调理,让孕力升级才能在怀孕时给宝宝最有利的生长环境。
调养体质,要依据孕育的需要。我们和大自然里的植物一样,繁育后代时都要具备四个条件:良种、沃土、雨露、阳光。这四个条件也对应着孕力的不同阶段,中医通过简单易行的食疗帮我们全面维护和提升孕力,保持整体孕力的充沛。
储备肾精——孕育优良的种子
中医看来,优秀的卵子和精子来源于肾,拥有充足的肾精才能转化成优质的种子。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肾精运转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只有这样才会筛选出来优质的种子,使宝宝获得充足的“先天之精”。
如果有以下问题,说明你需要补充肾精
1、有腰酸、腰冷的感觉;
2、脱发、白发的情形较严重;
3、有牙齿过早脱落;
4、越来越健忘;
5、你的月经初潮比较晚
补肾食方
1.山药。它是补肾的首选食品,在传统补肾精佳品“六味地黄丸”和医圣张仲景的补虚名方“薯蓣丸”中,山药占据着“总裁”或“副总”的位置,补肾效果十分明显。除了补肾之外,山药对于肺和脾的补益效果也很明显,不仅孕前有用,孕后更可以用来养胎。每天食用50g-200g即可。
2.核桃。核桃可以延缓肾精的消耗,从年轻时就坚持吃核桃的人,到了老年普遍头发、牙齿、眼睛都会比较好。同时,核桃的形状类似大脑,中医认为像什么补什么,所以孕前和孕中多吃核桃的话,生下的孩子更聪明好动,新妈们则更容易恢复。
3.枸杞子:在大名鼎鼎的补益肾精名方“五子衍宗丸”中,枸杞是重要的成员之一。每天吃一把枸杞子就够了,不必泡水,像吃葡萄干一样嚼着吃就好。
4.动植物的种子。主要指各种豆类及禽类的蛋,它们和我们的卵子有着某些相似的物质,经常食用会增加我们体内产生肾精和卵子的物质储备以及能力。烹制鸡蛋时一定要“溏心”。在中医眼中,鸡蛋分红皮、白皮,也分蛋清和蛋黄,这都是不一样的,红皮蛋偏于补血,白皮蛋偏于补气,蛋清偏于补阳,蛋黄偏于滋阴。用蛋黄滋阴、补肾的时候,溏心蛋效果更好。
·山药补肾效果十分明显,不仅孕前有用,孕后更可以用来养胎
·核桃可以延缓肾精的消耗,坚持吃核桃的人,头发、牙齿、眼睛都会比较好
·蛋清偏于补阳,蛋黄偏于滋阴。用蛋黄滋阴、补肾的时候,溏心蛋效果更好
·大米补胃阴,小米偏于补脾气,二米混合具有脾气胃阴双补的效果
·百合,可以补益肺和肾的阴气,具有两重养阴的功效
·豆类和我们的卵子有着某些相似的物质,会增加产生肾精和卵子的物质储备
最好的怀孕季节是春季
万物孕育生长的季节都在春天,人类也不例外,怀孕的最好季节是春季。中医认为冬季适合储藏肾精,到了春天肾精相对较足,更有利于孕育。
强健脾胃——培养肥沃的土壤
我们的脾胃相当于待播种子的土地,身体里所有的能量总来源就是脾胃,通过吸收转化食物里的能量来给身体储备能量,而受精卵的发育和生长都是和脾胃能量有着直接关系的,没有一个好的脾胃,身体如何担负起两个人的能量供应?另外,脾还有一个功能类似土地——升提固摄胎儿的作用,即承载胎儿。所以,脾胃之气不健旺,胎儿就会比较弱,容易出现流产的迹象。
如果有以下问题,说明你需要强健脾胃
1、经常消化不良;
2、明显比同龄人瘦;
3、经常没有食欲;
4、自我感觉体内脏器下坠。
健脾食方
1.莲子。和人参、黄芪比起来,莲子补益脾胃的作用虽不是最强,但很持久,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补益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最好吃带芯的莲子,虽然有点苦,但莲子芯是一种药材,具有苦寒的性质,可以预防在补益过程中出现的上火现象,用来熬粥即可。
2.老陈醋。脾胃这两个脏器有个特点,即使虚了,也不能以大补来改善,它们更喜欢适量的调补,这样才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老陈醋就可以很好地起到这个作用,利用酸味帮助脾胃消化、吸收饮食,这样人体才能利用从食物中获得的能量来补益脾胃、全身。
3.西洋参。西洋参和东方人参比起来,补益脾胃的效果略差,但它不具备温热性,反而有一定的凉性,不容易上火。经常在嘴里含几片,西洋参的有效成分被唾液溶解后,可以缓缓地作用于脾胃,久之会感觉食欲增加,消化吸收都明显改善。
4.牛肉。中医认为牛肉是食品里比较优秀、可靠的补脾虚佳品,但一定要炖烂,否则会起反作用。
5.二米粥。中医认为,大米补胃阴,小米偏于补脾气,这两种米混合在一起时,具有脾气胃阴双补的功效,坚持一周,就会感觉到效果。而熬粥相当于中医的煎药,把两种米的精华融化成粥的形式,更有利于脾胃吸收。
特别提示
脾胃喜欢比较细致、营养高的食物,但如果这样的食物过多,营养过剩时,脾胃反而会出现停工的状态。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