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09-09-18 14:13:58
我出生在70年代,老家在靠近京津的河北农村。80年代的时候,农村很穷,买不起电视,也没有什么电影院,大家只能到村委会或是别人家里看电视,看露天电影。条件虽然艰苦,但集体看电影和电视的经历却永远那么温馨,让我难以忘怀。
我小时候只有一次自己花钱看了场电影,是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花了两毛钱,在公社大院里的临时电影院看的。当时喇叭里宣传得挺邪乎,在他们的忽悠之下去看了,果然不错。不过没有几天就在露天免费放映了。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机会挺多的,虽然我们村子小了点儿,才四百来口人,但我们挨着乡政府所在地,那还是很“繁华”的,而且周围聚集了好几个村子,简直分不出来哪个村是哪个村,所以一有电影资源,彼此可以共享。电影放得多,一个是因为便宜,放一场也就十几块钱或几十块钱的事,而且一般都是各个村的村委会出钱放,目的是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就不在乎钱了。此外,那时候有种风气,做买卖的商贩或有红白喜事的人家,都好个热闹,也都愿意出钱放电影。当然,摊上个喜欢看电影的村领导更加幸福。我们村的支书就爱看电影,当年刚开始流行录像,就请人在村子里连着放了好几天的录像,放的一水的武打片。那场面,好家伙,可谓是人潮如涌、盛况空前。不得不找人专门拿大木棍维持秩序,凡是靠前的观众一律坐下看,以免遮挡后面观众的视线,不听的用棍子没头没脑地猛砸。
电影放映队在派出所的院子里,只有一个放映员,叫蛮子。一到放电影的时候,他就会开着一辆汽油三马,带着拷贝和放映设备下到村子里。我们经常到派出所的院子里去玩,看看今天放不放电影,在哪儿放。只要在附近几个村子,无论多远都要去。在那里还可以看看电影海报,有时候幸运的话,还可以拾到剪掉的废电影胶片。后来还有人买到一种专门看胶片的工具,有点儿类似于万花筒,在底部装上胶片后,把眼睛凑到小孔处观看,和看电影真的差不多呢。
电影放映前,村委会的人一般都会用大喇叭通知大家:“社员同志们注意啦,吃完晚饭到大队看电影来。”一听到广播,我都会特别兴奋,也顾不上吃饭了,赶紧拿上马扎去看电影。要去早点儿,不然正面就没有好位置了,我很少到反面看,因为什么东西都是反的,心里不舒服。究竟拿什么座儿去,要看距离远近。如果是本村放,就拿椅子,如果是外村放,就拿马扎,很少的情况下拿过塑料布或编织袋,预备躺着看,几乎没有不拿座儿站着看的时候,因为我觉得一个是累,再一个不能好好地欣赏电影。我和弟弟去的时候都比较早,看着放映员和帮忙的人竖起杆子,展开幕布,放上音箱,布好线,也是一种享受。我爱看电影,不仅是喜欢电影本身,而且也喜欢在电影放映前和伙伴们打打闹闹,在黑乎乎的人群中,你捅我一下,我捅你一下,蛮有意思的。尤其是捉迷藏,更是我们的最爱。有人看电影的时候喜欢吃点儿瓜子什么的小零食,那是因为白天提前知道了就准备好的,我们没有这么好的待遇,只要精神食量就够了,物质方面缺乏点儿就缺乏点儿吧。
电影一般都在大道上放,有时候甚至在公路上放,毕竟不是每个村都有一个大广场。这就造成了交通堵塞,不过那时候汽车也不多,问题并不严重。农村特别缺电,三天两头地停电,看电影也会遇到没电的情况,就要干等着来电,心里那个着急呀。有时候也会发电,不过很少,更多的时候是不演了,明天再说,只能灰溜溜地回家。记得当年看《哪吒闹海》,人山人海,就是等了很长时间,然后发电,最后终于来电,可以说是一波三折。电影正式放映之前要进行调试,大家喜欢把手放在放映机的光束里,在幕布上做出各种姿势。看着光束中飞舞的尘土和幕布上的手影,觉得真好玩。
放映活动从6、7点钟一直持续到11点左右,要上演两部电影,有时候还有加片,都是科教片。两部电影是不同类型的,避免产生“审美疲劳”。我爱看打仗的、侦破的和武打的。印象中恐怖片放的不多,只有《神秘的大佛》和《画皮》。前者记得有鬼脸,后者有人皮,当时被吓坏了,以至于回家时到黑暗的地方,总是回头看后面有没有鬼。
虽然爱看电影,但不是每部电影都好看。印象最深的是演《谭嗣同》的时候,因为那是还太小,理解不了电影的意义,也没看到什么精彩的地方,而且非常冗长,就在银幕下睡着了,醒了一次又一次,醒了发现还没演完,倒头接着睡。一般情况下我看电影都很精神,可以说是不错眼珠地看,那次真的是一个例外。
电影放映完毕,已经是深夜了,随着人流回家,一边和别人讨论剧情。人越走越少,终于走到家门口,摸着黑开开门,上炕睡觉,心里还想着剧情,最后迷迷糊糊地睡去。
如今家家都有电视,看电视已经不是什么奢侈的享受了。而在我小时候的农村,刚刚改革开放,物质条件还不好,大多数人家买不起电视,只有村委会或富裕的人家有,这就有了一段集体看电视的经历。
电视剧《霍元甲》最初放的时候,我们村子还只有一台电视机,是村委会的,黑白的,还是电子管的,特别费电。当时我所知道的彩电,是邻村村委会的,他们村人口多,还是乡政府所在地,似乎比我们村有钱,买得起彩电。电视机的钥匙掌握在村委会的一个人手里,他负责每天晚上开电视。有时他们家吃饭晚点儿,大家都等了很久还没来,就跑到他家里催促。
夏天的时候,露天看电视,电视机就放在一扇窗户里面,直接打开窗户就行了。露天看过《海啸》和《虾球传》。《海啸》前些日子中央台还重播过呢,只记得其中有一个叫小马的。冬天的时候,电视机搬到了村委会的一间屋子里,屋子挺大的,里面摆了许多大木头和砖头,当座位用的。当年看《霍元甲》、《陈真》,就是在这个大屋子里。因为这两部电视剧太火了,看的人很多,所以要提前到那里等候。等拿钥匙的打开门,小孩子们都一窝蜂似地冲进屋子,摸黑占据最佳位置,大人们则站在后面看。这两部电视剧重播了好几遍,每次观众都是那么多,甚至中午放的时候也一样。在那里看的电视剧还有《西游记》红孩儿的几集,记得是某年大年三十放的。还有山东电视台拍的《武松》,当年不知看了多少遍。一起看电视的感觉和看露天电影很像,特别热闹,大家还可以一起讨论剧情。
后来放83版《射雕英雄传》和《上海滩》的时候,情况有了很大改观,村子里有些人家也买了电视。这两部电视剧我是在村里一个叫老六的家里看的,他们家的电视是天津的亲戚给的,旧的,不过在我们看来是相当了不起的了。看的时候有十来个人,是露天放的。
再后来差不多的人家都买电视机了,我们家穷,买不起,我和弟弟只能到别人家去看。最常去的是我的一个小伙伴家,有时甚至人家都上炕要睡觉了,我们还舍不得回家。有一次我到他们家看电视,正巧他们要出门,就把我留在那儿,看完电视锁上门才走的。当时我们小,不太懂事,也够烦人的,估计人家不好意思明着说罢了。
因为总是到人家看电视,影响别人休息,再加上我天天嚷嚷着买电视,爸爸、妈妈终于答应了,那时我正上初三。爸爸去县城买的,熊猫牌,黑白的,花了六百多块钱。当时正赶上电视机价格上涨,多花了不少钱,没多久价就落下来了。
终于可以在家看电视了,集体看电视的历史也就此结束。
现在虽然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和DVD,看电视剧和电影已经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我还是怀念童年时集体看电影和电视的情景。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