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9-03 21:40:39
导读: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但是每当我在医院里看到那么多受到意外伤害的孩子,我最大的感受却是:别再发生了,意外伤害。父母们该反省自己了。
崔玉涛: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医生
我的呼声:
父母永远要从孩子的视角来考虑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我所见到的儿童意外伤害:
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但是每当我在医院里看到那么多受到意外伤害的孩子,我最大的感受却是:别再发生了,意外伤害。父母们该反省自己了。
镜头一:
那天,医院里抱来了一个10个月大的小男孩,大哭不止,浑身上下碰哪都哭。原来这个孩子在爬楼的时候从楼梯上坠落,经过检查发现是锁骨骨折。这个部位不容易包扎、而且小孩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活动,经过六个星期的治疗孩子才慢慢好起来。
镜头二:
院里来了一位小病人,他在玩跳床的时候,一只脚从跳床里掉了出去,造成肌肉拉伤。
镜头三:
怎么发生了那么多误食药品的事件!一个小孩吃了20片避孕药,出现了假性乳房阿才被发现。还有一个孩子吃了99片助消化的乳酶生。一个两岁多的小孩子,误食了20-30片镇静药物安定,来到医院进行血透抢救。
镜头四:
一个两三岁的小孩因为误服了妈妈放在可乐瓶里的来苏水,来到医院时,嘴和食管已经全部烧伤,食管和胃之间已经断流,需要将食道封上,在胃部开口,每天送进食物。因为烧伤后食道受损严重,要做多次的扩充手术,才能慢慢进食。而完全恢复正常的可能性已经完全失去。
镜头五:
一个六个月大的孩子反复得肺炎近两个月。在家乡久治不愈。经过检查发现,原来是气管内吸进了半粒花生米。我们给他取出后,肺炎才很快好转。
危险状况我眼透视
我来提醒你!
呛奶、呛水。大量呛进气管。会造成窒息。进入肺里会变成吸入性肺炎。而有的孩子发生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这是小婴儿常遇到的。父母认为是喂得不好,其实,这是因为孩子胃喷门部位的肌肉力量不够,导致的胃食道反流。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有40%-50%的孩子会有这种现象。这个时候父母经常把孩子竖起来拍,而这样做会造成两种可能:一是咽回食道、回到胃里、另一种就是进入气管。
正确的办法应该是:让孩子的身体侧躺,这样嘴角是最低的,容易将食物吐出来。
坠床、跌落。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在4-8个月期间还不会爬,没有坠床的危险。其实孩子的肢体活动能力已经非常好了,踢蹬腿到遮挡物体上的反作用力就会使孩子有坠床的危险。会走路或者学走路的孩子会发生跌伤。
父母永远要看护好自己的孩子,坠床可能随时发生,不能相信睡觉的时候。
孩子往上爬楼梯是安全的,但往往在回身的时候,会造成跌落。
你要亲自体验孩子进行的活动的危险性,这样才能提醒孩子可能遇到的危险。
跌伤。
3-4岁的孩子外界活动较多,玩的东西具有挑战性,但他们的应变能力较差,容易造成跌伤。滑冰、旱冰、滑板是造成大孩子跌伤的主要原因。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不太能把握好自己身体的平衡,一旦跌伤会非常严重。
5-6岁的孩子喜欢学游泳,在游泳池里跑,由于水多地滑,孩子经常摔伤。
打网球、板球的时候,孩子也容易因为掌握不好距离而造成相互的伤害。
不管孩子是否已经学会滑冰,都要记得戴好护膝、护肘。而且越会滑越要戴。
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要紧跟着孩子,不要认为什么动作没有危险,防止孩子跌落、摔伤。
误服。
包括药物、水银头、玩具的小接头、小零件、小汽车的轮子等100多种。
饮食包装里放了不该放的东西。比如,酸奶瓶里放高锰酸钾,可乐瓶里放来苏水、洗衣液、洗涤灵等。
孩子们拿任何东西都喜欢往嘴里放。很多药物带有颜色和糖衣,孩子们常常拿着当成糖果,误食。我见到的误食药物包括:避孕药、抗神经药物、抗生素等。这样的事情通常都是事后孩子出现症状才被真正发现。还有的孩子误食体温计的水银头。很多父母给孩子量完体温,都喜欢把体温计放在床头。孩子把玩时,一咬就破。有的药物会危及生命,有的物品进入到气管里就更加危险。如果是笔帽,严重的时候就要开胸取出。
吃饭时,孩子被呵斥、吓唬而大哭,或者被父母逗笑时,都容易将食物吸入气管,造成危险。有的父母喜欢在孩子还没有相应咀嚼能力的时候,给孩子一些诸如黄瓜条、花生米类的东西非常不恰当,吸入气管会造成窒息。进入肺部,会造成感染,变成化学性肺炎。
要像管理自己的金银首饰一样管理家里的药品。家里要有真正的药柜,并且加锁。
家里的任何非饮用的东西不能放进饮用瓶里。
不要购买水银体温计、有孩子的家庭更应该购买电子体温计。体温计用后不要放在床头。
3岁以前是孩子的口嚼期,他对任何东西都有尝一尝的欲望,所以给孩子的玩具一定要是整体造型的,不要有小零件。如果给孩子玩小件玩具锻炼精细动作,父母要像数金子一样,数好小玩具数量。
父母要做好榜样:不用嘴开笔帽、不叼东西。
吃饭时,要让孩子保持心情平静。而且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咀嚼能力给他合适性状的食物。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