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8-23 22:18:07
导读: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观念上的改变,《纲要》施行指出的体现幼儿为主动性就告诉我们幼儿情感是不容忽视的。除了审美感受以外,教师还应关注和满足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情感。欣赏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幼儿欣赏的同时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各种情感,如欣赏《狮王进行曲》中,幼儿创编出各种小动物可爱的动作,这时,若老师及时发现,及时肯定他们的想象的话,接下来肯定还会有更加出乎意料的创想;当狮王单独出来而产生胆怯心理时,老师及时跟上助威的话,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视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人生实践活动,它充满着人的活生生的情感”。同时情感教育方面的也研究证明:教师个人的情感素质,是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双向的情感沟通渠道,才能使教育活动不仅具有传递知识、培养个性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使师生双方共同获得人生意义的积极体验,促进精神享受、精神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功能。教师个人的情感表露,能使幼儿受之熏陶,为之感动,被幼儿活生生地感受到、体验到,吸收消化,成为幼儿个体知识、信念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个人的情感能力与技巧,也是区分“效率高”和“效率低”的教师的最重要指标。
一直以来,音乐欣赏教学活动都被众多幼儿园认为的难题教学,经常听到老师嘀咕:“音乐欣赏不知从何下手”。殊不知,一个音乐的完整欣赏教学与教师、幼儿的情感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着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理解和对音乐欣赏教育的探讨,同事根据几年来我们探索许卓娅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而得出的经验,下面我浅谈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一、把音乐欣赏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来享受和品味。
不只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来认真完成,同时也把它当作一件乐事来细细品味、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也只有真情实感的付出,才可能得到真情实感的回报。如我们班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快乐的罗嗦》,提前几天我就拿来欣赏,每天欣赏完一遍又一遍,不断品味它的节奏型,品味云南民间舞曲的旋律,几天后我设想出了一个令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的欣赏方案――坐火车到云南世博会去参观,想好后马上制作图谱,通过图谱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的特别积极、主动。此后我又把此曲作为幼儿每天的必赏曲,看到孩子们的真情流露,我就甭提有多开心了。再如前一阵十分流行的成人歌曲《老鼠爱大米》,孩子们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大都会唱并喜欢在班级中随口吟唱。我随即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将这首歌拿来斟酌、思考、推敲、提取、升华出适合幼儿并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内容进行欣赏:《老鼠爱大米》的歌碟中背景动画讲述了两个小蜗牛之间的离散故事,因为一次互相帮助使两个蜗牛成为好朋友。一天它们中的一只被人类带走了,这次离别使对方痛苦万分并日夜找寻、思念对方。从这里可以教导孩子们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友好相处真诚相待,向小蜗牛一样和睦。就这样,减少了家长对于幼儿唱成人流行歌曲的困惑和阻挠,孩子们也唱得不亦乐乎,老师呢!当然了,因为孩子们开心老师就开心!
二、从幼儿的情感角度去考虑问题。
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观念上的改变,《纲要》施行指出的体现幼儿为主动性就告诉我们幼儿情感是不容忽视的。除了审美感受以外,教师还应关注和满足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情感。欣赏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幼儿欣赏的同时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各种情感,如欣赏《狮王进行曲》中,幼儿创编出各种小动物可爱的动作,这时,若老师及时发现,及时肯定他们的想象的话,接下来肯定还会有更加出乎意料的创想;当狮王单独出来而产生胆怯心理时,老师及时跟上助威的话,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这样,他们在活动中尝试到了各种新鲜的体验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注、认可、赞扬,心理才会会得到满足,得到快乐。
三、用各种不同的身份和幼儿进行情感交流。
音乐欣赏中,一般所包含角色较多,如《狮王进行曲》中的狮王、小动物的角色;《卡门序曲》里面的牛、斗牛士、观众的角色;《玩具兵进行曲》里的玩具、娃娃等等。教师要十分乐意和善于扮演这些角色,以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是各种角色的扮演者,只有我们善于去扮演,乐意去扮演,去发挥,才能把幼儿带进特定的场景中去,这就要求教师要竭尽全力地去了解、分析各种角色最基本最特有的特征,不断尝试、锻炼,争取在活动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一定会深受幼儿所喜爱的。
四、情感不宜过“冷”也不宜过“热”。
有些刚步入幼儿园从事幼教的老师开始没有经验,活动中怕管不住幼儿,怕他们在活动中“闹”起来,总是摆出一副严肃的或平淡冷静的表情进行教学,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方法可用一个字来形容其效果,即“冷”。
还有些教师官腔京调像演戏一样在幼儿面前讲解示范,希望在教学中更显其魅力,这种偏激的活动氛围也不外乎就一个字――“热”。
过“冷”过“热”都不利于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最好的则是用和蔼的眼神与幼儿交流,用亲切、适当的语气及其身体语言与幼儿交流;用表情、动作以及音乐或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兴奋与抑制),同时恰到好处地表现作品地蕴涵。如“小老鼠”到处乱跑时,教师可以说:“大猫来了!”并马上蹲下不动,或者说:“小老鼠累了!”并带头假装睡觉。
五、学习分析欣赏作品的音乐性质,情感基调。
学会区别各种音乐、特别是性质相近音乐的作品之间在情绪、情感上的细微差异,才能够准确地表现和传授。如《喜洋洋》是热情奔放,喜气洋洋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是雄伟壮观、神气昂然的;《赶花会》是A段音乐轻快活泼,B段音乐较为舒展柔美的;《牧童短笛》的A段是清新悠闲,B段是活泼欢快的;《京调》的A段流畅淋漓,B段高唱低吟,亮丽委婉……,教师可以先对音乐进行仔细的品味和分析,找出它的结构特点,从而进行“量体裁衣”的细加工过程,将音乐通过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引导。以意大利民歌《啄木鸟》为例,这是一首ABC结构的乐曲,乐曲节奏鲜明,形象具体,特点明显,易于区分。结合乐曲各段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它想象成啄木鸟为树木看病的故事,将故事与旋律相结合配上简单的图谱,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A段音乐平稳、流畅,就好像啄木鸟医生正在一个一个的检查小树,看看到底是谁生了病?病得有多重!B段音乐节奏跳跃,恰似啄木鸟在“笃笃笃”的为苹果树捉虫。C段音乐抒情优美,表示苹果树隐患消除,又恢复了生气,如往日那么欣欣向荣、充满了朝气。组织活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听赏音乐,自己感受音乐的变化和内容,提示幼儿可以根据音乐幻想发生了什么故事。接下来,教师可以在了解了幼儿的想法之后,讲出自己的音乐故事《苹果树找医生》,将啄木鸟的三段音乐分别赋予相应的故事情节:第一段在平稳的音乐中,啄木鸟在为苹果树作检查,教师可以利用图谱的方式,分别在内一个乐句轻轻的抚摸苹果树的树干,等四句乐句演奏完毕进入第二乐段时,啄木鸟开始为果树捉虫,每个跳音时在树干上啄一个洞,平均每句中的三个跳音就可以生动地在图谱中显示出来,让幼儿清楚的看明白。最后一个乐句只有一个跳音,相应的第四棵树上就会被啄出一个小洞洞。第三乐段整个乐曲进行到了最后的大结局:苹果树的病好了,我们可以跟着音乐每个乐句就在相应的苹果树上添画树冠,表示苹果树又重新长出了新的枝叶,恢复了健康。这样一来,整个音乐被赋予了丰富的内容,让孩子们可以边听到音乐边想象故事,加深了认识和对音乐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可以学会如何听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要学会边听音乐边讲故事,想办法把自己的音乐感受用话语表达出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区别各种不同性质的作品音乐的细微差异,通过不同性质的音乐让幼儿欣赏,经过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熏陶,幼儿的个性情感表达也会变得细腻、丰富。
几年来,我一直在不断地实践、发现,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渐发现音乐欣赏其实是一门很有趣很有意思也充满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我相信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总结,善于学习、思考和积累,才能使音乐欣赏教育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