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儿园资源 > 教学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正文

用音乐教育促进儿童主体性发展

来源:来自网络 2009-08-22 23:05:54

说两句

  导读: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与艺术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当儿童充满着好奇和探究来到这个世界,展现在他们眼前的不仅有色彩斑澜、鲜艳夺目的图案和景物,还有不绝于耳的丰富多变而美妙的音响。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日益科技化和信息化的社会,人的主体性构建及其正确发挥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由此,如何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便成了各级各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所谓儿童的主体性,是指儿童在其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特征。通过主体性教育培养出的有主体性的人,是具有现代意识、自我意识,能有效地、主动地、创造性地、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人。因此,在学前儿童教育中充分地体现和倡导儿童的主体性,不仅关系到儿童发展权利的充分实现、儿童需要和地位的满足与被尊重,也关系到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等一系列问题。

  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与艺术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当儿童充满着好奇和探究来到这个世界,展现在他们眼前的不仅有色彩斑澜、鲜艳夺目的图案和景物,还有不绝于耳的丰富多变而美妙的音响。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们在游戏、玩耍的时候本能地哼着歌;也常会看到刚蹒跚学步的婴儿听到音乐就会扭动身体、手舞足蹈;还不会讲完整句子的孩子却能哼唱完整的乐句……可见,音乐与儿童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师应通过音乐教育,鼓励、帮助幼儿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幼儿从音乐中享受喜悦、乐趣,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幼儿运用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以音乐内在的特性和感染力来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发展。

  那么,在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如何推行和加强儿童的主体性培养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并尊重儿童音乐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要在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儿童的主体性,首先,教师的头脑中必须有儿童主体地位的概念和意识,自觉地培养儿童的主体性作为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之一,真正地把儿童的发展作为音乐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确实,需要和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主体意识的发展水平。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他们还不具备为适应教师的教而来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意识和能力,他们的学习主要不是服从目标,而是服从兴趣和自身的需要。儿童之所以喜欢音乐活动,是因为敲打物体、探究声音等行为正是儿童最基本的音乐本能和冲动,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对音乐的自然倾向,这种自然倾向是任何后天非自然的强化和训练所无法取代的。音乐作为一种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其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能让儿童直接地体验到快乐,因此,了解儿童音乐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儿童对音乐的独特感受是发展儿童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重要基础。>

  二、让儿童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创造的空间、时间

  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是一个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他们有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总是在以主体的身份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因此,一个让儿童自主探索、体验并创造的音乐环境能够很好地促进儿童的主体发展。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在诸如此类的活动环境中儿童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有权也有能力选择并参与自己喜爱的活动,同时能够提出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想法和意见,使儿童在积极投入的、最初级、最原始、最基本的自我创作中进入并体验音乐。每一个儿童都可以参与并显示其独立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由此,儿童已不再是一个仅仅只会“装”的简单的“容器”,而是一座可以自由地选择、接受信息并加以处理的“加工厂”。

  三、探索适合儿童主体性发展的音乐教学方法

  (一)调动多种感官,加强主体参与

  在音乐活动中要更好地调动和激发儿童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丰富和强化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体验并享受到音乐艺术的美,我们可以采用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如听觉、视觉、运动觉、言语知觉等)协同参与音乐学习的方法。这是因为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就越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好认识对象;同时,从儿童心理的发展来看,参与、探究的需要也是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能更进一步激发儿童社会活动的动机和行为,使儿童真正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体。例如,在音乐欣赏“金蛇狂舞”的教学活动中,我不单纯仅仅从听觉活动入手,而是借助于视觉、动觉、言语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统合活动来帮助儿童更好地体验和欣赏音乐作品,我首先让幼儿听音乐、说出这首乐曲带给他们的感受,然后让幼儿边欣赏录象边听音乐,进一步感受这首乐曲表现的节日热闹场面,并和幼儿一起分段分析、讲述,最后我请幼儿一起用肢体动作来创造性地表现舞曲。通过外显的身体动作参与、视觉具像化辅助材料和言语辅助材料的参与等使儿童在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创造的过程中加强对音乐欣赏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并使儿童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更好地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自我学习

  为了更好地激发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动机,使儿童更主动、顺利地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求新知的活动,教师可以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导儿童步步深入地通过主动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来掌握、发展甚至重组音乐的作品或材料,并籍此培养儿童自我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模式与传统的、以模仿练习为主的音乐活动模式相比较,其特殊价值在于:一方面,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儿童的自学活动,不仅能为儿童提供用旧有经验来自己解决新问题的机会,使儿童对新的知识、技能吸收得更为主动、自觉和积极,从而更有助于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儿童在教师设计的充分、细致、层层深入式的问题情境中迁移已有经验进行自我教育,也能为儿童创造意识、探索精神及自学习惯的习得和养成奠定长远的基础。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XXX|XXX|)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XXX|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喔唷哇|喔唷哇|”老爷爷拔萝卜时“|哎唷嗬|哎唷嗬|”地用力等。告诉幼儿什么是切分节奏,引导幼儿尝试在木琴上敲奏切分节奏。弹奏歌曲《布娃娃》,引导幼儿重点寻找其中的切分节奏并听着音乐拍打。启发幼儿创造性地用跺脚、转圈、摊开双手等动作把布娃娃着急处的切分节奏表现出来。引导幼儿运用木琴、铝板琴等乐器为《布娃娃》伴奏。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碗或盒,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在自由活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试着在木琴上敲奏熟悉的歌曲。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眼看木琴,耳听音高,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表现出专注的学习态度,幼儿的独立性、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也得到培养。

  (三)加强同伴交往,吸收间接经验

  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多为教师组织和引导下的一种集体活动的形式,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儿童提供同伴间的交流和合作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儿童在身心两方面都处于基本相同的水平,儿童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双向的,交往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心理上互相影响,行为上彼此模仿,经过认同、内化,融入自己的心理机构,促进自己的心理发展。因此,同伴间的交往对儿童个体主体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心理功能:首先,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具有强烈的被接纳、被认同等多种心理需要,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和协作,能够满足儿童的多种心理需要,并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其次,通过同伴间的交往,儿童可以在不断地输出和输入信息、自学和互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吸收来自于同伴的经验而对主体性的发展发挥作用;再者,集体的音乐活动形式还能够使儿童获得来自于同伴、教师的各种评价,它也能够对儿童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评价、自我态度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为了在合唱时获得和谐和的声音,幼儿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又如,我让幼儿在各自的木琴或铝板琴上逐句轮流敲击歌曲或用卡侬曲式轮奏。有一次,我鼓励六个幼儿每人拿do、re、mi、fa、sol、la音块中的一块,合奏歌曲《小星星》。唱到哪个音,就由持此音块者敲击,这类活动有利地培养幼儿的自制能力及专注的学习态度。又如我抓住时机启发幼儿根据“去公园找春天”这一活动创作乐曲《春游之声》,请他们共同确定主题、选择乐器、创编节奏,最后合作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悦。

  总之,在集体的音乐活动中,在与同伴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儿童个体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群体的影响,而是在与之活动的进程中发展自己的主体性,成为真正的自我。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