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8-17 21:51:24
导读:环境是由人们共同创造的,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人的观念发生了转变,社会环境也随着发生了变化,看到最多的就是路边的殴打现象。年龄小的孩子所用的是动作记忆,一副静态的画面很难令他们留下印象,而正在动作着的场景却能对他们产生深刻的记忆。幼儿的判断能力很低,往往会把恶劣的打斗行为认为是一种游戏,而也模仿了起来。如果失去正确的引导,幼儿的这种行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很难改变。
我班的野蛮孩子——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大家都看过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它之所以引起很大的轰动,我想不仅是因为引起了很多男士的共鸣,更重要的是电影里那些“拳打脚踢”的镜头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称之为“野蛮”。人们通常习惯评论一些成人的行为,其实,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才最有资格称为“野蛮”。
别的孩子先不说,光看我班(小班)的“野蛮”行为就足已分门别类。如“挤压”行为,通常是有一名幼儿不小心摔倒在地,另一名幼儿立即压住其背部,接着就变成一群幼儿的“混战”;还有“奥特曼”行为,这是一些喜欢模仿,具有一定模仿能力的男生喜欢做的事,他们只要有机会就比试“武力”,一不小心就伤害到了对方;另有最厉害的“咬人”行为,他们是极少数的一两个,通常是碰到不顺心的事,或毫无理由的就往对方身上咬一口,脸和手是最容易受伤的地方。还有一类就是“对骂”行为,这在女孩身上发生的较多,当她们无力反抗时,就利用自己的嘴皮子进行斗争。在幼儿身上发生的这些“野蛮”行为,通常称之为“攻击性”行为,它在幼儿园发生的频率最高,产生的危害也很大,不仅造成幼儿身心上的伤害,还妨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要找到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学会正确的阻止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至关重要。
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他们所产生的一些“攻击性”行为,都有其一定的原因,需要靠教师自己发现和总结。
1、家庭教育是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
人们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就像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什么样的家庭,很容易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我班有个男孩特别爱打人,有事没事就往同伴身上一拳。有次男孩的父亲送他上幼儿园,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到一声严厉的训斥:“还不快自己走进去,今天再不乖,小心我揍你,快进去!”这时,男孩只好乖乖的走了近来。原来,孩子在爸爸面前是那样的弱小,而当他走进教室的一刹那,立即表现得十分威武。这不是孩子的本性,这样的“威武”完全是由孩子的爸爸所给予的。经常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真的是一点也不听话,我真的是拿他没办法,用武力解决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孩子在家长的“棍棒”之下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打”。久而久之,家长成了习惯,孩子也学会了这一种“习惯”。
另有一些被受欺负的幼儿家长忿忿不平,他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你怎么这么胆小,他打你哪,你就打他哪。”还有一些家长更聪明,对孩子说到:“别怕,打不过,爸爸会帮你去打。”这样,孩子自然有了依靠,再狠的“敌人”他也不怕,照打不误。
2、大众传媒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重要影响
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各类电视、电影、报刊和杂志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少儿电视,出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动画人物,比如“奥特曼”、“圣斗士星矢”等,受到了很多孩子的亲赖。幼儿的年龄还小,他们所具有的只是最基本的形象思维能力,对于动画片的真实内容,其中的道理跟本不知,也不感兴趣,而对于一些出现在画面上的“打斗”镜头却特别喜欢,经常模仿着一遍又一遍。电视是帮助幼儿了解和学习知识,接触最多的也是最直接的工具。在很多家长的思想观念中,孩子只爱看动画片,有时为了取悦于他们,不管动画片的内容和质量,只要孩子爱看就行。这样就推动了动画片的市场,形成了恶性循环。
3、不良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环境是由人们共同创造的,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人的观念发生了转变,社会环境也随着发生了变化,看到最多的就是路边的殴打现象。年龄小的孩子所用的是动作记忆,一副静态的画面很难令他们留下印象,而正在动作着的场景却能对他们产生深刻的记忆。幼儿的判断能力很低,往往会把恶劣的打斗行为认为是一种游戏,而也模仿了起来。如果失去正确的引导,幼儿的这种行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很难改变。
4、错误的观念延续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孩子是天真的,其一言一行无不表露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在课间活动时,幼儿的告状频率最高。我就纳闷了,怎么现在的孩子如此会使用“武力”?仔细观察后,才发现幼儿将对方的“触摸”也误认为是“打”,怪不得“老师,他打我”的告状语接连不断。有一些平时保持沉默的孩子,如果“打”起来就更厉害,常常在老师不注意他们的时候,来一场“革命”。其实,他们的行为只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正所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幼儿天真的心理不会像成人那样考虑问题,只要达到自己目标,就算“灭亡”也值。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果得不到正确的阻止和教育,就会愈演愈劣,对他们的性格以及各个方面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我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主要积累了以下几点经验。
首先,要取得家长的合作,家园共育尤为重要。从家庭入手,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家长素质,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通过家访、家长问卷以及电话联系等多种渠道,让家长懂得教育孩子,首先要做孩子的榜样,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多与孩子交流,说服教育胜过“棍棒”教育。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野蛮孩子的办法。很多家长都说,现在工作比较忙,真正静下来教育孩子的时间很少,经常把孩子依托给爷爷、奶奶。老人宠惯了孩子,孩子也习惯了被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听不进大人的教导。父母心急之下,只好使用“拳头”,“扳子”,心疼归心疼,可有什么办法呢?
其实,家长应该从小严格教育子女,严格不等于过分强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只要是正确、合理,能办得到的就尽量满足;而当孩子犯错误时,就应该及时给出批评,用严肃的口吻,缓慢的语气,深刻的道理说服孩子,这样既让他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家长也多了一次沟通的机会。要让孩子感到爸爸、妈妈说得对,而不是“打”得对。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渐渐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健康的人格,父母就可以放心的把孩子交给长辈了。
当发现自己的孩子喜欢打人时,要问清原因,找出理由,同样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沟通的口吻说服孩子;如果您的孩子被打,那么就更应该问清原由,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冤枉对方,说什么“你也打他”之类的话。有些孩子喜欢咬人,有时并不是带有目的性的,医学上证明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缺钙而造成,家长不妨带孩子去医院询问一下。
其次,教师要正确对待野蛮幼儿。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称之为池塘。没有爱则不能称之为教育。”无论我们的孩子如何,作为教师不应该用异样的眼光和态度对待他们,对于一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同样需要“爱”的教育,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些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和关注不够,他们想以此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因此,我们不能吝啬自己的言语和表情,经常给他们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向他们表达我们的爱。
经常听同事们抱怨:“我班那个家伙今天又给我训了一顿,老是喜欢欺负其他小朋友!”很多时候,我们对待这些“家伙”的方式只有“训斥”和“惩罚”,凭借教师的威严镇压住他们,但只能取得一时的安静。其实,教育野蛮幼儿也需要技巧。教师每天都用同样的“台词”批评孩子,说的人都感到厌烦,听的人就更觉得反感。这些野蛮孩子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几次下来,他们早就把“批评”当成了耳边风。有次,我在表扬晓英坐得神气时,也顺便和经常喜欢打人的朝阳说道:“阳阳坐得真神气,老师相信悦悦也能像阳阳坐得一样神气。”结果在这次活动中,悦悦始终保持着神气的姿态,没有发生任何“斗争”。
把本来批评的语言换成另一种说法,没想到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班有一群“奥特曼”的忠实观众,每天都要“较量”一下,有时还打得个“天翻地覆”,真拿他们没辙。有次听同事的一节课,课题是《生活模仿动作》,在延伸活动中,老师让幼儿模仿自己喜欢的动作,有几个男生表演了很多关于奥特曼的经典动作。由此我想到了对付我班那群“奥特曼”的最佳方案,就是每天给他们制定演出时间,变“较量”为“表演”。但事先必须和他们说好条件,如果有哪个幼儿违反规定,又开始“较量”起来,就“踢”出我们的演出队伍,以后再也不能表演奥特曼。这个办法倒很管用,现在,他们不但能积极表演,和同伴努力合作,还能及时阻止他人的“争斗”。
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打架高手”,有强烈的攻击性行为,但教育是不能心急的,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以一个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流,用恰当的、灵活的方式、方法教育他们,相信这些“野蛮”孩子定会转变成“可爱”孩子、“聪明”孩子。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