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8-17 20:50:47
导读:要让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首先要让未成年人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这个概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
三明市三元区岩前中心小学:汪成辉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但是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健康的内涵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由此可见,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我国许多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相当普遍,有的还十分严重,若不及时削除这些心理问题,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全发展十分有害。因此,抓好未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它是未成人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巧引导,让未成年人深入浅出地认识什么是“心理健康”。
要让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首先要让未成年人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这个概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比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精神病学者灵格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与环境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即快乐的适应情况。”社会学家波孟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平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未成年人本身带来快乐。”这些有心理健康的定义各有道理,但又都比较抽象,较难理解。要使未成年人真正弄懂什么是心理健康,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认为家长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引导。
1、讲故事,使未成年孩子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受到启示。我认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好的,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从小抓起。据调查了解,许多未成年人都很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一些童话故事,如《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等等。这些故事既生动又有趣,十分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的特点。更很重要的是这些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育人道理,家长可以经常给孩子们讲讲故事,使唤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例如故事《神笔马良》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题材,这是我国的经典童话,是五四时期童话作家洪汛涛的作品。故事讲述善良的马良用神笔为百姓造福,而想发财的财主和县官为得到神笔而不择手段,马良凭借着神笔与自己的机智,一次一次地使他们的企图落空,最终把贪心的县官淹没在大海中。孩子们已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听完这个故事,他们一定会深刻地感受到过于贪婪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2、多留心,以身边的人和事对未成年人进行说教。心理不健康还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自暴自弃、嫉妒、自卑、说谎、孤僻、忧郁等等,要让未成年孩子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家长应多多留心,及时利用身边的人和事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
一小学学生王某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经常受到表扬。最近有几名同学学习进步很大,有一名甚至超过了他。听到老师大张旗鼓地表扬了那位同学,王某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家后,细心的妈妈发现儿子有些不对劲,在她的追问下,王某将“心事”和盘托出。王母了解情况后,心里很不安,她知道这是一种“嫉妒”心理,有了这种心理的人,心胸狭窄。但王母并没有批评王某,而是在一番交流中进行了巧妙的引导。
王母:你还记得《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吗?
王某:当然记得。
王母:喜欢故事中的那个皇后吗?
王某:不喜欢,那个皇后坏透了,她因嫉妒白雪公主的美貌,一次又一次地加害白雪公主,最后把自己给害了。
王母:是啊,皇后太骄傲了,她无法容忍别人比她漂亮。这嫉妒心太强心理可就不健康了。
王某:妈妈,我不能像皇后那样,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骄傲而又狠毒的皇后就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典型例子。通过这个反面教育,王某深受启发,王母的教育方法效果显着。
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包括六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智力发展水平
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情绪稳定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学习的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自我认识的客观程度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去向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动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知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社会适应性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二、以身作则,为未成年人创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家庭文化氛围、家庭心理氛围与家庭道德教育密切相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否,与家庭心理氛围是否和谐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有道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心理健康对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往往是培养子女健康心理的前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心理上的负担要比过去更重,有些人受不良影响,人际关系变和淡漠与疏远,给许多家长带来诸多的困惑和孤寂。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和腐败现象,又常使人觉得心理失衡。这一切都说明由于社会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心理疾病也在悄然增多。家长心理的不健康因素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甚至给家庭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据调查表明:家庭注重民主、知识、家庭和睦对子女成长提供了现实的规范导向功能;放任、溺爱、家庭经常发生冲突,则是导致子女误入歧途,甚至犯罪的直接原因。因此,在家庭日常生活与子女的频繁接触中,家长保持健康的心理至关重要。我认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主要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性格方面。现代心理学认为,对未成年人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最初是家庭。未成年人往往会静悄悄地学习家长的言行举止;母亲多嘴多舌,女儿也不例外;家长的粗暴以及刻薄,会使未成年人从小养成内向、孤僻、抑郁的性格;家长的懦弱、胆小怕事也会造成未成年人退缩、软弱的性格。因此,家长要不断自我调节,对自己的性格进行自我培养,同时注意对未成年人的养育态度,以形成子女良好的性格。
第二,情绪方面。家长对人、对事都要持有正确的态度和情感,做到情绪稳定,积极与情境相适应。若父母遇事紧张、过度多疑,其子女必然是临事不安、焦虑多疑。
第三、生活习惯方面。家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讲究卫生、不嗜烟酒、不搞迷信等等。有的家长满口脏话、不讲卫生、嗜酒如命、参加封建迷信活动等一些极坏的生活习惯成为未成年人滋生坏习惯的“污染源”。
第四、品德方面。家长的良好品德,如诚实、孝敬、友善、俭朴等,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家长挥金如土,出手十分大方,受其影响,他的孩子必然不会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
总之,父母重视自身的心理卫生,保持健康的理状态,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形成良好的心境,使心理上有轻松感和快乐感,减少心理冲突,避免各种心理疾患,对于塑造未成年人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正确引导,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
1、提高认识水平。使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让孩子学会从生活中挖掘积极因素,保持旺盛斗志、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心理平衡。
2、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情绪好坏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未成年人情绪波动很大,要让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大喜大悲,要反应适度。
3、调节努力目标。目标定得太低,用不着多大努力就能达到,孩子会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得过且过。目标定得太高,超过了孩子的能力水平,孩子会因达不到目标而苦恼,甚至干脆放弃努力,因为反正达不到。未成年人的努力目标往往是由家长指导而制定的。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期望水平建立在孩子实际能力的基础上,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4、对孩子要多鼓励。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实践,不要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只要孩子努力去做了,即使成绩并不出色也要鼓励。当孩子失败时要给予帮助,因为反复失败会使孩子失去信心。允许孩子犯错误。但要帮助孩子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同时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欢迎他提出各种问题,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