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儿园资源 > 教学论文 > 综合性论文 > 正文

高中音乐欣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来源:网络资源 2009-07-22 18:50:31

说两句

  作者:刘小云

  高中音乐欣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摘要】音乐欣赏课的首要教学目的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而普通高中的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对于音乐课中的理论性知识缺乏学习的强烈动机。人的认知与情感是同步发展的,充分发挥音乐对学生情感的促进作用,并使情感与认知相结合,在音乐教学中采取以学生为本的探究式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要求。本研究深入探索了探究式学习的具体方式,旨在使音乐欣赏教学更适合于高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以探索性、研究性学习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情感与认知良性发展。

  一、实践研究的背景

  《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音乐欣赏课的首要教学目的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优美的音乐能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认知是左脑的功能,情感是右脑的功能,人脑的功能应全面开发,协调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李振道认为:科学是认知领域的顶峰,而艺术是情感领域的顶峰,二十一世纪将是艺术与科学的双峰聚会。李政道教授从80年代开始,每年回国两次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1993年和1995年两次在北京召开《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参加者有科学家和艺术家。艺术家参加研讨会干什么呢?“画科学”。参加“画科学”的画家有黄胄、华君武、吴冠中等,李政道给每个人出一道题目,都是当代理论物理最前沿的研究领域,请艺术家们用绘画来表现。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在山顶会合。”李政道认为,下个世纪就是两者会合的顶峰。科学家大多是热爱艺术的。爱因斯坦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由数学公式组成。”他常常和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钱学森会吹圆号、弹钢琴,他的名言是“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所以,音乐教学能促进情感领域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引进探究式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与认知的发展相结合。

  二、实践研究的基础

  (一)学生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好奇心强,对学习的知识喜欢提出问题,也喜欢回答问题,且高中学生又已具备了较为广博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判断、推理,探究新的知识。既发挥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展。另外,青年时期也是世界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初步形成的基础时期,高中学生对理想、未来、社会、人生都有了—定的看法。在审美欣赏中,他们不仅能够对审美物的外在形象与表面的美等方面做出评价,并力图在形式、内容结构以及内在的美等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内在情感等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情感上的要求。

  (二)理论基础:探究式学习理念

  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学习的性质是“开发、创新”,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以教师演绎活动为主”为“以学生体验、推理、创新为主”。现代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了。因此,教师的使命,不应该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进而主动地去获得知识和能力。探究性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探究性教学法”进行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的思想。因此,探究性教学法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起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探究性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尝试性地探究学习,结合教师的点评,学生再体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三、高中音乐欣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

  其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学生探索性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再探索——解决问题。”探究性教学法既有教师讲解,学生看书或查阅资料,也有师生谈话,也有学生作练习,把几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最优的组合。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引起兴趣,激发动机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须将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由于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教师创造问题情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情绪感染力强,音乐形象鲜明的乐曲来营造课堂的氛围和问题的情境,迅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教师可将音响、画面、语言等进行组合设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引起兴趣。如我在教学琵琶独奏《十面埋伏》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中描绘战争场面的一段录像,并提问:“该段表现战争场面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只用一件乐器演奏,能不能表现出战争的壮观场面?”思维的定势会导致学生认为不可能,但问题又意味着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动机。我接着播放《十面埋伏》中的“九里山大战”一段,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地思考:“该段音乐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情景?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如此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并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探究我国民族乐器琵琶及我国琵琶古曲的强烈愿望。通过本课学习,我又要求学生课后去访问民间艺人,了解我国琵琶古曲的情况,形成研究课题,增强探究能力。

  (三)合作探究——点拨指导

  1.小组探究

  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情绪被感染,兴趣被激发以后,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或结合教科书的提示,有时还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如查找有关音乐家的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并让各组组员合作进行一些尝试性练习,即让学生自己先找—找(资料),唱一唱(主题),奏一奏(旋律),议—议等,对所要欣赏的乐曲进行充分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时教师要到各小组了解情况,并参与学生讨论,倾听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指导。这样的教学既创设了教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又使学生学到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使学生“乐在学中”。

  2.合作表演

  小组探究之后,师生进行合作表演,将欣赏的氛围逐渐引向高潮。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教学中,学生根据在我国已是家喻户晓的“梁祝”故事,将情节分成“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惜别——英台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化蝶”几个部分,各小组又根据派发的谱例进行尝试性练习。之后,我请班上会拉小提琴的学生演奏《梁祝》的爱情主题(有时是一小组用竖笛演奏主题),教师钢琴伴奏,其他同学演唱这段优美的主题旋律。当师生合作将这段优美的旋律演绎出来之后,学生甚感愉快。再对比欣赏“同窗三载”和“英台抗婚”片断,让学生首先听出哪段是“共读共玩”的主题,哪段是“英台抗婚”主题,然后对比视唱这两段旋律,比较演唱后得出结论:两段音乐虽然音符基本相同,但是由于节奏、力度、演奏技能的不同,所表现的情绪和音乐形象也就截然不同了。这样,通过师生的合作表演及学生尝试性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音乐情感的音乐的基本要素,同时为后面完整地欣赏作品,感知作品的音乐形象作好充分的准备。

  (四)讨论交流——分析引导

  学生在初步体验音乐的情感,尝试探究知识以后,让各组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由各组派代表发表本组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音乐的特点和内在联系,推理概括出抽象的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将“双基”教学落实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之中,为学生今后欣赏、分析音乐作品提供理论性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总结评价——欣赏升华

  学生在经过充分的研讨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启发。在该阶段,让各小组充分发表本组探究的体会和总结。这也是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价值取向与设计教学流程图中所必须考虑到的重要因素。“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则越积极。”教学中,教师应从联想、表象、想象、情感等形象思维成分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总结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思维的产生是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的。其过程是由已知到未知和因果制约递进的。在设计激发学生思维方法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遵循教→问→思的客观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低到高。这正如摘桃子,为学生设置层层梯阶,直到最后一个梯阶的高度能达到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要进行递进式地启迪,活跃学生思维。并要以“情”为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点评升华就是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和音乐本身的艺术形象进行积极的评价,以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艺术形象的感情色彩越强烈,就越能叩击学生的心弦。在该阶段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设置良好的情境。如欣赏《蓝色的多瑙河》,我用奥地利诗人卡尔·贝克诗句来引导学生情感升华:多瑙河是蓝色的,交响乐是蓝色的,爱也是蓝色的。多瑙河蓝色的浪花,施特劳斯的蓝色畅想,化为蓝色音符盈溢在我蓝色的小屋里。啊,蓝色的多瑙河!在施特劳斯眼中,你是母亲的乳液,是生命的脉管,是奥地利的象征,就象长江、黄河一样源远流长。每当远离故土的维也纳人听到这首动人心弦的旋律时,总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样的概括让学生领略到多瑙河醉人的蓝色,真正感受用音乐描绘出来的蓝色多瑙河,让学生真正体验用音乐表达出的一种对祖国的强烈的情感,从而较准确地领会了音乐的思想内容,促进了情感的升华。

  (六)延伸课堂——开放式教学

  1.赏乐随笔

  “赏乐随笔”,就是赏乐者把音乐作品赋予的情感体验、精神收获用文学的样式表达出来,是赏乐者写出对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的审美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一个侧面或某一个点来写自己的感悟,使学生的赏乐随笔言之有物,短小精悍。通过长期的实践,学生的欣赏水平逐步提高,如一学生在“赏乐随笔”中写到:第一次听《沃尔塔河》时,我的灵魂受到了震撼,我深深地被斯美塔那的爱和激情所感染,深深陶醉于他所描绘的那条光芒四溢的长河。在音乐的涛声里,我感觉到了一种深沉的激情,这是饱蕴着依恋和爱,满怀着向往和憧憬的激情。这种激情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是那么具体,那么执着。它由远而近,由弱而强,由细微而澎湃,由悠远的低声吟唱发展成惊天动地的引吭高歌。《沃尔塔瓦》所表达的激情使我感到既新鲜又熟悉,新鲜的是它优美动人的旋律,熟悉的是这旋律中蕴涵的深厚感情.我想,世界上只有一种感情能抵达如此的境界,这就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的民族,对“吾土吾民”的深情。这是一个凡人对故乡和土地的深情,也是一个艺术家对祖国的深情。这样的深情,在世间的任何角落都会引起共鸣。我想,被斯美塔那用音乐描绘出来的这条河流,已经为全人类所共有了。

  “赏乐随笔”在学生之间交流,既是学生心灵情感的对话,也是陶冶情操的又一良好的机会。

  2.主题探究

  音乐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体验的艺术表现。音乐欣赏教学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艺术情感相结合,从中享受生活的美和艺术的美,从而产生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不定期安排主题探究活动,如本学期高一年级的探究主题:民歌并设计成几个子课题:民歌的产生与发展;民歌的地方色彩性;各地的民歌歌会;民歌新唱等等。又如高二年级的探究主题:爵士乐与摇滚乐设计的子课题为:爵士乐的产生与发展;爵士乐在中国;摇滚乐的产生与发展;摇滚乐在中国。把学生按子课题分为几个大组,由学生自行推荐小组长。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本组课题的研究方案,组内分工合作,深入民间进行广泛的调查,广泛收集与课题有关的文字资料与音响资料,在此基础上围绕本组的主题进行合作探究,做出研究报告。并统一时间安排各组的研究成果报告会,交流研究成果。这样的探究形式,受到了学生极大的欢迎,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宗旨。

  四、实践的初步成效

  (一)探究式学习方式通过学习方式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乐”就是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兴奋剂和强化剂。“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厌倦情绪,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对学习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东西。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利用一定的诱因,将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促进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产生学习欲望和求知兴趣,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探究式学习”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许多学生认为这样的音乐课既使人享受了一种意境美,使自己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了有效的放松,又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对其他各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可见,“探究式学习”促进了学生情感的良好发展,情感的发展又促进了认知的发展,对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研究性学习方式密切了师生情感。

  课堂教学离不开情感,离不开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交流具有不可分割的一致性;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不是完整的成功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研究性学习”发挥了认知过程对情感过程的作用。在研究性学习中,每位学生都能发表见解,并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师生互爱、彼此尊重和信任,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积极的情感交流促使学生内心产生了积极的情绪、愉快的情感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力。

  五、实践的思考

  (一)强化探究动机,提高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具有感染力和激发力的语言或情境的创设,不断强化学生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使音乐的探索学习延伸到音乐课堂之外。如在《粱祝》的欣赏教学中,作课堂小结时,我重点突出《粱祝》在探索交响乐民族化的作用及其在国际乐坛上的声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后,学生纷纷要求将《梁祝》的录音磁带和CD片借回家欣赏,并自发组成研究小组,对我国交响乐的发展历程和优秀作品作进一步的探究。

  (二)探究性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及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采用“探究性教学法”进行教学,转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促进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课堂的教学程序,同时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探究性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提出问题一一学生探究性学习一一教师指导学生再探索——解决问题”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一一认识一一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积极思维,探究新知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客体和主体更好地发生了一种审美关系。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从而达到音乐欣赏审美教育的目的。

  3.探究性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努力使学生善于发现,勤于探究,既能求同、更能求异,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皮连生(1998)《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200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3.《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沈阳出版社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