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21 22:11:39
那做母亲的应该如何做,才更有利于儿子男性特征的显现呢?
关于这一点,上述案例中的冬冬妈妈就做得十分科学,她知道如何给儿子和自己正确定位。其实,任何一个孩子与母亲的关系都是这样的:母亲凡事包办,表现得过于强大,那孩子就会以“弱者”自居,其能力就会得不到锻炼;母亲表现得“能力有限”,孩子就会以“强者”自居,从而出现体谅母亲、保护母亲的意识。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冬冬,正是因为妈妈一直在扮演“弱者”,冬冬保护妈妈的责任意识才会如此“强大”。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养育这些潜力无限的男孩,母亲就应该把自己女性柔弱的一面、渴望被保护的一面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把男孩的男性特征激发出来。
但值得母亲们注意的是,激发男孩的男性特征与戴着性别的眼镜教育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激发男孩的男性特征,就是想办法使男孩把身上的勇敢、坚强、责任感等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但这并不代表,因为他是个孩子,家长就必须要求他勇敢;因为他是个男孩,家长就不允许他哭泣……
举个例子来说就是,母亲可以假装“软弱”来激发男孩的责任感,但并不能因为他是个男孩,母亲就要求他有责任感,就要求他有保护自己及家人的意识。
那具体来讲,母亲应该如何激发男孩的男性特征呢?
方法一:男孩“胆小如鼠”→母亲要激发他们的“勇敢”潜能
“别碰那个花瓶,你会把它打碎的!”
“天呀,你把我的表拆了,你知道它值多少钱吗?”
“别碰那个插线板,你会被电死的!”
……
作为与男孩接触机会最多的人,母亲们常常被男孩的好动、冒险以及破坏行为所困扰:她们既为男孩的安全情况担忧,又为男孩的那些破坏行为感到无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们常常会用这样的方法来对待男孩:不是唠叨,就是冲他们大喊大叫。
与男性相比,女性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十足的优势。但在母亲教育儿子这方面而言,母亲们的语言优势不但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它却起着消极的作用。因为很多母亲常常会伤心地说:“我说得嘴巴都干了,我喊得嗓子都哑了,他仍然我行我素!”
大多数的母亲都持有这样的观点:我说得越多,儿子越听我的话;我的声音越大,儿子才会与我合作。然而,心理学家却表示,对于男孩来讲,母亲无休止的唠叨会令他们心烦意乱,更不利于他们合作行为的产生;而母亲的大声责骂、恐吓等行为,还会促使男孩的男性特征消失。
一位幼儿园的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我们班有一个叫乐乐的小男孩,他胆子特别小,连小女孩都敢欺负他。而且每次挨了欺负,或遇到了什么令他害怕的事情,他都会拽着我的衣服不放,一直躲在我的后面。
后来,我觉得乐乐的状态不对,就带他去看幼儿园的心理医生。听完我的讲述,又经过与乐乐的接触,医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个孩子小时候一定受过惊吓。
我把这个结论告诉了乐乐妈妈,乐乐妈妈伤心地说出了心里话。原来,在乐乐3岁左右时,他非常顽皮,不是想爬到家具上去,就是玩水、玩火……他的妈妈对他没有办法,就经常这样恐吓他:如果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给打针的大夫;如果你再乱动东西,我就把你的手砍下来……后来,乐乐真的变得听话了,但与此同时,他的胆子也在一点点地变小,直到变成现在这样“胆小如鼠”。
听完这位老师的讲述,我们不得不指责乐乐母亲的教育方式。其实,乐乐之所以会变得如此胆小,是因为母亲的教育方式使他的心理受到了伤害。在这种状况下,孩子常常会自己幻想出一些恐怖的事物来吓唬自己,这种恐惧的感觉促使他强烈地依赖家长和成人。所以,每当乐乐感觉到害怕时,他就会拉着老师的衣角不放,一直躲在老师的后面。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