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 > 正文

童谣“两只老虎”的心理学意义

来源:幼教网 2009-07-21 13:50:18

说两句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两只老虎》,我们小的时候就喜欢唱;现在,又满心欢喜地教孩子唱。

  童谣里面的老虎怪怪的,要么没有耳朵,要么没有尾巴,一点都不可爱,那它们到底有怎样的魔力让我们代代传唱呢?在“中德精神分析培训班”进修期间,德国老师让我们分4个声部来演绎这首《两只老虎》,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对这首童谣有了全新的认识。

  1.什么阶段的孩子最怕“老虎”?

  德国老师介绍,这首童谣来自于精神分析的发源地——德国,并与幼儿的心理发展息息相关。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3~6岁是“恐怖敏感期”,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会对“鬼怪、猛兽”产生莫名的恐惧。有时这种恐惧是非理性的,在大人们看来是无凭无据、没有必要的,但也许正是这种无中生有的和无法自圆其说的想象,使孩子们感到莫名的恐惧。

  《两只老虎》中的“老虎”可以视为猛兽的象征。除了童谣之外,一些古代的神话故事中也常有鬼怪、猛兽出没,比如:一条火龙横空出世,一头独角兽威力无比,等等。这些影像会投射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里,引发令人毛骨悚然的想象。在孩子的感觉中,一些猛兽、妖魔鬼怪似乎真的会威胁到自己的安全。

  2.如何帮助这一阶段的孩子?

  3~6岁的“恐怖敏感阶段”非常特别,几乎会出现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只不过由于个体感受的差异,有的孩子表现得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轻。为了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直面恐惧,通常的做法是:

  尽可能详尽地描述恐惧的对象。描述的主体不是爸爸妈妈,而是你的孩子。当孩子能够详尽描述他所害怕的东西时,他的恐惧情绪就已经减少一半了,因为人最害怕的是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为恐惧对象起一个名字。起名字是一个掌握主动权的策略,把恐惧情绪具体化、拟人化。当我们可以去命名一个对象的时候,感觉上就已经拉近了彼此的关系。

  与恐惧对象打个招呼。这一步对孩子很重要,意味着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而且是迈出直面恐惧的关键一步。

  3.《两只老虎》能为孩子带来什么?

  一首儿歌或童谣,其实还可以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同的时期起到不同的作用,就像我们的国歌,每当她在重要场合响起的时候,每个国人的心里都会掀起庄严而澎湃的情感波澜,并从中获得一种能量。

  当孩子们开始哼唱《两只老虎》的时候,在他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境:两只残疾的老虎,一副落荒而逃的狼狈相,威力大打折扣……这种形象上的描述,让孩子们感觉身为猛兽的“老虎”不再那么令人恐惧了。

  心理学家认为,只要能够将内心的负性情绪用象征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情绪就有得以处理和改善的机会。而这首童谣,不论采用哪国的文字,歌词都是那么琅琅上口,十分便于幼儿习唱,因此孩子们很容易地将内心的恐惧情绪象征化。因此,《两只老虎》为孩子们带来的其实是从心理上战胜恐惧的能量。

  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   郭茅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