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17 14:36:50
最近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从多方面对幼儿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下面,我将从艺术教育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幼教工作中的切身体会,谈谈对新《纲要》的理解。
一、创设均等的机会,促进幼儿不同层次的提高
新《纲要》中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这儿特别重视对人文的关怀,对幼儿的关注(所有的幼儿,而不是个别具有艺术才能和艺术天赋的幼儿),这也充分体现了当代的儿童观“给每个幼儿均等的机会,通过教育让每个幼儿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在以往我们的幼儿教育中确实存在着许多有失公正的地方。老师们偏爱那些模仿力强,很会领悟教师意图的幼儿,把他们归为能力强的有才艺的一类。教师对他们另眼相看,指导得更为详尽,而一些所谓“能力差”的幼儿,老师总认为他们是很难“开窍”的,就听之任之,放手不管了。这样就造成“好得更好”、“差得更差”,两个极端对幼儿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策略:
1、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位幼儿,创设均等的机会,让每位幼儿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和培养。
2、艺术活动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组织活动要多样化,可采用全班指导、小组指导、个别指导和区域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例如在图画教学活动中,我们遵照新《大纲》中“满足他们不同特点和需要”的要求,采用了分组活动的方法,把全班幼儿分为能力强、能力中等、能力稍差的三组幼儿作画,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提出不同的作画要求,促使他们在不同的能力水平上都有所发展提高。当然,这种形式也不宜一成不变,否则无形之中会给幼儿冠上能力强、能力差的帽子,不利幼儿的发展,而且老师以什么样的标准评判幼儿能力都是值得商榷的。为此我们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分组,使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进入“能力强”的行列。
二、引导幼儿自主创作,快乐享受活动过程
新《纲要》要我们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并提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这明确地指出了艺术的又一功能--为幼儿表达自我,宣泄情感。世界上许多画家有些成就后,想得到进一步的艺术提升,他们常常渴望回归孩童时那种最纯、最原始的作画风格,这也说明幼儿有自己看世界的独特方式,也有自己表达对世界事物的喜好,这就要通过艺术活动来表现。以往教师在美术活动教学中往往是三步曲:导入并出示范画--讲解示范--幼儿练习(依样画葫芦),最后是展示作品,幼儿互相欣赏(比谁画得像)。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出来的孩子往往很呆板,作品千篇一律。这种只强调技能模仿的教育会扼杀无数个梵高、贝多芬。
“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里深刻的揭示了艺术活动的过程。幼儿自主性的创作,充分地表现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大胆流露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这其中,幼儿不拘一格的新奇创意,大胆、无拘无束的表现出的童心、童趣,是成人无法想象的。
策略:
1、教师拓宽艺术教育的内容,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鼓励幼儿自由的充分地表现和创作。艺术教育的题材其实是很宽泛的,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挖掘那些有价值,有教育意义的题材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在一次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以京剧欣赏为题材,通过学习一些京剧中的基本要素:唱腔、角色、服饰等,让幼儿对国粹京剧有初步地了解,像这样的一些地方戏剧、歌舞剧、现代舞等都可纳入到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从小接触到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
2、在艺术活动时,教师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创作,注意幼儿创作的流畅性。幼儿的现实与想象是混沌一体,很难划分清楚的。在活动时,幼儿会快乐地建构想象的虚幻的世界。幼儿在“聪明的蓝精灵”音乐伴奏下,边唱边表演,把自己想象成森林里的蓝精灵……在绘画“小青蛙”时,会把自己想象成穿着绿衣裳爱捉害虫的青蛙……这时,教师如因一些常规或技能上的问题打断了幼儿的活动,把幼儿从想象的世界拉回到现实中,幼儿会很不情愿。有时,我们就会看到一些幼儿不听教师的讲解,继续自己的活动。即便,教师讲完让幼儿接着活动,他们也很难再回到先前的那个“快乐的世界”。因此,在艺术活动时,教师切忌随意打断幼儿的活动。如有些幼儿确实遇到困难需要老师帮助时,教师在可提供个别性的帮助和指导。
3、在艺术活动时,教师切忌灌输式,不要一味地强调技能的训练。在让幼儿自由畅想、随意作画时,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技巧;让幼儿听音乐创编动作时,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创新。总之,在活动中,教师如何适度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
4、教师的评价很关键。我们不能以“像不像”作为评价的标准。教师要学着以幼儿的眼光去看作品,在整个活动中让幼儿始终处于自主、快乐的创作热情中,那么这个活动就是成功的。我们不要太在意结果,要让幼儿充分享受活动过程的乐趣。
三、欣赏自我、欣赏同伴,注重幼儿个性的培养
新《纲要》中指出“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地快乐”,“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地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新《纲要》中,主张让幼儿感受快乐,体验成功;主张幼儿大胆地表露个性,张扬自我;主张幼儿会欣赏自己,更要学会欣赏他人……这是一种全新的幼教理念,我们教师如能正确地理解把握,把它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那么对于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策略: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在艺术活动中,教师本身的艺术修养很重要。试想,一位老师连莫扎特、肖邦都不知道,那她该怎样引领孩子进入艺术的殿堂。教师在多元的艺术文化中,要不断地熟悉、理解、热爱它们,以此提高自己地艺术素养。
2、教师要会欣赏幼儿的作品。因为艺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幼儿喜欢表现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他们的作品是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使他们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他们希望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可,并与他们分享这种快乐,因此教师的欣赏、好评是对他们最大的鼓舞,从老师积极的评价中他们体验到了成功、快乐。譬如我们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不要仅从画面的构图、色彩、比例等方面评价,还应观察幼儿的整个创作过程,引导他们快乐地活动,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各种情感体验。
3、引导幼儿欣赏自我、欣赏同伴,并学会与同伴合作活动。一般来说,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对于自己的作品很欣赏,很陶醉,而对同伴的作品关心甚少,这和他们的心理--“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是相符的。因此我们在每次活动结束时都要适时的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最初以老师为主,慢慢地引导幼儿评价同伴的作品,逐步树立起“我能干,大家都能干”的意识。在中大班时,教师可专门设计一些合作性的创作活动,为幼儿创设条件,引导孩子们相互交流、相互协商。在这些活动中,让幼儿逐步懂得“我能画好,别人也画得不错,如果大家一起画就会画得更好”,从中来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这对良好个性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艺术教育和生活、科学、文学等活动的整合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我们一味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和习得,很少把它和各领域活动联系起来,即便在幼儿园轰轰烈烈搞综合主题教育的时候,也只能算是东拼西凑的大杂烩,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整合。新《纲要》中要求“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我们应该为此而努力。
策略:
1、通过多种途径,将艺术教育和各领域教育相互渗透。例如音乐活动《毛毛虫》,幼儿在音乐伴奏下模仿毛毛虫吃东西、睡觉、脱衣服,最后变成美丽的蝴蝶。活动中,幼儿随音乐有节奏地表演,享受着毛毛虫变蝴蝶的快乐,使幼儿在音乐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好地表现和提高。我们仔细品味,不难发现其中还蕴含了一个科学的知识--蝴蝶的成长过程。艺术活动就是这样经常和科学、社会、语言、健康等活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幼儿教师,不但熟悉本职的业务,更要加强学习,扩充知识,以此来适应各领域之间教育的相互渗透。
2、加强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艺术:校园的花草树木,公园的楼台亭阁,小巷的青砖红墙,以及张灯结彩的节日街头、色彩缤纷的广告霓虹……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留意美、欣赏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来进行艺术教育。
总之,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我们指明新时期幼儿教育的方向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扬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将幼儿教育提高一个新台阶。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