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17 14:35:08
[摘要]
在大谈素质教育、发展幼儿个性的今天,如何寻求到一种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培养个性化幼儿的教育模式成了幼教界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本园贯彻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尝试在园内进行了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获得了粗浅的认识。本文试从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的背景、理论来源、实施策略、我们的思考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幼教同仁些许启示。
[关键词]
小班化区域幼儿
一、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的背景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体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这完全体现了幼儿发展的全面观。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对幼儿个体而言,应当培养的是一个和谐发展的完整儿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多种需要;其次,对幼儿整体而言,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而不是面向少数资优儿童,并且不能只抓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儿童,而要面向每一个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再次,应更多涉及到运用集体教学的个别化教学去发现发展的可能性和差异性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关注个别差异、个体需要,保证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我们用《纲要》的精神审视幼儿园教育现状后,发现了原来习以为常的一些模式和做法的弊端。例如在时间的安排上死板、缺乏灵活性,幼儿缺乏自由活动与小组活动的时间,缺少对时间的选择权;在教育内容上,来源往往只停留在教本和即定的教材上,缺乏与幼儿经验、生活与兴趣的联系;在组织形式上,注重集体教学活动而相对忽视幼儿自主选择的自由活动。在这样的形式下,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于是,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呼之欲出。
2、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
由于历史中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更多的强调统一,个性
发展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从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个性化发展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成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因为个性是创造的基础,是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因素。幼儿期,孩子的心理、生理在不断的发育、发展,幼儿园的活动应促幼儿身体、心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然而,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又决定了对幼儿的教育模式的探索和改革,那种灌输式、强迫式和整齐划一的教育方法无法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更不可能促进孩子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寻求一种自然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能满足不同幼儿富有个性、不同需求的教育模式,使每个孩子在享受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小班化区域活动需要顺应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是幼儿自主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期望通过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构建提升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二、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的理论来源
1、小班化教育理论
小班化教育是在小班(指班额)教育的基础上演绎而来的。小班,指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班级儿童数量。小班教育则指随着班级人数减少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小班化教育与小班教育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小班化教育是教学论范围内的一种教育模式的概念,具体指在某种教育价值判断支配下,教育活动形成一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教育过程,带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模式。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①主体性教育特征。追求的是始终将幼儿置于主体的位置,一切以儿童的主体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儿童的需求及发展潜能。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活动,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②个别化教育特征。人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各方面特征以不同形式联系而组成的完整体系。但人有时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特质和个性,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个别差异。成功的教育必须正规儿童的差异,教育者以不同的教育内容、灵活高效的教育形式与方法为每个儿童的发展提供机会,使教育与儿童正在出现的心智能力相匹配。小班化教育具有个别化的特征,它是相对模式化、统一化、静听式教育而言的,是一种注重儿童个别差异,根据儿童发展水平与需要,寻求其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进步的教育机制。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关注儿童,了解、研究教育对象,为其制定不同于他人的教育策略,让每个儿童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在各自的起点上进步,从而真正落实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育。
③保教合一的特征。小班化教育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与优化组合教育资源,又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密度、强度、效度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时间与空间的利用率和效益也同步提升。这就使儿童不但扩大了活动的范围,并且获得更多的作为活动主角的机会。又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教师有条件做到“面向全体儿童”,对每一位幼儿实施“等距离教育”,让教师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避免了过去教育中教师容易“重视两头,忽略中间”的倾向,保障了每个教育对象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2、区域活动教育理论
新时期教育体系中提出了区域活动这一内容后,我们发现,这是一个让幼儿获得知识的教育场所,更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多方面自我能力提高的契机。所谓区域活动,是在指定范围,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并在其中巩固以往所学知识,感知新知识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区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有的孩子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探究一个小时,因为科学区里会变的颜色,有趣的磁铁,线筒电话,橡皮琴等深深吸引了他们,而这个区域的设置,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一些简单科学原理、现象的机会,使许多浅显易懂的道理都会在玩中获得。区域活动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①区域内容应丰富,多为幼儿提供选择的内容。
②区域设置要符合现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不宜过深或过浅。
③区域内容要有利于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④要有较健全的幼儿活动观察记录,以便教师总结、发现问题,及时
改进和提高。
3、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是由前苏联的教育专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的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即是寻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富有探究性的环境条件,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可见环境极其重要。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也提到:“尽管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光谱,但每个人也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大部分人只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展现创意”,因此,为孩子创设一个“聪明的环境”至关重要。而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构建正是力谋一个“聪明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而高效的学习。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