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17 11:08:3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几年来,在贯彻《纲要》精神的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倡导以探究为核心,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幼儿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在长期的幼儿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一节放手让幼儿操作、探究性教强的活动—弹性的秘密。
第一次教学活动
“弹性的秘密”预设的幼儿学习目标有三方面:
第一,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尝试操作,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了解有关弹性物体的特征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第三,让幼儿学习用语言来表达操作结果。
活动开始前,我和孩子们共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如:橡皮筋、皮球、海绵、扇子、铁丝、纸、石头、木块等“弹性的秘密”学习开始了。
幼儿进入活动室,看见各自的位上放着一大堆玩具。我说:“小朋友们,我们桌上有这么多玩具,大家来看一看、试一试,看看这些有趣的玩具和物品;里面有些什么小秘密?”说完,孩子们便拿着玩具玩起来,小朋友们有的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扔一扔、充分探索其中的秘密。
活动一开始,教师提供充分的材料让幼儿探索,引导语“里面有什么小秘密?”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产生了探索的兴趣。
过了一会儿,我问孩子们:“你刚才玩的是什么?你有没有发现里面有什么小秘密?”徐慧欣说:“我刚才玩的是皮筋,我把橡皮筋拉成了一个五角星。”
石泽浩说:“我用力压球,球瘪了。”凯歌说:“我把海绵压下去,它又回到原来的样子。”老师说:“刚才,小朋友说的很好,把玩具压一压、捏一捏、拉一拉,有的会变长、有的会变小、有的会变扁,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徐欣润说:“我知道,因为他们有松紧。”其他孩子也跟着说“他们有弹力。”教师小结:“这叫弹性。”
当老师问幼儿“发现什么小秘密”时,幼儿的回答多种多样,老师没有加以阻止,当徐欣润回答到本次活动的话题时,老师及时抓住,及时引导,学习了新词“弹性”。
活动在继续。我说:“小朋友们说的真好,这些压一压、捏一捏、拉一拉、玩一玩能变形,并且松手后又回到原来样子的现象就叫弹性。现在,每人的桌上有一张纸,纸上画了很多的东西,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是有弹性的?哪些是没有弹性的?把你的猜想记在猜一猜这一竖排里,有弹性的打√,没弹性的打×。”幼儿充分的交流、讨论、表征。我说:“现在请小朋友讲讲自己的猜想。谁来说一说你猜了哪些东西有弹性?为什么?”牛拓说:“我猜到蹦蹦床有弹性,因为我玩过,它能弹起来”老师说:“谁的想法跟他不一样?”许善说:“橡皮泥没有弹性,因为我把他捏扁,它没变成原来的样子。”
当老师提出问题后,幼儿相互交流,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大胆阐述。同时老师能及时抓住幼儿所回答的,从而引出话题。
活动仍在进行中,我说“怎么才能知道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小朋友们说:“我们可以做一做、试一试,”“好,现在小朋友们玩一玩、做一做、试一试桌面上的材料,做出来的答案记在做一做这一竖排里。有弹性的打√,没弹性的打×。”幼儿进入第二次探索、实验中,然后老师问:“谁愿意把你的答案拿给大家看?”“这样做对吗?”
提供给孩子们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孩子们的发现及幼儿获得的经验,最终都是为了使孩子们在原有经验和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为进一步扩展幼儿的经验,我继续引导:“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幼儿争先恐后的回答:“有电子琴、拉力器、跳跳球等”。教师总结:“在弹性这个神秘的王国里,还有许多秘密呢,只要不断动脑筋,小朋友就可以找到许多奥妙。”
活动结束后,教师的总结进一步激发了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老师又将材料投放到区角中,让幼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继续探索。
教研组讨论
第一次教学活动后,领导、老师们都开诚布公的谈了自己对活动的建议、看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逄园长:王老师的这次科学活动能够注意让幼儿充分的操作、探索,整个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中教师能够及时抓住幼儿的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不过材料的数量和摆放应加以调整,有一人一份材料调整为投放适当多一些材料,材料的摆放应有一人一份调整为分组摆放在长桌上,让幼儿能够自由的选择材料。
刘元霞老师:我觉得这节科学活动有些地方幼儿的探究不是很深入,如:开始的时候,老师问“为什么会变长、变短、变大、变小?”幼儿说:“因为有松紧”老师小结说有弹性,这地方应该让幼儿再做一遍试一试,巩固已有的经验。
王瑞芬老师:我觉得老师设计的两次表征活动内容也没有拓展开,如老师让幼儿把纸上的东西做记录,应该拓展到把刚才没玩过的玩具也用符号记录下来,这里所用的符号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不用老师规定。
董园长:在最后环节的经验扩展中,可以先让幼儿从自身找弹性物体拓展到生活中的弹性物体。
孟繁芝老师:我认为这次探索活动完全可以延伸到活动区中,让幼儿继续探索。
第二次教学活动
1、请幼儿进入活动室,让幼儿自由选择老师提供的材料,自我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材料调整后,幼儿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满足了幼儿喜欢摆弄、触摸、操作的愿望,老师真正的放手让幼儿探索。
2、引导幼儿交流、讨论。“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玩的是什么玩具,怎么玩的,玩具怎样了?”“你刚才玩的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特别发现?”“这些东西为什么会变长变短?变大变小?变高变矮?”“你是怎样使它变化的?做给大家看一看。”
从孩子的回答来看,孩子比我们成人所观察到的东西要多也更仔细,孩子的探索过程除了老师的支持外,也需要自己的发现。通过老师的点拨,引导幼儿讨论、交流探究的结果。活动中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表现能力及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当然在这里老师提出让幼儿做给大家看一看,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使幼儿间的经验得到了分享。
3、活动继续进行,老师提出要求:现在再请小朋友尝试玩一次,并把卡片上的这些物体根据你的发现,用你喜欢的符号记录下来。看看哪些是有弹性的?哪些是没有弹性的?幼儿把玩过的物体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了下来。
教师再次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再玩一玩刚才没有玩过的玩具,并用你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下来。
教师小结:这些东西真有趣,用力压或拉它时它会变形,手一松,它又会变回来。
孩子在有了初步收获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再一次尝试、探索、思考、表征,教师把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幼儿已有的经验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对于“弹性的秘密”的探索活动就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进行下去。在这里,老师的再次要求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激励着幼儿主动活动。
4、现在小朋友们找一找你们的身上有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徐琳说:“裤腰是有弹性的。”其他小朋友也说:“还有袜子、辫子上的皮扣”“我们再找一找幼儿园内和活动室内有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电子琴、蹦蹦床”“想想、找找你家里有哪些弹性物品?”“那么这么多有弹性的物体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凯歌说:“裤腰上有弹性使我们穿起来更方便。”
小结:弹性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作用很大。
教师:弹性的东西作用这么大,我们想不想也来制作弹性玩具?探索区中老师提供了很多材料,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把他们制作成弹性玩具。
这个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应当培养幼儿“探究”精神的要求,它基本遵循了“创设情景——开放探究——精讲点拨——经验提升”这一教学步骤。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尝试、不断探究、不断发现,进而延伸到活动区中,让幼儿的探究不断继续下去,激发了幼儿探究的欲望。
第二次教研组研讨
老师们对活动做了以下总结:
本次活动产生于幼儿的生活中,形式多样,以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为主题。教师把活动分为一个一个的探究过程,然后大胆创设一定情景,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探究、讨论、表征来认识弹性的特征,孩子们十分感兴趣,从中获得了弹性的秘密,再经过教师的精讲点拨,使幼儿原有零散的经验得到了最后的提升。从而让每个人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通过对中班科学活动《弹性的秘密》这两次的研讨活动,使我收获很大,最初的我很想放手让幼儿探究,但在实际活动中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在第二、第三个环节中没有充分的展开探究活动,使幼儿的探索浮于表面。通过我们教研组的研讨,针对领导、老师们提出的宝贵建议我又举行了第二次教学活动,活动中我通过“创设情景——开放探究——精讲点拨——经验提升”这一教学步骤。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尝试、不断探究、不断发现,进而延伸到活动区中,每次的活动在以前的基础上得到了深化,如:在第三环节的探究表征活动中,让幼儿把没有玩过的物体也要表征出来。从而让幼儿的探索不断深入。活动中,我的一次次的引导,幼儿一次次从尝试中获得成功,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积极鼓励幼儿与同伴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培养幼儿的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使自己已有的经验得到了提升。这正是尊重“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的表现。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