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16 14:47:43
本案例描述的是教师在组织一日活动的过程中,对偶发事件及幼儿突发行为的态度和反应,集中体现了传统与新型师幼关系的表现与区别。
一、举案例
案例(一):拍广告
一天上午,聪明、漂亮的凡凡被一家大企业请去拍摄售楼广告。老师和孩子们正在玩自由印染画游戏。当神采飞扬的凡凡推门进来时,老师正忙着为孩子们准备东西,便招手示意她坐在了最后一张小桌子旁。当老师为孩子们示范印染方法时,心存不甘的凡凡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去拍广告了!”一下子,小朋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凡凡身上,想听一听她是怎样拍广告的。老师赶紧示意她坐下,凡凡很不情愿的坐了下来。但明显的看出凡凡对于老师组织的活动已心不在焉,周围的小朋友们也开始注意力不集中。
案例(二):变色魔术
在活动即将结束时,一个男孩弄翻了蓝色和黄色的颜料甁,他发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绿色,便大呼起来:“呀,快来看魔术呀,蓝色和黄色混在一起变成了绿色呢!”小朋友们一听都放下了手中的东西,“哄”的一下围了过去,都争先恐后的想一睹为快。老师看到自己组织的活动乱了套,非常不高兴,便走了过去以命令式的口气让孩子们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草草结束了评价活动。孩子们失望的看着老师,表现出对“变色魔术”的浓厚兴趣。
案例(三):蚂蚁窝的形状
幼儿加点后,按照计划教师带领幼儿到室外去找一找,说一说树叶的形状。当小朋友们跑来跑去的寻找树叶,相互讨论树叶形状时,有几个孩子却在一个蚂蚁窝旁全神贯注的观察、讨论。当老师带领幼儿回活动室时,他们才恋恋不舍的走开,一边走还一边问:“老师,小蚂蚁是怎样运粮食的?”“小蚂蚁的窝是什么形状的......?”老师由于不满意他们刚才的表现,对他们的问题没有理睬。孩子们感到很失落。
二、分析
在新《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教师在组织一日活动中,注重了教育活动内容的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力求使幼儿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但是,教师过于追求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只要求幼儿关注教师的要求和指令,关注教师组织的教育活动,而把幼儿自己的兴趣、他们自己关注的东西搁置一边或进行压制,并没有敏感的把握住偶发事件和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进行积极引导,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孩子们种种探索的欲望与机会。可见要真正理解新《纲要》的精神与基本思想,还需要老师们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索,不断的将新的教育理念付诸于实践,使新《纲要》落到实处。
三、反思
(一)教师要了解、支持幼儿的观察与兴趣,充分重视幼儿突发行为及偶发事件所隐含的教育价值,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
在一日活动中,有时幼儿的关注对教师正在组织的教育活动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教师不能简单加以压制或置之不理,因为孩子的任何关注都是一个教育的契机。如:在案例(一)“拍广告”中可以看出,孩子关注自己拍广告的新奇经历,并想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自己的体验,儿童此时的关注与教师组织的教育活动毫无关系,便受到教师的压制,她只有被迫顺应。但并没有停止对“拍广告”的关注。如果教师在示意凡凡坐下的同时,说上一句:“小朋友们都想听一听凡凡拍广告的经历,那么活动结束后,我们开一个”广告发布会”好不好?”那么既稳定了幼儿的情绪,又引起了新的学习兴趣,更符合了新《纲要》的教育理念。再如:案例(二)“变色魔术”中,如果教师对这一偶发事件给与充分的关注,作为一个新课题的出发点,组织幼儿在观察、动手中去探索、发现颜色变化的奥妙,那么教师就真正成为了幼儿活动的支持、合作与引导者。
(二)教师应及时回应幼儿的关注与需要,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关系。
反思传统的师幼关系,就是承认幼儿有发展自己的能力,在幼儿探索、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再与控制和命令,而在于支持与引导。如:在案例(三)“蚂蚁窝的形状”中,当幼儿发现小蚂蚁的窝时,是多么希望老师能够一一解开他们心中的疑问。此时教师应积极回应幼儿的需要,在引导幼儿认识蚂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激起孩子们继续探索的欲望,那么,一个由师生共同设计、生成的活动主题便产生了。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