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儿园资源 > 教学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正文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二)(4)

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12 23:32:40

说两句

  还可以选择熟悉的歌曲,在儿童之间分组,分别用象声词歌唱和用节奏音节模仿。或是不唱音高,只用手拍、口读“tititata”等,完成节奏的分离。

  经过经常的练习,儿童可以很容易地完成从歌曲中,甚至较长段落的歌谣中分离出节奏,进行背诵、敲击,或是从节奏识别歌曲,这对于培养儿童的内心听觉和节奏记忆都是很好的练习。

  3)通过简单、有趣味的图画,描绘大小、长短比例,使节奏因素具有视觉形象,帮助儿童理解节奏的时值关系。例如,下例图画中,大的靴子、慢的步子是爸爸的,小的靴子是孩子的。孩子要走两个步子才能赶上爸爸的一大步。通过图画的形象描绘,帮助儿童学习了规范的节奏符号。

  3.节拍与节奏的对照与结合

  柯达伊说过,节奏训练应该尽早采用多声部形式进行。如果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这种训练,到普通小学做到读谱即唱就不再是幻想。

  幼儿园阶段常用的练习形式例如有:

  1)使儿童分为两组,相继先后歌唱同一首歌曲。A组用拍手或打击乐器拍击节拍伴随歌唱,B组用拍击节奏伴随歌唱,显示出伴随的节拍与节奏的区别。

  2)两组同时歌唱,A组伴随着拍击节拍,B组拍击节奏,成为节拍与节奏的二声部。或者是不歌唱,单独用拍击“分离”出节奏,让儿童感觉到在A组稳定节拍“背景”上的B组的节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儿童边行走边歌唱,通过行走建立稳定的节拍,同时手拍歌曲的节奏。这是儿童用自身的两种动作,使节拍与节奏相结合。

  4)以一首歌曲的节奏为另一首歌曲作伴奏,这也是一种固定节奏型的形式,目的是使儿童感受两种节奏的结合、对照。可先使一组儿童歌唱,分离、背诵出某一首歌曲的节奏以后,为另一组歌唱的另外一首结构长度相等的歌曲伴奏,形成二声部。

  5)教师可以启发儿童参与为歌谣或歌曲设计简单固定节奏型。如果结合脚踏节拍、手拍固定节奏型、口唱歌曲,就成为三种节奏型的结合。这是通过儿童自身歌唱与动作构成的多声部节奏。这也是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喜爱的节奏活动。

  以上各种练习充分利用课堂儿童集体训练的条件,在节拍、节奏的对比中、在多声部中发展儿童的节奏能力。它也培养了儿童的相互关照、默契配合,对儿童集体观念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4.精心安排小学与幼儿阶段的衔接

  进入小学阶段,教材的安排上首先精心注意与幼儿园的衔接。教学的开始不是匆忙进入概念的学习,而是把幼儿时期学过的歌谣用彩色图画画出来,把他们会唱的歌曲印刷成乐谱和歌词。正是这些既熟悉又有新意的内容,像是架设了一个从幼儿园通向小学的桥梁,使儿童产生极大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在节奏能力培养上,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理解能力的特点,运用视觉图像帮助儿童理解稳定的、有规律的律动,例如玩具小骑兵的整齐行进、工人拉锯、钟摆摇动等等,通过图像的大小对比,引导儿童理解“ta”和“titi”的时值比例。继续巩固幼儿时期节拍与节奏结合的练习,提高分离节奏、识别、记忆节奏的能力。

  5.利用节奏卡片熟悉节奏符号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采用节奏音节符号设计为不同的节奏卡片,使儿童掌握节奏读法,进行节奏练习。例如:

  1)要求儿童口读、手拍,熟练掌握节奏读谱。

  2)教师变换卡片的位置、顺序,训练儿童对节奏变化的反应、识别。

  3)在儿童连续反复拍打卡片的节奏型时,教师随意抽掉其中的某一张,要求儿童在这个位置上不出声地内心默读,锻炼节奏记忆和内心的节奏听觉。还可以要求儿童在这个位置上设计自己新的四拍长度的节奏型,发展即兴创作能力。

  4)教师在儿童连续反复拍打节奏型时,逐次、逐张地抽掉节奏卡片,儿童仍须不停顿地反复背诵,锻炼节奏记忆。

  6.扩展节奏内容,丰富节奏练习形式

  新的节奏型的学习和节奏练习始终是各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际教学中避免在学习一首新的歌曲或视唱曲的同时,学习一个新的节奏型或概念。原则是不使学生同时面对几个方面的困难。教学中常常是从学生通过听唱方法已经学会的歌曲中再回过头来学习其中的节奏类型。练习的方法注重变化。

  对于比较复杂的节奏类型,柯达伊认为,应该敢于面对复杂的节奏形式,所有的练习都应该超出我们平日所接触的节奏难度,而不应该在困难的节奏面前退缩。只有成功地解决了更复杂的节奏才能更自信地掌握那些容易的部分。另外从这些练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有活力的音乐而不仅仅是编造困难。柯达伊不断地启发教学应该从艺术的角度,而不是从纯技术的角度来对待音乐的技能练习。

  例如,一个变换重音的练习过程:

  首先,教师写下了一个节奏谱:

  教师给出一个速度后,要求学生按节奏谱用手拍击。这段节奏看似简单,但是单一类型的节奏反而不容易掌握稳定和准确,学生的集体拍击容易使速度越来越快。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突出节拍重音,以此来稳定和统一学生的节奏。

  然后,教师在这段节奏谱上略作改变。

  以上,只改变了重拍音的标记,就又为这个练习赋予了新的意义。要求学生手拍、口读节奏,在节奏音节读作“titititi”时,重拍音读作“砰”,以示区别。再进一步取消口读,只用手拍击节奏,但在重拍音时拍击桌子,以强调、突出重拍音。这种游戏形式的练习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也将启发他们进行重新组合、变化的创造性思维。

  这个练习实际是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节拍、节奏类型作准备,因为在当代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复杂变化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学校音乐教育应该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逐渐纳入这些内容。

  再例如,一个切分节奏的练习过程:

  1)全体学生歌唱一首已经会唱的、带有切分节奏的歌曲:

  2)要求学生从歌曲里“分离”出节奏,慢慢地口读、手拍。第一次拍击时切分小节读作“titati”,第二次拍击时读作“Szin-ko-pa”意为“切分音”,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3)唱歌曲,但凡是切分小节处只拍击节奏,内心歌唱。或是其他地方唱歌词,切分小节处唱出节奏音节。总之,采用各种形式使新的教学内容强调突出、形成对比、加深印象。

  4)教师把节奏音节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口读、手拍。从前向后读到结束的地方,不停顿地再从后向前读,增加练习的变化。单独的节奏练习因为不受旋律音级的进行倾向和调式的影响,具有这种可能性。

  5)用黑板上书写的不同节奏,和记谱的比较对照,帮助学生对切分节奏的构成加深理解。

  练习时学生还可以脚踏节拍、手拍切分节奏,在与节拍的比较中感觉切分节奏。

  6)学生分为两个声部,用不同音色做相隔一小节的节奏卡农。标号“1”是第一声部开始,“2”表示第二声部在一小节后从头开始。

  7)学生分为两个声部,采用不同音色,一个声部从前向后敲击,另一个声部从后向前敲击。利用不同方向的进行,做成相对比的二声部的结合。

  8)学生自己歌唱时做歌唱与手拍击节奏的二声部卡农。形式同于6)的练习,只是需要个人完成,增加了难度。特别是采用背唱和拍击,是具有相当难度的练习。需要高度精神集中,它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节奏感觉和节奏句式分析。

  7.形式多样的多声部节奏练习

  小学二、三年级的节奏教学,除了逐渐增加新的节奏形式外,最多的内容是增加了多声部练习。配合多声部视唱,加强对学生的多声部听觉、多声部节奏能力的培养。常用的练习方法例如:

  1)为已经熟悉的歌曲、歌谣设计简单的固定节奏型,伴随歌唱、朗读,这仍是儿童最喜欢的节奏活动之一。因为歌曲、歌谣的节奏和固定节奏型的对比,使练习更丰富、更有趣味,同时发展了多声听觉。这里以一首中国民间儿童歌曲《其多列》为例,可由儿童自己设计各种固定节奏型作为伴奏声部:

  2)教师和学生分为两个声部,使用不同音色,做节奏的二声部模仿。可以看谱练习,也可以只凭听觉,锻炼节奏记忆。按照节奏动机或句式的模仿,可以加强学生感觉结构的能力。

  3)教师拍击相同的节奏型,学生依次相隔一小节即兴拍击相对比的声部。要求学生之间尽量不重复。教师的固定节奏型起着规范、调整学生稳定节奏感觉的作用。

  4)教师拍击节拍作“背景”,学生依次即兴地拍击,和教师构成节奏型的对比。学生之间避免重复。要求学生反应灵敏,并以教师的稳定律动调整自己的节奏准确性。

  5)锻炼多声部节奏的读谱能力和不同节奏型的协调配合。练习时,学生两手分击上下两个声部,可以分别采用敲铅笔和轻拍桌子,或是两种音色的打击乐器。例如:

  6)做节奏听写练习时,要求学生拍打着已给出的节奏声部,同时听记教师敲击的另外的声部,然后记谱,锻炼节奏的多声听觉。例如:

  这些二声部节奏练习不但发展了学生的节奏感,也锻炼了多声听觉能力。对将来学习复调音乐、欣赏多声部音乐作品、参加合唱、合奏都具有重要作用。

  低年级节奏能力培养的内容还包括有节奏听写、即兴的节奏型创作、不同的节拍形式、交替节拍形式、等。到四年级时可以接触更多的节拍变化和复杂的节奏类型。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先进入、重要的学习内容。匈牙利教学中常常利用拍手这个最方便的形式进行练习,这种方法简易而不单调。通过丰富的节奏练习发展了学生的节奏感知、记忆、读写、结构、创作、多声听觉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基础的准确歌唱能力培养

  匈牙利教育体系是以歌唱为基础的,非常重视和强调合唱对于音乐能力发展的作用,因此准确歌唱能力的培养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歌唱教学在初学阶段大致有以下做法:

  1.初学阶段采用听唱的学习方式和五声音调的歌唱材料

  在儿童初学阶段通过听唱、跟唱的形式,伴随着律动、游戏、有情节的表演,学会很多民间儿童歌曲,着重培养儿童对歌唱和表演的浓厚兴趣。歌唱的音级从Sol-Mi两个音级的歌曲进入,主要使用五声音调歌曲,再逐渐歌唱六个、七个音级的歌曲。教学中基本上不使用钢琴教唱歌曲和伴奏。在匈牙利教学体系中,认为使用钢琴会成为人为的拐杖,儿童会变得习惯于依赖琴的帮助,而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声音,不能很好地学会自我调整,不利于准确歌唱和听觉的发展。不采用钢琴“教”学生唱歌,也有助于教师准确地判断儿童的歌唱是否正确,以便给以帮助。

  2.教师的良好范唱与儿童的声音训练

  教学中主要采用结合歌唱材料对儿童进行声音训练的形式。不过分强调正规的、技术性的发声练习。儿童主要通过观摩教师的良好范唱,感受、理解如何获得良好的发声。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