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儿园资源 > 教学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正文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二)(3)

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12 23:32:40

说两句

  谁会木家搜集整理

  谁会飞?鸟会飞。

  鸟儿怎样飞?拍拍翅膀去又回。

  谁会游?鱼会游。

  鱼儿怎样游?摇摇尾巴掉掉头。

  谁会跑?马会跑。

  马儿怎样跑?四脚离地身不摇。

  谁会爬?虫会爬。

  虫儿怎样爬?许多脚儿一起爬。

  谁会走?人会走。

  人会怎样走?两脚一前一后还摆着手。

  9.感知声调的强弱、高低

  和歌唱一样,歌谣的朗读也可以表现出力度强弱、声调高低的变化,可以选择适合的歌谣帮助儿童感受和理解这些音乐要素。例如可选择并列句式的歌谣,配合着身体动作,进行一句强、一句弱的力度对比练习。配合动作时,可使力度强的一句用张开双臂的动作伴随;力度弱的一句用双手抱肩的动作表示。或是按照教师出示的力度符号的卡片(P或f)表现出力度的变化。例如:

  菜地里的歌寒枫

  豆角青青细又长,丝瓜身穿绿衣裳。

  茄子高高挂灯笼,萝卜地里捉迷藏。

  辣椒长着尖尖嘴,倭瓜越老皮越黄。

  利用歌谣进行声调高低对比、变化的练习。例如:

  大熊水飞

  大熊大熊,两手空空!春暖花开,爬出树洞。

  夏天捞鱼,玩水游泳,秋来偷蜜,惹惹小蜂。

  冬天冰封,爬进树洞,大熊大熊,两手空空。

  小燕子造房子潘仲龄

  小燕子,造房子。要衔多少泥?要飞多少里?

  没人催,没人逼,一口一口不容易。燕子垒窝有志气!

  配合身体动作时,用弯腰、低头读出表现大熊的粗低的声调;伴随着高举双臂读出表现小燕子的尖细的声调。

  10.感知速度的变化

  利用歌谣进行速度变化的练习时,可使同一首歌谣配合不同的速度朗读,在比较中使儿童理解相对的“快速”、“慢速”或“中速”。例如选用下例这首歌谣:

  小红马冯幽君

  小红马,快快跑,我骑马儿看姥姥。

  姥姥去喂猪,我骑马儿看姑姑。

  姑姑去纺纱,我骑马儿看二丫。

  二丫去割草,我骑马儿快快跑。

  帮她往回拉青草,让我的马儿吃个饱。

  或是根据歌谣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速度,帮助儿童理解速度与内容、形象表现的关系。例如以下两首歌谣:

  蜗牛上学张秋生

  小蜗牛儿背书包,慢慢腾腾上学校。

  东看看,西瞧瞧,爬到太阳落,刚刚到学校。

  往里看一看,已经放学了。

  猫追老鼠逃张铁苏

  两只老鼠一只猫,猫追老鼠逃。

  追呀追,逃呀逃,只剩一只老鼠一只猫。

  一只老鼠一只猫,猫追老鼠逃。

  追呀追,逃呀逃,只剩一只大花猫。

  妙,妙,妙!

  歌谣的节奏鲜明、富有韵律,很接近于歌唱。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儿童熟悉的歌谣编配上流畅、朴实的旋律,使歌谣与歌唱结合起来。会加深儿童对歌谣和音乐的热爱,也丰富了儿童的音乐环境。这不仅使儿童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音乐的熏陶,也启发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让儿童感觉到音乐和语言一样,也可以和同伴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教学中逐渐引导儿童自己用所熟悉的歌谣即兴地编唱。开始时可以是一句、两句的练习。儿童编唱之后,教师给以适当的调整,并让其他儿童模仿歌唱,鼓励他们的即兴创作。由于儿童平时歌唱过许多儿歌、游戏歌曲,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语言的积累,经过不断的引导、培养,儿童完全有可能为喜爱的歌谣即兴编唱完整的曲调,用音乐表达他们的情感、想象。

  二.基础的节奏能力培养

  节奏在音乐中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也是儿童最容易引起兴趣和感受的音乐要素。柯达伊认为,节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方面。之后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通过丰富的节奏活动发展对于节奏的感知、分离、记忆、多声部的协调配合等,发展基础的节奏能力。

  基础阶段节奏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教学活动实例介绍。

  1.体验稳定节拍

  儿童的节奏感培养,首先是进行稳定节拍的训练。有规律地出现的律动,可以刺激儿童体验稳定、感受节拍,为以后学习节奏打下基础。

  1)根据语言和歌唱同样具有节奏和韵律的特点,首先利用儿童歌谣引入练习。前面我们已介绍过,匈牙利教学中非常重视歌谣在幼儿音乐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感受、学习体验稳定节拍时大量使用歌谣配合练习。

  2)通过游戏活动、歌曲配合动作,加强儿童对有规律运动的感觉。对于儿童掌握稳定节拍更重要的一点是,不但要能够从动作上感觉到,而且要能够从声音上听到。所以常常以踏脚、走路、拍手、拍腿、演奏打击乐器等做稳定节拍,伴随朗读歌谣或歌唱。练习时,就是在歌谣或歌曲有休止、停顿时,稳定节拍也不停止,使儿童体验连续、均匀的节拍运动。这也为儿童以后理解、掌握休止节奏做了准备。

  稳定节拍的练习是最基础的节奏训练内容。

  2感知节拍与节奏

  儿童在能够独立、自信地伴随歌曲、歌谣表演出稳定的节拍后,就能够逐渐地意识到节奏了。

  1)利用象声词和动作帮助儿童感觉节奏的区别,在早期训练中非常有用。例如选择儿童已经会唱的歌曲,以有趣的象声词代替原来的歌词:

  象声词的相同声音可以比歌词更容易使儿童感觉到声音长短的区别。他们会发现有的拍里有两个“呱呱”,而有的拍里只有一个“呱”。还可以设计不同的动作,例如在一拍两个声音时做“蛙跳”,在一拍一个声音时做“蹲”的动作。这不仅是可以使儿童感到愉快的游戏,也使儿童从他们自己的活动中理解长音短音的区别,逐渐建立节奏感觉。

  2)在儿童可以没有困难地掌握了象声词替代的方法后,就可以进一步代之以节奏音节,用“ta”和“titi”等表示音的长短时值。实际在这时并不要求儿童理解节奏的时值比例,节奏读法在这时也只是具有另一种象声词的意义,但这是使儿童自然地、无困难地进入节奏学习的途径。例如上例的歌曲把象声词变换为节奏音节: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