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12 23:29:27
一、美、美感和美感教育
(一)美
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有皆有之。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喜欢色彩鲜艳、造型新奇的玩具,喜欢漂亮的服饰,爱听美妙、动听的声音等等爱美的表现。一个人爱美是很自然的事,是合乎人的本性和能力。高尔基说过:“一个人,甚至当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市侩的时候,仍然是爱美的,对美的渴望是一种健康的‘倾向’,构成这种渴望的基础的是属于生物学的一种对完美形式的追求。”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人们在识别美与丑、是与非、高尚与卑下的过程中,发展美好事物,克服不良倾向,推动社会进步。
美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反映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极方面,并且与宜人的感性形式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和谐、统一的客观形象,真正的美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真、善、美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呢?“真”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性。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并依据客观规律办事,就是真,它属于科学研究的对象。“善”是对人类有用有益的、符合一定时代的集体或个人需要和目的的一种功利价值。真、善、美的相互关系是:真是美的基础,没有真便没有美;善是美的前提,不善则不美;真、善是美的条件,美蕴含着真和善。
关于真、善、美及其相互关系,一些科学家有着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对于我们认识真、善、美及其相互关系是有重要启示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只有一种,即显示真实的美。”德国古典哲学家、美学家黑格尔说:“从一方面看,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从另一方面看,说得严格一点,真与美却是有分别的。”这就是说,美与真的关系,美以真为基础,美蕴含着真,凡是美的必须是真的,但真的不定全是美的,真不等于美。就艺术伤口的真与美来看,优秀的艺术伤口必须具有真实性,这个真实性是指这些艺术作品植根于生活,反映生活,反映生活。但真实并不等于艺术美,艺术美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创造性。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法创造性地反映生活。这就是说,艺术的美并不等于生活的真,从生活的真到艺术的美,要经过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能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中世纪罗马哲学家普洛丁说:“善在美的后面,是美的本原。”鲁迅先生说:“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们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这就是说,人类认为美的东西,必须是对人类有益、有用的东西,就是善的。善与功利的联系是直接的,它本身就意味着功利。而美与功利的联系多半是间接的,功利只是隐藏、潜伏于美之中。正如普列汉诺夫说的:“人类以功利观点对待事物是先于审美观点对等事物的。”正国为美与功得的联系不是直接的,美的作用往往被人忽略。其实,艺术伤口使人得到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使人精神上得到鼓舞、愉悦和休息,它对人的功利是一种精神方面的功利。美的功利性不像善况那样直接显而易见,而是间接的、内含的。作为道德意义上的善,是一种社会公认的外世为人的准则。把这种善寓于艺术美之中,使之成为一种人的心灵美,就要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构成一定的生活形象,动之以情地表现出来,在人的心灵深处发挥教育作用,因此,扬善惩恶就可以成为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了。真、善、美各有自己的涵义和价值,同时又有其内在的联系,但是它们不能相互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法国启蒙时代的伟大思想家狄德罗曾指出:“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两种品质之上加以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就显得美。”“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人密友。”俄国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科学和艺术也是为最高的善同时就是最高的真和美。”在这里,他不公阐述了真、善、美的相互关系,也表明了它们在科学和艺术领域的价值和作用。关于文艺领域内真、善、美的价值和作用,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柏拉图说:“有一类文章都是可以给人教益的,而且以给人教益为目标的,其实就是把真、善、美的东西写到读者的心灵里去,只有这类文章可以达到清晰完美,也才值得写,值得读。”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集中表现。艺术作品不公应当是真实性,而且应当以扬善惩恶为其天职,艺术更应当是美的,美是艺术的本质属性,是艺术的生命。艺术更应当是美的,美是艺术的本质属性,是艺术的生命。
(二)美感
美感是指人们对美的一种认识感受和反映,它涉及意识活动的许多方面,如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思维、情感等多种心理活动。构成美感需要三方面要素:①审美对象,②审美主体,③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在长期多次审美活动中,才能逐步形成审美意识,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感受、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多方面。一个人的审美意识与个人的社会经历、风俗习惯、文化水平、艺术修养、情趣爱好等有关。
美感的主要特点:
1.美感的直觉性
美感的产生是从审美主体对美的事物的具体形象的直接感知而开始的,当美的事物通过感官传到人的大脑以后,立即会与大脑中储存的审美经验联系起来,产生审美判断,形成事情受和感动的情感受反应,从而沉浸在直觉性美感享受之中。这种靠直觉产生的美感,常常是发自内心情感的、情不自禁的、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美的享受。当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情感上合拍,引起情感共鸣时,就会产生美感。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说:“如果你对于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那么,当音调抓住了你的时候,是什么东西抓住了你呢?你在音调里听到了什么呢?难道听到的不是你自已心的声音吗?因此感情只是向感情说话,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也就是兴能为自已所了解——因为感情只能为感受情所了解,也就是只能为自已所了解——因为感情的对象本身只是感情。”只有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有感情呼应的可能性,审美主体在一刹那间被审美对象“抓住”,便会引起情感共鸣,直觉地产生美感。有人认为尽管老师要求幼儿“高兴地唱”,“乐着唱”,但幼儿唱不好,就认为教幼儿有表情地唱歌是困难的。当然,幼儿有表情地唱歌有运用歌唱技能、技巧表达感情的问题,但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引导幼儿对所唱歌曲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只有把幼儿内心的高兴、愉快用歌声表达出来,才是真正地、高兴地、有表情地唱。直觉性的美感既有感性因素,又有理性因素的参与,是建立在二者统一基础上的精神愉悦感。直觉又有高低之分,由经验而产生的直觉,往往由于经验的片面性带来直觉美感的局限性或失误,包含理性因素的直觉能够抓住审美对象的内在美。审美者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中,对美的对象进行观察、思考、积累,成为意识活动的成果,积淀于大脑之中。它无形中引导、规范、制约着审美者的直觉感受美,对审美对象包含的真善美作出迅速的情感反应。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艺术直觉有很深的体会,他说:“有时因为直觉产生了新的科学发明,那种直觉实际上与音乐世界的所谓灵感是相通的,这是非常有趣的。”他还说:“我六岁开始跟父母学习拉小提琴,音乐世界赋予我的直觉,对我的新发现(运动物体的光学)有极大的帮助。”美感产生的特点,而且美感直觉性的发展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2.美感的功利性
美具有功利性,反映美的事物的美感也必定具有对人有益、有用的功利内容。美感的功利性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的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提高了某种认识,满足了精神生活的某些需要,得到鼓舞、娱乐各休息,带来精神愉悦,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整个社会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部分组成,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美感的功利性不是给人以直接的物质实惠,机时是以精神力量鼓舞士气,推动物质生产,促进社会发展。
3.美感的个人差异性
美感是要发挥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由于审美主体在生活经历、时代特点、文化水平、艺术修养、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审美能力以及感情因素等到方面的不同,就必然带来个人美感的差异性。譬如,有人从维纳斯的形象中,感到人是美的,是有力量的,人能够获得幸福;而有人则视维纳斯为“女妖”,认为它能引起邪念。同一件艺术品产生不同的美感,表现了审美主体的审美差异性。
4.美感的共同性
这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经历的人,对同一审美对象可能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美感是客观存在的美(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头脑中的反映,任何艺术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心血,打上了作者感情的印记,要了解共同美感的产生,需要从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两方面来分析。
①象来看:那些侧重于表现自然美、开式美的审美对象,容易唤起共同美感。如:著名的建筑、亭台楼阁,我国的故宫、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不公古人、帝王喜爱,现今的中外游客也很喜爱。再如,描绘山水禽兽、鱼虫花鸟的画,如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已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珍品。还有描写秀丽景色,表现某种思绪的乐曲,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类似这样一些侧重于表现自然美、形式美的审美对象,在描写事物景色的同时,寓意、寓情于景物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唤起许多人的美感。还有些审美对象虽有一定的社会内容,但无明显的政治倾向,台表现游子思乡的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现母子亲情的《摇篮曲》,或表现某种精神,某种情绪的乐曲,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表现与命运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的坚强精神。这类审美对象容易唤起与之有共同生活、情感体验的审美者的共同美感。
②从审美主体来看:爱美是人的本质属性。审美主体之间有共同的生活、情感体验,共同的生理、心理结构,共同的风俗习惯,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影响……因而人们容易产生共同的审美需要和爱好,或相近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感受。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