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12 22:35:46
教育问题归根到底是教师问题,教师是优质幼儿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创造者。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数字化时代已悄然来临,知识的飞速增长、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引发了教育观念的一系列变革,教师的角色也应从传统意义中寻求新的突破,从而形成新的角色内涵。
1.生命的关怀者
教育,不论是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还是幼儿教育,它的对象都是人。人是什么?似乎难以界定;人不是什么?似乎容易回答一些。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人不是物。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的定义常常是“非人”的。工业文明时代的核心词语是“工厂”,学校亦即工厂,教育对象被当作工厂流水线上有待加工的原件,于是,对于人的解释是朝着“非人”的、“物化”方向认定的。目标取向的课程设计将教育对象放在客体的位置上,他等待着“刺激”然后作出相应“反应”,教育目标也就在刺激——反应中简单地达成了。在这里,人不成其为人。这一影响或称流毒至今依然存在。
那么,人到底是什么?从根本上说,人是一个生命体。作为生命体存在的幼儿,稚嫩、贾弱,需要成人社会,尤其是教师的关怀和理解。这种关怀和理解表现在教师对生命的敬畏、珍惜和挚爱,对生命早期智慧的敏感、惊喜和支持,对生命规律和生命潜力的认识、理解和尊重。教师要深刻地懂得生命的完整性,懂得快乐童年对于生命发展的积极意义。
生命体又是什么?根据新生物学的观点,生命的重要特质便是皮亚杰所称的“自动调节”、生物学所称的“自组织”,自组织意味着开放。新生物学认为生命体存在着自然追求的最终目的,其发展是主动建构和开放的。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开放系统的运行需要干扰,干扰能够产生新的不平衡、新的突变。幼儿的学习是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主动建构过程,是教师不可能替代却能施加强有力影响或干扰的过程。新皮亚杰学派的代表人物库特·费舍教授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教师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他指示了人类智慧发展的模式,指出儿童成长环境中来自成人的“高支持”或“低支持”会导致儿童明显不同的发展曲线。适宜的教育
支持(而不是权威)是教育最核心的成分,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总之,教师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知识传承者,而是一个生命体(教师自身)与另一个生命体(幼儿)在教育时空中相遇、面对,展开生命之间的对话、相互理解和
融入,从而履行生命关怀者的神圣角色。
2.平等的交往者
在信息化社会,教师“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已经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在这个“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像的王国”,教师的角色已经从“独奏者”过渡到“平等者中的首席”。
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在传统意义上的作用并没有被彻底否定,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他们从
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学生情境共生、融入、共存。仿佛乐队中的首席小提琴手,他既是乐队的一员,又是音乐作品的首要解释者、引领者,他的融入使得乐队的演奏变得有序、和谐。我们无法设想一个没有首席小提琴手的管弦乐队的演奏将会怎样,当然也无法设想人人都是首席小提琴手的演奏将会怎样。在这样的平等互动中,教师身上所负载的社会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儿童,同时,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在这样的互动中生发。在这方面,意大利瑞吉欧的教师堪称楷模。他们“有时在儿童的团体‘内’工作,有时在儿童的‘周围’工作。教师研究儿童,提供机会,在重要的时候介入儿童的活动,与儿童分享高昂、热烈的情绪。儿童感到教师不是裁判和评价者,而是他们的一项资源。当儿童需要支援时,他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帮助。就好像教师必须接到儿童抛过来的球,并且以一种使儿童仍能继续玩下去的方式丢回去,而后再发展其他的游戏”。在瑞吉欧,师幼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以儿童感兴趣的话题——主题为内容的,很少涉及纪律和常规。教师和儿童的心智在彼此都感兴趣的问题上聚焦,他们同等地参与到所探索的事物、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所设想的可能性以及活动本身的进程之中。这样的互动包含着智慧的激发与碰撞、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支持。这也许是教师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定位的绝佳体现。
3.终身学习者
终身教育理念自20世纪下半叶兴起,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成为一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思潮。其创始人保罗·郎格朗认为,数百年来,将人的一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接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这是毫无道理的。教育应当是每个人一生的事。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所引发的社会需要,“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终身教育的理念使教育越出了学校的围墙,越出了人们原定的受教育年限,扩展到了人类生活的全部时空。在师资培训方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旨在“使他们成为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变成传递预先规定课程的专家”。与终身教育相呼应的,就是每个个体都应成为终身学习者。
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儿教育,也面对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渗透与挑战。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和其他所有社会成员一样,一劳永逸获取知识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在学习化社会里,幼儿园教师的生存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教师的受教育时空现将被打破和重新确立,职前、职后教育,校内、校外教育,将融入终身教育的完整体系之中,教师理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首先,应唤起教师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学习动机;第二,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增设提高学习能力的议除课程,以提高教师的自学能力;第三,为教师提供适当的进修机会;第四,以立法的方式保证
教师终身教育的实施。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又不同于其他社会成员,她还承担着开启新生一代、使之成为终身学习者的职责。对于尚处于幼年时代的教育对象,教师应为其精选能影响其终身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递人类社会的“重叠共识”以及民族的传统文化等。教师要秉承终身教育开放的教育理念,将幼儿教育置于终身教育体系之中,通过建立不断演进的开放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使儿童成为终身学习者。
4.宽容的教育者
多样性是文化全球化的根本特征。在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再也不可能无视其他文化形态的存在;任何一个民族再也不可能不从“他者”的文化语境去看待和反思自身的文化精神。了解并理解其他文化,其实是对自身文化了解和理解的一种深化。因此,在多元文化的现实中,教育必须体现一
种宽容的精神。
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宽容是不可多得的美德。宽容意味着对多样性的尊重、接受和赞赏。这种多样性包括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人之为人的方式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宽容就是要承认并尊重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宽容就是区别间的和谐,亦即中国儒家讲的“和而不同”。有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人之为人的方式,才需要宽容。宽容是使和平成为可能的美德,是使不同特征的人和睦相处的惟一途径。宽容是由知识、公开性、沟通、思想良心和信念自由培育起来的对多样性、多元化的尊重、接受和赞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全球化也随之而来,多元的文化需要宽容,世界的和平与共荣需要宽容。
有关教育目的的表述体现了宽容精神。《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第2款规定:“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应促进各国、各种族或各宗教团体间的理解、宽容和友谊,并应促进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各项活动。”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包括10项原则。其中第10项原则是,儿童应受到保护,使其不致沾染可能养成种族、宗教和任何其他方面歧视态度的习惯。应以谅解、宽容,各国人民友好、和平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教育儿童,并使他们充分意识到他们的精力和才能应该奉献于为人类服务。促进“宽容”本身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此外,教师的宽容还应表现在对儿童个体差异的尊重,对儿童独特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尊重,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儿童的平等对待与接纳。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