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08 21:37:46
(2)探索一题多解,开阔思路
孩子的想象思维正处于发生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定势少,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教师可引导孩子一题多解,开拓孩子的思路,帮助孩子提高思维的逻辑能力。对于同一事件的结果,教师可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按不同的线索去揣摩起发生的过程;对于若干幅相同的图片,可启发孩子通过不同的排列构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内容;对于同一主题的谈话内容则引导孩子从不同的立意进行描述。如谈话《我们的家乡――上海》时,教师可以从文明的角度、美丽的角度、有趣的角度、甚至不尽人意之处进行启发引导,撇开孩子的思路,增加立意的多样化,以帮助他们发展思维。
在以往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是会问幼儿这样一些问题: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的提问固然对幼儿记忆故事有-定的作用,但太表面化、模式化,所提问题是单一的、回忆式的和封闭式的,没有给幼儿更多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那么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呢?
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多样性的问题可以是同一答案的问题教师有多种思维定势。如对“故事中有谁”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句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还要允许幼儿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样,老师的问话就需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只是用词的不同,但幼儿的答案没有统一规定,不局限于故事原文,幼儿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
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问题。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所提问题置于一种情境和氛围中,如“故事中的××不好意思了,小朋友帮他改正缺点”、“谁能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就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幼儿提一些“大”而“深”的问题。“大”是指范围广,“深”是指有一定难度,逐步引导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将“小蝌蚪分别问了那些动物,他们是怎么说的,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的逐个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其问题答案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教师的“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都是启发式问题的具体落实。
(3)引导迁移想象,积极评价
语言活动内容向孩子展示的是建立在其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间接经验,熟悉,有趣,但这是不够的,尚不能充分将孩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联系起来。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将活动内容中的经验与孩子生活经验相结合起来的机会,以扩展孩子的思维。如教学诗歌《绿色的世界》时,教师可引导孩子用诗歌的眼睛去观察、理解周围的环境,再戴上不同颜色的眼镜找一找多彩的颜色世界,再让孩子迁移作品经验“红色的世界”、“黄色的世界”、“黑色的世界”等。如此活动,孩子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还为扩展想象和语言表达打下了基础。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孩子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与错误、缺陷、顽皮、出人意料等相联系,教师只有以赞赏的态度,积极的评价来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变错误的为正确的,孩子才能合理迁移、大胆想象,焕发出极大的创造热情。
(4)运用多种复述形式,提高幼儿思维水平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大都要求幼儿按照故事原文复述,其结果幼儿只能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如果我们能灵活运用多种复述形式,不仅能使幼儿学习积累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还能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教会幼儿概括作品大意。概括能力的发展是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概念的形成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离不开概括的过程。同时,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创造性,尤其是篇幅较长的作品,包含的创造因素就越多。因而,在复述教学中应改变以往复述前反复昕故事的做法,重视帮助幼儿在领会和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学习概括作品大意。开始可以在幼儿复述故事前,按故事发展顺序提出一组具体问题,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带有顺序性的问题进行复述。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将具体问题变成概括性问题,有时一个问题涉及作品中的3-5个句子,有时是一个段落。难度加大了,幼儿就要自己独立进行思考,重新组织语言,学会了提炼故事的主要情节,创造性地讲述作品大意。
鼓励幼儿大胆替换词句。幼儿期正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他们从模仿语言阶段向运用语言阶段迈进,虽然会出现一些消极词汇,甚至生造词现象,但不能因此便限制幼儿使用相似、相近的词句,使幼儿失去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良机。在教学中鼓励幼儿在不改变原文大意的情况下,可以增删词句或段落,允许幼儿大胆替换词句,向幼儿提出这样一些要求:“谁能说出与故事中意思一样的词(句),这个词(句)还可以怎样说?”如幼儿将“狐狸痛地逃走了”说成“狐狸夹着尾巴逃走了”、“狐狸狼狈地逃走了”等,原意没有改变,但表达更加生动了。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没有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而是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了艺术再创造。
指导幼儿补充式复述。这种方法指在复述时,教师可鼓励幼儿改编或续编故事结局等。幼儿喜欢为故事主人公创造出生活情景,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教师鼓励并指导幼儿在复述故事时加入自己改编和续编后的内容。对年龄较小、语言发展较差的幼儿,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讨论,选出一种最好的方法将故事情节发展下去。对年龄大、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直接提出改编或续编的要求,如“故事中的小动物不这样做,结果会是怎样呢?”“小动物认错了,再发生这样的事会怎样呢?”如此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为故事编出多种结局,这既包含了幼儿对故事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帮助幼儿表演式复述。这种方法指教师将故事改编成童话剧,用艺术化的声音、动作等表现出来。教师可复述旁白,幼儿表演对话,也可进行即兴表演。在这种复述形式中,幼儿情绪高涨,他们喜欢扮演角色,在表演中赋予角色一定的思想感情,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如《龟兔赛跑》中为乌龟加个翻身的动作,表明从山坡上滚下来得了第一名,如《小红帽》中小红帽被大灰狼吃掉,在大灰狼肚子中做拳打脚踢的动作,表示勇敢等。幼儿创造性地表演,将故事中原本不存在的情节合理地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依据自己的深刻感受和以往的生活体验,形象地再现和刻画了作品人物。这样既陶冶了幼儿的性情,又满足了幼儿的情感需要,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无拘无束、自由想象、大胆创造中完成了作品的复述。
4、力求语言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开阔幼儿的知识面
改变了过去在学期初把一学期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做一个总体安排便依计划执行不变的做法,而是同时结合幼儿生成的主题来确定语言领域的教育活动。我们将不同形式和不同方法进行的语言教育活动穿插进行,做到既突出主题又能使发育练习、各种形式的讲述、朗诵诗歌、文学活动等间隔进行。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