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五一幼儿园 2009-07-08 10:29:06
摘要:
在当今时代中“做一名幼儿园教师不容易,要想当一名好的“0-3岁早期教育”的教师就更难了”。原因是:首先,你要在不会说话的孩子面前,或是说你要读懂站在你面前那些不到三岁的孩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家长的视线就放在了“你是否能“读懂我的孩子”这个关键点上。其次,你是否能读懂你面前的每一位家长。就是说在你掌握、了解了“0-3岁”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同时,还要熟知、把握好和读懂成人的心理及来自各个家庭中所有“0-3岁”宝宝家长的教育环境及心理状态;(父母职业心理、老人、保姆及家庭教育环境、经济与个人素质心理等等)最后,你还要把专业化的教育理念,转换为简单易懂、互动性强的游戏活动实施于家长和孩子共享欢乐的亲子游戏活动中去。
“0-3岁早期教育”的实际意义、目的和具体做法与应该如何去运做?从观察中读懂孩子,从“记录”中发现问题,随之利用我们创设的“0-3岁早期教育”互动性游戏活动,打造绿色健康家庭,建构“0-3岁”婴幼儿家庭共享快乐童年的过程!以下是我在日常的工作中的工作观察随笔,望能对年轻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成中有所启示和帮助.
第一篇:“读懂”身边的孩子,学会“跟随”孩子
零到六岁是儿童人格成长的关键期,而零到三岁则是幼儿开始认识自己、学习与他人互动的重要阶段。在这段时期里,孩子如果能从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者的身上得到安全感的话,便能顺利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开始学习认识这个世界里的人、事、物,进而获得知识,发展社交技巧。
在观察中我们都会发现有许多孩子在3岁前语言表达的能力有限,而在生理发展的客观条件约束之下,往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行动在前,语言在后。而人天性就有喜怒悲哀表达的方式不同和表达的权利,对于“0-3岁”前孩子最初的“情感焦虑”反应就是从哭闹开始。那么,在游戏和活动中,如果成人能分享孩子的发展与创意,以欣赏的态度来接纳他们,孩子就会感受到鼓励,从而能从游戏中学习;相反,如果成人的反应是恼怒、叹息,或是漠然以对,则会传达错误的信息给孩子,让孩子感到困难,甚至与成人产生疏离感,以致于无法学习和他人建立正向的互动关系。以下案例是我接触到的3岁前孩子中的一个小男孩因生活环境及生活中秩序感改变后的“情感焦虑”表现的观察、分析及在最快时间段中为他解除其“情感焦虑”的“秘密”之方法;
教师观察案例一:(2005年10月12日星期三)
教师观察对象:乳名:阳阳,性别:男;年龄:25个月;
今天是阳阳第一次离开家人,独自进入到我们的教室中。妈妈、姐姐带他来到我的身边,妈妈说:“阳阳妈妈要去工作了,吃完饭妈妈来接你”听到这时阳阳的表情不对了。因为,妈妈、姐姐的离去惹得阳阳又哭又闹,吵着要找姐姐,而又因为自己的不高兴,上手、上脚就把朋友搭好的积木推倒了,开心和洋洋看着新来的朋友如此举动直发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继续哭闹得阳阳对着我一边哭着、一边喊叫道:“开开门,找妈妈”我说道:“你看,你不高兴把别的朋友做好的事情弄坏了,他们也会不高兴得”“他们高兴、老师,你给我开门,我要出去找姐姐”阳阳边哭边答道,我说:“妈妈上班去了,姐姐也走了,只能等妈妈和姐姐来找你,出去会走丢的。这样吧,你把刚才弄坏的房子搭好,妈妈可能就能来了,好吗?”听完我的话,阳阳立刻停止了大声的哭闹,开始搭积木了。由于情绪的烦躁,阳阳开始了手忙脚乱的搭积木,一边搭着积木一边说:“我搭不好,我搭不上,还是搭不好呀”我静静的劝导他说:“你看,那是因为你太着急了,别着急,静下心来,慢慢的搭,一块一块的放稳,一会儿就能搭好的”阳阳似乎明白了什么,静下来了,自己开始独立的搭建着房子。情绪开始渐渐的稳定下来,但能看出阳阳的脸上还挂着泪花,嘴里不断地发出了抽嘀的声音。
阳阳进教室的第二天:(2005年10月13日星期四)
阳阳爆炸式的哭声持续了两分钟,把早上在家中吃的食物倒了出来,我说:“阳阳你看,昨天你走时告诉许老师幼儿园好,有朋友更好,对吗?你看这一哭地上是什么呀?怎么办了?来吧像昨天似的,你把房子建好,妈妈就回来了,好吗?”这时的阳阳结束了大声哭闹得声音,来到了积木区中自己开始了“建筑工程的搭建”。没想到的是,我第一天用的方法今天又能奏效,搭建积木的活动让阳阳稳定了情绪,而且是立刻就能停止了哭闹的现状。今天这一上午阳阳又安稳的过去了;(右下图):是在阳阳情绪稳定下来后我为他拍摄的。你看阳阳的心态平稳了,在搭建中的思路也就正常的了;
阳阳进教室的第三天:(2005年10月14日星期五)
妈妈抱着阳阳来到了教室妈妈说:“妈妈陪阳阳玩一下就工作去了”阳阳念叨着:“妈妈不走、妈妈不工作”妈妈又说:“妈妈陪你玩20下就走,说话要算话”“不算话,妈妈不数”妈妈又说:“妈妈要工作去”“妈妈不走、不走”看着妈妈与儿子间为解不开的话题争着,我开口对妈妈和阳阳说:“阳阳,这样吧,我们还是像昨天那样,把房子搭建好了,妈妈是不是就该来接阳阳了?”一边说着,我一边从妈妈的怀里接过了阳阳,阳阳跳起来叫道:“妈妈不走、妈妈不走”我说:“哎呀,我们赶快用手巾纸擦一下鼻涕吧”随后我带他进到盥洗间中,我对阳阳讲道:“阳阳来我们照一下镜子看一看,好漂亮的孩子一哭就变成丑小鸭了”接下来我又说道:“好了,我们快去把房子建起来吧,好吗?”“行”阳阳带着半分委屈而又坚定的声调回答着我。没有两分钟问题解决了,阳阳又进入到了正常的活动中去;
看来,还是“积木”的魅力把阳阳从情感焦困的氛围中解救出来。但是,今天阳阳会不时地问道:“许老师,我饿了,吃饭吧”
双休日后的阳阳?阳阳今天自己步入教室,与教师问好后自己在长椅前坐下,动手开始自己脱鞋了,在这空闲我与妈妈有了一个短暂的交流,但却没想到会引起了阳阳情绪的变化,这时妈妈只好尽快离去了。“我要玩积木,搭好房子妈妈就回来了”这是阳阳说的,可没有两分钟,他又向我提出“我去玩那个”我问阳阳:“我们搭积木吗?”“不搭积木了,我不玩积木了。许老师,阳阳玩这个可以吗?”他指着木制球道对我说,他看我没有反应又说:“老师我玩那个行不行?”我说:“好呀!但是,你刚才拿出来的玩具……”“我把积木收好吧?”“OK”;
教师观察分析:
1、阳阳第一天进教室后有哭闹的现象是孩子初初离开家庭、亲人,独立与陌生的环境与人相处时正常情绪反应。教师能用玩积木搭房子的方法来改变他的“情感焦虑”,说明阳阳能在教师的调整下改变自己“情感焦虑”的现状。那么,在孩子哭闹最厉害的时间段,教师又利用了孩子爱玩玩具的心理,抓住积木区域的条件,为他预设玩积木转移了他的“情感焦虑”目标。作为教师的我没想到本想试一试的方法固然奏效了,而且从这一刻开始他的情绪转变了,在上午的时间段中,阳阳与朋友和老师一起进行操作、点心、午餐等活动;这说明教师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观察、判断出孩子的心理特征,针对他的特点进行协助、引导。阳阳能在瞬间停止哭声,也说明教师掌握了他的心理需求。教师引导的方法、手段是关系到孩子情绪稳定的关键,只要把握好孩子、懂了孩子就能在瞬间取得很好的效果。
2、孩子与孩子不同,教师对待不同孩子的“情感焦虑”反应不同,就应在最快时间段中,拿出为孩子解除“情感焦虑”的措施。阳阳的第一时间段我用积木转移了他的目标。那么,第二天为何又在阳阳爆炸似的哭闹声中“我们还像昨天那样把房子搭起来,妈妈是不是就会来了呢?”的话语中得到了一声带着哭调的“行”,随即阳阳就又开始了积木的搭建呢?虽说在2分钟前阳阳还是那样的哭闹不止要找妈妈,而一堆小小的“积木”能将他的注意力又一次的拉了过来了?第一、证实了游戏、玩具这两个重要的环节,对阳阳解除瞬间“情感焦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第二、我用一段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E.夏皮罗博士的理论来解释,他认为:“所有孩子都有秘密语言。这种语言不仅仅是指话语,还表现在孩子的身体活动和面部的表情中,如他的声音、游戏,甚至他讲的故事和做的梦境。这种语言放映了孩子了真实的幸福感和舒适感,反映了他最深层次的恐惧和冲突”。
3、在观察中我发现阳阳妈妈抱着阳阳进到教室时,总是边走边说:“妈妈陪阳阳玩一下就工作去
了”、“妈妈陪你玩20下就走,阳阳说话要算话”、“妈妈是许老师的好朋友,许老师会像妈妈一样爱阳阳”可是,无论妈妈怎样的解释、讲道理都没有任何的作用,阳阳的嘴里总有着自己的一套话:“妈妈不走、妈妈不数、妈妈不算话、妈妈不上班”等。
可是,每当妈妈与阳阳分解不开时,只要我上前说:“阳阳我们还是一起把房子建起来吧,到那时
妈妈就会……,对吗?”同时我会再向他递去一个眼色,阳阳似乎与我有了一种默契,像懂得了我的意思,就会一边带着哭声,一边向妈妈进行道别,来到盥洗间,对着镜子一边擦着自己的眼泪,还会一边说:“我们搭房子吧,哭的孩子会变成丑小鸭的,对吗?”刚才的一切就好像没有在他的身上发生过似的。妈妈每次都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说尽了好话,却没有起到任何良好的效果,确实是呈现出十分的无奈样子。可老师的一句话阳阳却能接受了,这是妈妈与教师的身分不同?还是方法的不同?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
还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E.夏皮罗博士他说:“和孩子交流时,语言只是答案的一
部分,手势、眼睛交流、姿势、声调、反应和其它非语言暗示对于信息的表达和接受具有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孩子在生活中也需要有一定的默契、幽默,而不是一寐的好啊、爱呀、乖呀的语句能满足的。妈妈如能用一些鼓励的语言赞扬孩子的勇敢,表示自己为孩子选择的坚定态度,让孩子在体验陌生中感到自己是独立的、勇敢的,其效果会比无休止的劝说更好;
4、阳阳在进教室的当初,只要提起玩“积木”就能帮助他解决情感焦虑的问题,我一直在观察
他的反应,到底是他就喜爱玩积木,还是“积木”的搭建成为阳阳“情感焦虑”的“依托”?有一天,妈妈离去时我从阳阳脸上观察到他的情绪稍有改变,就试探的对他说:“阳阳,我们搭积木去吧”没想到阳阳还没听我说完话,就使劲的摆着手说:“不玩积木,我不玩积木了,玩这个行吗?”。呕,我懂了,原来积木不是阳阳的最爱,而是“情感焦虑”时的“依托”,更确切的说是:“第一天阳阳进教室时,我用这样的方法为他转移了目标,而阳阳却把这个转移目标的“积木”视为了“情感焦虑”转移时的“依托”工具,现在他不需要它了,因为在实际的生活阅历中,阳阳明白了“妈妈每天都需要去工作,阳阳每天也有自己的工作”,在幼儿园里有朋友、有玩具、有老师的陪伴,多余的情感“依托”就不需要了。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中认为:“教育不能是重复的,他必须是个性化的。我们的责任是平静地注视着与宇宙共性相互作用的孩子们,帮助他们规范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在规范我们孩子之前,我们必须先规范我们自己,让教育真正成为生活的一种援助;……独立是一个很好的指导老师,独立使孩子们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所以它是教育的基础。只有读懂了孩子,才能了解孩子的需要,否则,就不可能使孩子真正地自由。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思孩子所思,想孩子所想。”
总之,在于3岁前孩子和家庭的接触、磨合、相处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是:在“读懂“0-3岁”前孩子的过程中如同读懂了自己!教师在读懂孩子的同时还要去读懂他们的家长,协助家长学会观察和理解他们的孩子,协助家长发现各自孩子的独特天赋以及各个发展时期的需求和形式,……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去想孩子所想,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特别的,所以想找到怎么对待他们的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重要的是建议我们的教师、家长学会如何“跟随”孩子。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