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2009-07-05 22:47:19
活动设想:
班级环境布置曾是我们一线教师一直“埋头苦干”的一件大差事,在贯彻新《纲要》“以人为本”的理念中,我将环境布置融入到课程活动中,使幼儿活动的环境由幼儿来参与创设,让幼儿体会到“我们的活动室,我和老师一起设计,一起布置”的主人翁的成就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大班幼儿有一定“文字印象”的积累,所以在这次和小朋友一起布置活动室的过程中,除了用上绘画和手工的技能外,我有意识地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或依据幼儿的意愿留下一些相关的文字符号痕迹,图文并茂,使幼儿与环境更好地发生互动,产生对话,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系列美劳活动《我们的活动室会说话》。
注:活动室的中央有一面很显眼的墙,而且有比较大的活动空间,适合布置主墙饰,于是,我们的活动就从布置主墙饰开始。
活动一:《主墙饰——我们的舞台》
活动目标:
1.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积极动手参与主墙饰的主题布置。
2.能绘画出“背面”、“侧面”或“抬头”动态的自画像,并能用号数或名字来表示自己。
3.喜欢大家一起布置的墙饰舞台,并敢于上“舞台”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已有经验:有观看舞台表演的经历。
知识准备:掌握一定的人物绘画技能、懂得写自己的名字或号数。
物质准备:各种纸张、彩笔、剪刀、浆糊、双面胶、百宝箱(各种废旧物品和辅助工具)
情感预备: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活动室环境的布置。
活动过程(师幼互动过程):
(一)从幼儿热门的话题引入,产生主墙饰的主题。
1、师:“小朋友,上个月谁去观看幼儿园的才艺表演了?你们喜欢上台表演吗?”
幼儿:“我去观看了。”“我也去了。”
幼儿:“我最喜欢‘米老鼠’的表演,我知道它是我们老师扮演的?”
幼儿:“米老鼠穿着一套红色的衣服很好看。”
幼儿:“我也想去参加表演。”
2、教师建议:“小朋友都有去观看,那我们把上次的才艺表演记在这面墙上,我们也来布置一个自己的小舞台,我们也来表演,怎么样?”
幼儿:“好啊,好”(建议得到了幼儿一致的赞同)
(二)和幼儿一起讨论墙饰的内容、布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1、师生对话,丰富墙饰的内容。
师:“我们要把舞台设计成什么样子的?”
幼儿:“舞台上有红色的布(拉帘)。”
幼儿:“还有五颜六色的灯。”
幼儿:“小鸟听到我们在表演也会飞来看的。”
师:“舞台上的表演很精彩,舞台下有谁在看呢?”
幼儿:“我们小朋友。”
2、通过现场再现,让幼儿感受方位,并引导幼儿用“背面”和“侧面”来表示。
师:“你们在台下观看表演‘米老鼠’表演,你们是怎么站的呢?”
幼儿:“我们围成半圆形”
师:“我们来围围看”(教师鼓励幼儿自由围成半圆形,感受方位)
师启发提问:“米老鼠站在台上比较高,你们在台下比较低,要什么才能看到米老鼠的表演呢?”
幼儿:“我可以跳起来看”
幼儿:“跳起来脚会酸,我们可以把头抬起来。”(掌声)
师:“那‘小朋友抬起头’要怎么画呢?”
幼儿边抬头边回答:“就是头发在下面,嘴巴在上面。”(幼儿有“背面抬头”的绘画经验)
师进一步引导,指着两边的小朋友问:“两边的小朋友要往哪里看呢?”
幼儿:“中间,因为,米老鼠在中间表演。”
师站在中间故做迷惑状:“咦,我怎么只看到旁边小朋友一半的脸呢?”
两边的幼儿:“因为我们站在旁边”
师重点请两边的两个小朋友示范让大家观察:“只能看到一边的脸要怎么画?”
幼儿觉得很有趣:“就是只能画一个眼睛,一个耳朵”
“鼻子和嘴巴要画小一点”
3、组织幼儿讨论操作方法和材料,并为幼儿准备“百宝箱”提供补充材料。
师:“小朋友,你们需要什么材料,要怎么操作呢?”
幼儿:“我们要用彩笔先画,涂上好看的颜色,再用剪刀剪下来,贴在舞台底下。”
师出示“百宝箱”提醒幼儿需要其他材料的时候可以到“百宝箱”里来找。
(三)和幼儿一起动手布置主墙饰,给予幼儿必要的鼓励、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幼儿用名字来表示自己的自画像。
1、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布置我们的墙饰舞台吧。”
2、重点指导:1)鼓励能力较差的幼儿大胆动手操作。2)指导“侧面”人物的绘画技能。
3、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名字来表示自己的自画像。
幼儿将画好的自画像贴在墙上兴奋的告诉老师:“老师,那个扎小辫的是我。”“老师那个笑哈哈的是我。”
师故做烦恼状:“这么多小朋友,我怎么记得住呢?”
幼儿:“我们把号数写上去。”“我写名字也可以。”(建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4、请先操作完成的幼儿,协助教师一起利用“百宝箱”废旧物品装饰舞台。
(四)欣赏我们自己布置的舞台,分享快乐的心情体验。
1、师生一起欣赏大家自己布置的成果。
师高兴地说:“大家一起来瞧瞧,舞台里有谁?”
幼儿兴奋的跟老师或同伴说:“看,这个就是我,我的名字叫王义”“这个是我,我在为米老鼠鼓掌”“那只小鸟是我和翁翁用纸桶做的”“那个拉帘的颜色是我帮老师选的”……
2、给“舞台”取名字,强调“我们的舞台”是每一个幼儿的。
师:“这个漂亮的小舞台是谁的?”
幼儿:“是大二班的”“是小朋友的”“是老师的”
师小结:“是我们大家的舞台,每个小朋友都可以上来表演。”
3、和幼儿一起在“舞台”前自由表演,表达快乐的心情。
(五)活动延伸:每周欢乐时光《我们的舞台》
为了使幼儿与环境“我们的舞台”充分互动,体现环境的实施价值,我们每周设定“欢乐时光”时间,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在自己布置的舞台背景下表演自己想展示的节目,渐渐地,幼儿的表现欲望强了,而“我们的舞台”好像也成了与幼儿相约游戏的伙伴。
注:区角活动一向深受幼儿的喜欢,自由的活动空间使幼儿的参与性很强,但是幼儿时常会没有遵守规则,发生纠纷。因此,在组织幼儿进行区角环境创设中,我着重从“制订区角规则”入手,让幼儿参与区角规则的制定、制作和实施全过程,在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时也达到大班幼儿“自我管理”的效果。
活动二:《创设区角规则——我来制定,我遵守》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区角环境创设,并用自己的方式来绘制自己制定的“入区规则”,并能表达清楚。
2.学习用肯定标志和否定标志来表示“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图意。
3.能评价自己或同伴的行为,在集体中争做遵守活动规则的好孩子。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认识过“交通标志”,对标志的表示形式有一定的感知。
物质准备:卡纸、图画纸、画笔、剪刀、浆糊、双面胶、百宝箱。
情感预备:表扬幼儿上次布置主墙饰的表现,激发幼儿继续参与。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交谈,鼓励幼儿一起制定区角的游戏规则。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玩区角游戏吗?
幼儿:“喜欢”
师:“你们在玩区角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发生呢?”
幼儿七嘴八舌:“有,图书角声音很吵,我不开心。”“虎子抢我的玩具。”“很多人去拿新玩具,我都玩不到。”……
师摇头说:“这样子,大家都玩得不开心,我们得一起来给区角制定一个入区规则。”
(二)组织幼儿讨论“制订什么样的入区规则”。
1、以图书角为例,开始话题讨论。
师:“如,我们到图书角看图书,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呢?”
幼儿:“应该安静,不能大声说话,不然会吵到别人。”
幼儿:“看完要把书放回书架上去。”
幼儿:“要坐好,不能趴着看书。”
师:“要是图书角人太多了,怎么办?”
幼儿:“可以先到别的区角去,等图书角人少了再来看书。”
2、师进一步引导:“其他区角要制定什么规则?”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入区规则”的表现方式。
师:“刚才大家说了很多很好区角的入区规则,怎样才能让大家都知道,都来遵守呢?”
幼儿:“我们可以告诉他们。”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
幼儿:“我们可以画下来,贴在区角的墙上,提醒大家要好好玩。”
师:“这个办法不错,但玩区角的时候那些‘应该做的事’要怎么画?‘不应该做的事’又要怎么表示呢?”
幼儿:“像交通规则一样,不应该做的事情在上面划一条红线,大家就知道了。”
幼儿:“我知道,对的打‘√’,不对的打‘X’。”
师微笑:“好主意。”
(四)幼儿动手制作“入区规则”,教师巡回观察,并在幼儿的需求下用简单的“文字注解”来与幼儿合作。
1、提供操作材料。
2、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自由绘制,教师重点提醒:使用肯定标志和否定标志。
3、教师用简单的文字注解的方式,和幼儿合作完成制作。
师:“你们画的是要提醒什么呢?”
幼儿:“书掉到地板上,要捡起来,不能踩。”
幼儿:“巧手角的‘石头人’很难制作,要两个好朋友合作。”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我在旁边用文字把你们要说的意思写下来好吗?”
幼儿拍手:“好,太好了。”
(五)粘贴展示,幼儿间相互介绍自己绘制的“入区规则”的内容。
提醒幼儿说清楚:1)为哪个区角绘制的“入区规则”。2)是提醒“应该怎么做”还是提醒“不应该怎么做”。
(六)结合“文字注解”进一步认识“入区规则”,并组织幼儿讨论“要怎么遵守?没有遵守怎么办?”
师:“这些规则都是小朋友自己制定的,但要是有的小朋友一直没有遵守怎么办?”
幼儿:“叫他去看‘入区规则’。”
幼儿:“我们拿出红牌,让他不能再去玩。”……
(七)活动延伸:《红花找朋友》
大班幼儿虽然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但作为孩子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是不稳定,从“说好”到“做好”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结合每一次区角活动,用幼儿自评或同伴间互评的方式,开展“红花找朋友”的鼓励环节,为自觉遵守区角规则的幼儿送上小红花,在集体中形成榜样的舆论,渐渐的,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学会等待、轮流、合作等方法,区角游戏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
注:有了前两次的布置经验,幼儿很喜欢这种表达方式,集体意识也强了。有一次,小班幼儿来我班做客,有一个小男孩到女厕所去小便,孩子们就讨论了起来,我赶紧接过幼儿的话题,于是就生成了下一个活动《爱心小告示》。
活动三:《温馨角落——爱心小告示》
活动目的: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一步参与活动室角落的温馨创设。
2.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从颜色和构图上将“爱心小告示”制作得更加清楚、美观。
3.认读的文字注解,并从情感上懂得“爱心小告示”应该从自己做起,告之同伴。
活动准备:
已有经验:有制作过区角规则标志的经验。
物质准备:各种纸、画笔、剪刀、小刀、浆糊、双面胶、百宝箱。
活动过程:
(一)师生话题谈论,生成活动。
师:“小弟弟为什么会走错厕所到女厕所小便呢?”
幼儿:“因为小弟弟还小不懂事。”
幼儿:“因为小弟弟小便很急没有注意看。”
师:“那我们要怎么帮助小弟弟,让小弟弟知道哪边是女厕所?哪边是男厕所?
幼儿:“可以请值日生站在厕所旁边告诉他。”
幼儿:“可以象街上的公共厕所一样画一个女孩子和男孩子,再写上女厕所和男厕所,这样小弟弟就知道了。”
师:“这样做很好,是‘爱心小告示’。”
(二)教师扩展话题,丰富活动内容。
师:“还有其他地方需要我们制作‘爱心小告示’吗?”
幼儿:“我看到,小弟弟小妹妹接水的时候没有排队,‘青蛙饮水区’也要贴“爱心小告示”
师:“那要怎么做这个‘爱心小告示’呢?”
幼儿:“我要画很多小朋友在排队接水。”
幼儿:“还要请老师帮我们写上‘要排队’。”
……
(三)幼儿分组制作,教师巡回观察,并及时给予支持。
1.教师帮忙幼儿协调分组,为活动室的各个角落制作“爱心小告示”。
2.教师重点建议:1)颜色的搭配(鲜艳、美观)。2)构图的协调(比例得当)。
3.教师在幼儿的需求下,给予“文字注解”的支持,并与幼儿一起认读简单的文字加强图意印象。
(四)分组粘贴,在集体中交流。(“青蛙饮水区”与其“爱心小告示”如下图)
1、幼儿自由向同伴介绍自己小组的“爱心小告示”。
2、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来介绍该小组的“爱心小告示”。(教师提醒要介绍小组的合作情况和告示内容,并让幼儿认读简单的文字注解,加深对图意得理解和印象。)
(五)谈话结束——“爱心小告示”从我做起,做好榜样”。
师:“下次小弟弟小妹妹再到我们班做客,我们要把这些‘爱心小告示’告诉他们,那我们自己应该先怎么做呢?”
幼儿:“我们要自己先做好,给小弟弟小妹妹看。”
系列活动后期延伸简介:
我们的这次活动室的环境创设,到处都留下了幼儿的表达痕迹,显得格外生动可爱。幼儿第一次自主地参与布置自己的活动室,特别有一种“主人翁”的成就感。我们与其他班的幼儿联谊,让我们班的幼儿介绍我们的活动室及自己在参与环境布置中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整个活动室显得立体起来,像会说话一样。说的幼儿显得很兴奋,听的幼儿觉得很新奇,并一起活动、做游戏。这样形成了“幼儿与幼儿”、“幼儿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活动自评:
1.我将环境布置融入课程活动,整个系列活动从形式上主要以幼儿的动手操作为主,从这个角度我定位为“美劳活动”,但整个系列活动又整合了语言、社会性、健康、认知等领域的内容。
2、我主要从情感、知识、技能三方面来制定活动目标,从活动的目标、准备到组织过程都有关注到幼儿原有经验的积累,循序渐进地来开展系列活动。
3、在师生互动方面,我牢记新《刚要》强调“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意识到要将幼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用平等的姿态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活动气氛,用微笑、鼓励和赞赏来回应幼儿的表现。指导中,力求在充分接受幼儿的想法时又给予适当的引导,在鼓励幼儿大胆操作的同时又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能关注幼儿的话题并及时给予反馈,生成课程活动。
4.“图文并茂”是这次环境布置的一个明显的效果,使我们的环境不仅有装饰功能又有育人的功能。从设计、操作、欣赏到宣传,使“环境与幼儿”及“幼儿与幼儿”之间也很好地互动起来。
5.后期设想:幼儿第一次这样自主地参与环境布置,并对环境中的文字符号很感兴趣,我们可以以这次活动为序幕,尝试开展“科学识字”活动,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这也是“幼小衔接”的一个方面。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