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05 21:21:34
季平
美国幼儿教育家罗宾森说过:“对我们成人来说,社会生活方式,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居住在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等等,都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儿童需要学习。”“这句话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学习的意义所在,而其中也包括了幼儿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达到社会认知这一目的。社会认知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他是指幼儿对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识。幼儿期正是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如何抓好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对他们的一生、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个体身心发展包括集体功能的发展、认知功能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各功能的发展是在社会活动中进行的,是在自己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其中,以机体运动和认知活动为基础的社会性发展,使幼儿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从自然人发展成为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由此我们可以获得两点启示:一是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要在社会活动中进行;二是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建立在体格与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而现今幼儿园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教育,大部分是通过故事或口头教育来进行的,效果必然不甚理想,因为这种间接的方式无法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因此,我认为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远离了真正的社会活动;二是单纯的说教割裂了社会性发展与体格认知能力发展的密切联系。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社会教育现状,我们进行了“认识人类家园的远足活动研究,旨在让幼儿通过活动使他们认识既熟悉又陌生的周围环境,了解人们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使幼儿在身体、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发展社会性。我们的主要做法包括:
首先注意让幼儿参与真正的社会活动,注重身体、认知、社会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把社会性发展的目标融人身体与认知发展的活动之中,并注重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其次,我们改变了以往社会教育的内容,变零散为系统。主要是以与人、与幼儿自身的联系为主线,将幼儿生活的一切空间当作他们受教育的环境,把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归纳概括成几个大的方面。从幼儿最熟悉的家开始,逐步认识城市、乡村、国家、世界、宇宙,认识商场、银行、邮局、法院等服务机构,认识大自然的动植物及生态环境等等,使幼儿明确一个小小的我,有那么多服务机构在为我们的生活活动服务着,有那么多的叔叔阿姨在辛勤地劳动,生产出我们所必须的粮食物品;有那么多人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在默默地工作着。另外,还有许多动植物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他们,与他们共生存。由此,让幼儿对周围的社会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第三,我们改变了以往社会教育的方法,充分利用远足活动,带幼儿走出活动室,走出幼儿园,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并调动社会、家庭的力量,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观察人们的劳动,学习文明行为,体验各种情感,还学会用语言、艺术、游戏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四,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动作发展水平、身体承受力,将幼儿的认知材料由近及远、由浅入深,逐步扩大范围,注重层次性。例如:对家的认识,小班的小朋友要知道家里有些什么、父母都在干什么,作客是要知道问好、再见等;中大班幼儿则要逐步懂得家里人的社会职责、待客作客的常规以及父母亲的情况等等。幼儿认知及社会性发展,需要多次的循环往复,不断螺旋上升。良好行为的形成,也必须多次重复地练习多加引导方能形成。
第五,改变了以往的作息安排,每周外出参观至少一次,围绕参观的主题,外出之前做知识的铺垫,之后作知识的概括总结及学习用语言、艺术、游戏来表达。如参观自来水厂之前,先进行了认识水的几种形态、水的用途等教育。之后,再总结自来水是怎样来的。进而组织幼儿参观附近水污染的环境,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等等。
另外,延长幼儿自由活动和游戏活动的时间,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把所见所闻反映在幼儿间的交谈与幼儿的游戏中,使幼儿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性角色游戏,也使幼儿将见到的转化为行为,满足了幼儿爱模仿的特点。
几年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幼儿在身体、认知、社会性几个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了幼儿的社会视野
这一活动把幼儿看成是社会的一分子,使他们走出了小猫小狗小天使的童话世界,领他们进入了更广阔的天地。我们知道客观环境是人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客体,可以说没有客观环境就没有心理活动,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接受、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信息的来源主要是幼儿周围的生活,也就是说生活的丰富多彩直接关系到信息量,而信息量的多少又直接影响到人的认知过程。可以说充实有趣的远足活动是幼儿心知发展的源泉,大量的观察、丰富的表象,促进了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苏联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他们去看、看够……儿童的本性要求这样,不这样就不可能认识和思维……如果词语不与学生亲身所做、所见、所察、所思的事物发生联系,学生就会词不达意、语言混乱。”丰富的远足活动,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他们有大量的话题可说,不厌其烦地告诉父母自己看到了什么、什么地方是做什么工作的。他们也有了更多的问题,好学好问的好习惯在自然而然中形成了。
“3岁~7岁幼儿处在游戏的主导活动中,形成象征性的机能和想象,对人们的行动的意义和人们的相互关系加深了理解。多方位的认识活动,使幼儿明白人类赖以生存的除了家、幼儿园以外还有那么多的地方,人与人之间都是合作伙伴,可以说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把关系形象地变成了一个人,服务机构就像我们的手脚,帮助我们做需要的一切事情;生产机构就像我们的心脏、肠胃,只有他们辛勤的工作,才能保证人的营养与健康;学习机构就像人的眼耳,回是我们耳聪目明;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家,幼儿由自己的小家,逐步扩展认识了更深意义的家。
2.丰富了幼儿的社会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有机体在社会环境中特别是人际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大量的活动,给幼儿许多不同的感受,使幼儿逐步有了深刻而丰富的情感。在对别人的观察中,他们可以体会到什么是尊重、公正,什么是同情、怜悯,什么是羡慕、骄傲等等,使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指向的事物也越来越多,并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在掌握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之后,幼儿会自己评价周围的是是非非,并产生赞同、憎恶、佩服等道德感,也能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例如:有人在马路上随地吐痰,幼儿就认为这种行为很丑,表示出厌恶反感的情感;当他们亲眼目睹农民汗流浃背地耕种,警察在寒风中指挥着忙碌的车辆,建筑工人在烈日下紧张的忙碌着等等,幼儿可以深深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他们感受到这种行为的美,因而爱劳动者、爱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则不费吹灰之力。
通过参观,家乡的建筑、家乡的物产、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让幼儿尽收眼底。“知之深而爱之切”,在这样的远足活动中,《纲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目标是不难实现的。
3.增加了幼儿的社会实践
首先,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国外有研究人员对成功因素作了调查分析,认为成功中智力因素占20%,而信心、恒心、毅力、忍耐、抗挫折等非智力品质占80%。由此可见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要培育幼儿坚忍不拔的意志,锤炼不屈不挠的性格,就要人为的设置一些困难,提供一些适当的劣性刺激。
远足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如:饿了、渴了不能及时得到吃的、喝的,需要一定的忍耐;包带断了,衣扣掉了,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天气的突然变冷变热,也不可能随时得到最周到的照顾等。孩子在活动中体会到,没有毅力,缺乏恒心是不可能跟上队伍的,因而,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树立了良好的自信心,锻炼了良好的意志品质。
远足活动增强了幼儿分享合作的交往机会,当他们看到自己做好的风车迎风转呀转,都禁不住兴奋的叫了起来,并拉着身边的小朋友或老师共同欣赏;当他们带来了许多好吃的点心、水果等,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关系特别融洽。
总之大量的实践活动,给了幼儿大量的锻炼机会,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