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05 20:16:42
2.教师自己首先要会和美术文本进行对话,做好儿童与美术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中介。伽达默尔说:“……我们对于流传给我们的文本的理解,是以对意义的预期为基础的,这种预期是从我们自己与题材的先行联系中获得的。”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对意义的预期”也就是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教育之前对美术作品预先设计一种意义,这种意义是教师个人对美术作品的解释,同时,在引导儿童欣赏的过程中,又不停地被修正着。因此,教师自身应对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对艺术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例如:教师必须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先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这种对整体的理解又反过来加强儿童对作品各个部分的理解。
3.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的机会,提高其欣赏的现在“视界”。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不是我们的判断,而是我们的偏见构成了我们的存在……我们存在的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们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的倾向性。”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是以一定的生存方式处于历史之中。这就决定了人们总是无法摆脱理解的历史性,而对理解的历史性的承认,实际上也就承认了理解者带有偏见和成见的合理性。并且这种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基础和前提,它是欣赏者的特殊视界。因此,教师要给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的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这种欣赏除了美术作品的欣赏,也可以是自然景物、周围环境的欣赏。还要适当地教给学前儿童一定的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使他们在美术欣赏中首先能理解作者的历史视界,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为此,教师应选择相应的美术欣赏的材料,给予儿童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多次地进行感知、体验,同时,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的描述,让儿童真正地理解这些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视觉形式语言在美术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从传统的具象写实艺术到纯粹的抽象艺术,无论其外观形式有多大区别,它们所使用的却无一例外是上述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的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心理力”的样式,唤起人们内心千差万别的情绪和感受。
因此,这种抽象的形式语言并不仅仅服务于抽象艺术而具有普遍意义。在具象写实作品里,这些抽象的元素通过隐藏在被再现的事物中也在发挥作用。加登纳也认为:“只有当人们对这些层面恰当地理解了以后,他们的情感生活才会受到影响。随着欣赏成熟起来之后,他与较多的经验熟悉了,于是就有了较细的情感。
这样,他便能与创作者的兴趣及含义发生共鸣。”可见,形式分析是加深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并最终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的必经之路。同时,我们认为,对形式欣赏本身的兴趣也应该是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的目标之一。
学前儿童对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还可以经由美术创作来获得。例如:学习线条的变化,可让儿童试验不同动态的线条(直线、曲线、螺旋线、断续线、连续线、重叠线),再让他们欣赏凡高的作品《星夜》中所用的线条是怎样运动的。再如:学习几何形状的安排,可先让儿童用彩色纸剪贴出各种几何形状,再让他们欣赏抽象派大师蒙德里安的后期作品。这种由自己操作而获得的欣赏经验非常有助于学前儿童对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理解。
4。教师应给儿童利用多通道充分体验的时间。教顺应首先给儿童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要尽可能让他们用自己的以视觉器官为主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不要操之过急,或讲得太多,让儿童畅所欲言,尽量不打断其陈述。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只有当儿童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可以用启发的方式、提问题的形式给予他们以线索启迪,引导他们观察、体验、想象。例如:对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的感受与体验。教师在引导儿童对作品的各部分的形式进行感知、体验以后,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引导他们体验、理解作品的意义。教师请儿童闭上眼睛,把自己假想为画中的人物,然后跟着教师所说的话想象,“我躺在这片嫩绿的草地上……我的身体很放松……我的周围有一些人,他们发出隐隐约约的声音……有各色各样的人……但在这里他们都很轻松地踏着同样的节拍……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别人的存在……阳光……树木……水……
很美妙的休息……我想逗留在这里……”通过这样的感受,儿童可以对作品所蕴含的意义有所理解。
5.教师不但要自己学会提问题,还要教会儿童提问题。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过,“诚然,一种文本并不像另一个人那样对我们说话。我们这些努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自己让文本说话。但是,我们却发现,这种理解,即‘让文本说话’并不是一种任意的由我们主动采用的方法,而是一个与期待在文本之中发现的回答相关的问题”。因而,美术欣赏对话中的关键一步不是学会提问题。教师可以问儿童“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以《大碗岛的星期天》为例,就作品内容的描述上,可以这样提问: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画面上除了人以外,还有些什么?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吗?从画面上你能看出这是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吗?除了这些,你还看到了什么?就作品的形式分析上,对《大碗岛的星期天》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请看一看,画面上有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是朝哪些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感觉怎么样?画面上有些什么人物?他们在干什么?你能不能表演一下?画家画这幅画时用了哪几种颜色?这些颜色在画面上是怎么安排的?人物身上的颜色与背景的颜色合在一起,看上去怎么样?画面上的黄颜色使人感觉怎么样?画面的前面画了些什么?后面画了些什么?他们看上去是一样大小吗?画面前面的人物和画面后面的人物看上去哪个更清楚?为什么?看完整幅画,你感觉怎么样?
教师在用问题引导儿童进行形式思考以后,还要帮助儿童总结,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同时这也是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比较等形式分析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语言都应该是通俗易懂的、简明扼要的,要让儿童能理解。
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介绍创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者个人的创作动机(即在当时的情况下艺术家为什么要创作这幅作品),这样既丰富了学前儿童的艺术知识,又帮助他们更深入理解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当然,这些知识应该是学前儿童能够理解的,并以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介绍给他们。
6.教师可引导儿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宜引导他们运用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让儿童通过自己充分的、感性的体验后,再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虽然这种感受带有直觉的成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分析。而这种感受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样性的,如语言的、表情的、身体动作的等等。例如:对凡高的《向日葵》中成熟的向日葵和未成熟的向日葵的感受的表达,教师可以让儿童用“沉甸甸”、“轻快”之类的形容词来描述;也可以让儿童用自己的身体动作等表达。当然,也可以让儿童用轻重对比的色彩的描绘来表达。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