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丰台一小 作者:张世伟 2009-07-03 16:48:47
课堂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必须在课堂的过程中去生成和丰富课程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随时捕捉教育时机,相机而教。而教育机会的捕捉于课堂内容的生成只有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在学生生成的质疑中才能产生,课程内容的生成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必须认识到,走上讲台,不是去演绎一遍教案,宣读一次讲稿,重复一次劳动,而是一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对原有预设进行一次新的创造实践活动。
课堂上的倾听是生成的重要条件。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创生过程,新问题的生长点往往来自学生。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捕捉教育契机。教学九册语文《心愿》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描写小姑娘语言,神态的段落体会小姑娘对中国的情感。在预设中是这样安排的:教师导语:小姑娘的爸爸是个中国迷,在他的影响下,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的维勒尼克对中国有着怎样的情感呢?然后安排学生自己读读描写小姑娘的段落,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下来,再说说。
在预想中我想:课文在这一部分重点描写了小姑娘的语言,主要是从她的语言去表现她对中国的迷恋和向往。学生肯定会抓住这部分去学。但在学生的发言中,很多理解大大超出了我的预设,如“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中“目不转睛”,“她挺自信”中的“自信”。一名学生抓住自信侃侃而谈:一个四岁半的法国小姑娘,能在街心花园的众多游客中,挺自信的判断出我是一名中国人,并主动上前搭话,可见小姑娘对中国应非常了解,熟悉,对中国非常感兴趣,才会做到这一点。当时的我一下子不知怎样引导,因为我的预设中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但是我在脑子中快速判断出学生发言时有一定的道理的,就没有按照预设的环节进行,(本来这一部分不是课文的重难点,在这一部分没有安排很多的时间,课文的后面有很多的难句是需要时间去理解的。)我又安排其他学生继续接着谈,和学生共同理解这些词句,在此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小姑娘在爸爸的影响下,了解中国,熟悉中国,并在心中向往中国。虽然她刚刚四岁半,希望自己能在长大后去中国当友谊桥梁的工程师。但也可称得上是一个中国迷了。课文的后面有一段写“我完全理解小姑娘的语言和感情了,使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小姑娘天真的心灵,不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吗?”这一段是课文的很难理解的段落,本来想在此花点时间,让学生充分了理解,但很难想象课堂上效果会怎样?但是由于学生对前面小姑娘的理解很到位,所以这一段学生的理解很顺,我班孟祥远同学的理解很准:不仅小姑娘的父母是中国迷,在他们的影响下,已经在他们的下一代小姑娘的心理萌发,是小姑娘也爱上了中国,也要和中国人民友好下去。这是生根发芽,开出美丽花朵的含义。
由于课堂上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理解了小姑娘和他爸爸的心愿,也就理解了“人民的感情是朴素的,朴素的感情是最美的。”这一课文的中心句。假如我当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学情,没有倾听学生的发言,而是按照事先的预设往下讲,恐怕学生就没有后面精彩的理解发言了。
如何预设与生成,是一个经验与积累的过程,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努力尝试,定会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使教学过程成为充满活力,真实而丰富的学生成长发展的生命过程。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