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03 15:50:55
(二)关注幼儿生活,利用生活环境开展教育。
1、内容生活化
陈鹤琴先生指出:“我们要把幼儿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但是,这种有系统的东西,应当以什么为中心呢?这当然要依据耳童的生活环境。他指出“不要依据成人的经验编制一些生硬枯燥、高深的材料,让儿童茫然得到一些糊涂,杂乱无章的知识。”儿童作为活动的主体,以自身的需要,兴趣、能力、经验出发,参与操作,接受学习。因此,环境的创设、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的态度和主动性。我们努力创设一种“童趣、健康、和谐,并富有挑战性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让环境更贴近幼儿的生活,与此同时,更注意有效地利用周围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探究、操作,发现环境中的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将幼儿代入自然,融入社会,帮助幼儿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幼儿对环境材料的熟悉,其兴趣性、,主动性更容易发挥,因而他们不会面对生疏的材料、环境而茫然不知所措,他们会创造性地利用这些材料游戏,在与材料、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自身的发展。
美国幼教专家络,科贝尔在《生成课程》一书中谈至d:“生成”就是强调课程计划必须是从孩子和成人的生活中,特别是从孩子自身的兴趣中生长出来,它提醒我们孩子的自发性需要一个他们能够自由活动和学习的空间。如大三班在一次户外活动时,一位幼儿发现了一个梧桐果,举着来问老师这是什么?此时老师并没有急于告诉幼√乙答案,而是请其他孩子来回答,孩子们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或猜测、或介绍。当他们知道了这是梧桐果时,有的孩子又好奇地问:“它能不能吃?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用小手使劲地将它掰开,惊奇地发现里面是一个“小伞兵”,原来它是梧桐树的种子。孩子们欢呼着,为他们的发现而高兴不已。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试探地询问幼儿:还有什么有种子,幼儿认真地在操场上找着: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小草的种子、鸡冠花、一串红、草茉莉的种子回到老师身边,兴奋地谈论着的时候,教师则实现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效地与教育目标的对接,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同时,我们注重将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教育功能,扩大教育的时空观。因为幼儿最终要面对生活,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各种能力,又逐渐使幼儿学会生存与合作。所以,一日生活中蕴含着广泛的教育资源。我们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把工作的着眼点从注重知识的传受转向注重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处处有教育。要求教育要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观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发展水平,寻找、选择与孩子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时时处处渗透教育。
2、材料适宜性
活动区活动由于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己选择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材料、活动的方式、以及合作的伙伴等,幼儿自己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做,可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要,有利于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因此,活动区活动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活动。而活动区活动应有的教育价值则通过环境、材料与幼儿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在实施环境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游戏这一有效的手段,以环境、材料为载体促进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小班幼儿理解表达能力差,动手能力弱,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但活动兴趣高,情绪已投入,因此在活动中主要以角色游戏为主,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使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体验扮演角色的快乐,提高独立做事的能力,培养社会交往技巧。例如:小班建构“家”的游戏活动,通过到小朋友的家中去做客、到家居参观居室等一系列的经验准备,共同商讨家的布局,与此同时为孩子提供了可供操作、创造的大型纸箱、纸盒等,他们根据已有经验将纸盒作为了供休息的卧室,戴上报纸折成的小帽,当起了小小粉刷匠,实现了做“家”的主人的愿望,那种自豪和满足挂在了他们的脸上,中班幼儿仍然存在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是我们尝试通过表演游戏,让幼儿亲自体验故事中人物的心情,由角色身份迁移到自身,而帮助其树立自好的道德意识。打扮幼儿则更多地以探索活动、创造性游戏为主,使她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得到他人的认可,从而在其个性品质萌芽期埋下自信的种子。于是我们更多地为幼儿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材料,如:在“有趣的盒子”活动中,以“变魔术”游戏来提高幼儿目测能力,空间方位知觉,要求幼儿将十几个大小各异的盒子变得越少越好,孩子们尝试操作,努力地将差异不是很大的盒子套装在一起,将若干小盒子装入大盒子,当十几个盒子变成只剩三四个的时候,孩子们的兴奋不胜言表;游戏活动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在与材料的互动作用中有效地落实;了教育目标。
(二)扩大环境内涵,增强环境教育功能
我国教育家提出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陟时玖为这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它应当扩大幼儿对周围和更广大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的视野,把社会作为教育的大课堂,因此,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是我们环境教育的又一特点。发挥家庭教育在幼儿认识发展中的作用,挖掘家庭环境本身的教育资源,以教师本身的专业化优势,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社区则作为一个生产功能、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小区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教育场所等多方面的支持。社区的积极参与使幼儿园教育变得更生动、更富有时代的气息。我们将幼儿带入社会,直接利用社区环境的教育资源,多次带幼儿参观奶牛场、飞机场、超市等,这些活动,宽阔了幼儿的眼界,丰富了活动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参观后,孩子们会带回很多的收获与问题,从而引发他们寻求有效的途径来分享经验解决问题,孩子们利用倡议书、求助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需求,得到家长与社区的大力支持,使园内教育活动与社区活动有机结合,在促进幼儿素质提高的同时,有效的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此外,我们还注重利用园所的教育资源,发挥园所对社区教育的辐射作用,如:随着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的环保意思逐渐增强,我市开展了“拒绝白色垃圾”的活动。塑料袋的禁用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成为了孩子们的热点话题,于是,他们的实践活动延伸到了社区,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各种精美的纸袋、提兜发放给路人,并用自制的展牌,向人们传递着“热爱环保、保护环境”的心声。他们的行动在社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创设愉悦精神环境,促进幼√L主动发展
精神环境一般指由人际关系、文化观念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气氛或氛围。这种气氛或氛围决定着人的“自我”能否被发掘、发展和完善,决定着人的先天潜能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决定着人的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其他能力能否有效的形成。因此,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基的学前教育,必须强调营造有利于形成幼儿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意思、,创造精神等动力特征,创造性的认知特征以及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精神环境。
1、树立良好教师形象。形成教师和谐人格,以教师良好的个性塑造幼儿良好个性。同时开展了教师每日一体、一操活动,定期开展教师形象大讨论,提高教师的自身形象。
2、营造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的核心是建立融洽、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使幼儿乐于和善于表达或交流思想与情感,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教师对幼儿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表演、多鼓励、多关注、多信任以及多给他们自由、多让他们自主是形成融洽、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教师以自身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为其树立良好榜样,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关怀、信任和鼓励,为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情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注重发挥同伴交往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能使幼儿学会关心同伴、共享玩具、互相尊重,能使幼儿产生遵守纪律和活动规则的意识。例如;我园每周五为幼儿开设了全园性开放活动区域,在活动中我们打破年龄、班级的界限,鼓励孩子们自由结伴游戏。每一次他们都会结交新的伙伴,加上“大带小”的影响,大班幼儿体验着做哥哥、姐姐的快乐,小班弟弟、妹妹则感受被呵护的温暖。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同时扩大了幼儿交范围,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四、收获与体会
1、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撰写出一批有价值的科研论文及经验总结。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极大改善,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学会了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差异,从而更加相信幼儿,在这种尊重与信任中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2、全方位的环境创设已日益出成效,幼儿获得了受益终身的发展,教师的技能得到了磨练,幼儿园自身获得了发展,已形成自己的办园特色,得到专家和同行的认可。以废旧材料为特色的环境创设图片己搜集成册即将出版。
我们的“实施环境教育,促进幼儿发展”模式已初步建构,这其中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我们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不断吸取其他模式之优势,使其在不断完善中更好地促进幼儿主动性发展,为素质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