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呼家楼中心小学 2009-07-03 14:21:40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关系上亿家庭切身利益的最大的民心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的颁布,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这对我们德育工作者来说是太好的机遇,但也是严峻的挑战。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多年的德育工作经历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小学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必须遵循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小事做起,从行为养成做起;其次,要树立学校德育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思想,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再次,就是要增强教育合力,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德育的新局面,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形成大教育场。小学德育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的规律,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的源泉”。为弘扬和发展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实现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贯彻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文化素养,近年来,我校在让学生知礼、懂礼,深入开展“三礼”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国人要懂中国文化,要学习中国文化,要传承中国文化”的教育目标。以“立足校本发展,建设学校文化;立足学生实际,培养人文素养”为宗旨,明确了以教师行为规范为楷模促学生养成教育,创设人和校美的良好育人氛围,形成以传承中国民族文化为基调的校园文化特色的德育思路。
二、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1、开发校本课程,创设德育特色。
在明确的德育思路指导下,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编写的过程是教师们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文化底蕴、形成广泛兴趣爱好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发展教师特长,发挥教师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造就了一支具有高尚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素质。
全体教师耗时近一年从事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与探讨,于2003年秋编印并为全校学生配发了以宣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读本——《炎黄传承》(第一、二辑)。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海洋里,如何提取精华编写校本课程难度是很大的。教师们把《炎黄传承》分为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两部分,内容丰富、生动,涉及面广,适合不同学生的爱好和需要,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特别是其抛砖引玉的作用,调动了学生和教师乃至家长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华文化的积极性,学校内外形成了人人学习祖国文化的良好氛围。
2、课堂实践,校本育人。
课堂是德育主渠道。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组,并从2003年起将校本课程列入课表,每周保证一课时,并精心安排两位文化底蕴深厚,兴趣广泛的教师专职任课。一方面教师们依托校本教材,利用学校的网络优势,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充分发掘,并且结合自己特长认真备课、制作课件、教具。从《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到《汉字的演变》、《京剧脸谱》、《北京小吃》、《中国茶文化》;从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到对中国有影响的历史人物,通过学习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增进学生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牢固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指导各科教师在学科课中有机渗透民族精神与文化教育内容。如语文教师对古诗的精彩讲授和引导,引起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不少学生自发的进行古诗竞颂,有家长反映孩子将《唐诗三百首》视为珍宝,会背一二百首的不在少数。数学课上学生知道了祖冲之、勾股定理,了解了我国伟大的发明——珠算。美术课上尝试中国剪纸、音乐课中加入了民乐与民族舞蹈赏析,体育课中引入了毽子、空竹、竹竿舞,特级教师郭玉学老师创编的《中国功夫》操学生做的特别起劲儿……校园中逐渐形成了人人学习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学生在校本文化的渲染中,深刻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把学习更多的祖国文化作为荣耀,校园中人人熟颂《三字经》,8、9岁的学生说起茶来头头是道,课间休息时孩子们手中的溜溜球、游戏机逐渐换成了毽子、空竹,玩得好、会的多的学生成了孩子们中的“英雄”。民族情感在呼家楼中心小学的学生心中茁壮生长。而教师们也在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了文化底蕴。“炎黄传承”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名字,它是呼中心的骄傲。它造就了一支具有高尚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素质。
3、丰富环境文化发挥活动育人功效。
结合《炎黄传承》的开发,学校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立邦漆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设计绘制了体现校本文化的百米文化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明了画中的涵义。课间,广播中传出动听的古筝、笛子名曲。环境育人,润物细无声。
结合《炎黄传承》的开发,学校少先队于2003年成立了“风铃儿”茶艺少年组。并请来北京市青少年茶艺理事会的专家不定期进行指导,目前,这些不到10岁的学生们已能熟练的表演绿茶、乌龙茶、水果美容茶等茶艺,多次在学校重大庆祝活动和迎宾活动中进行表演,受到来宾和本校师生的好评。茶艺组的学员们也在不断的学习中感受着中国茶礼,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茶文化。
结合《炎黄传承》的开发,学校定期举办大型《炎黄传承》主题庆祝活动。为学生搭设展示的舞台。2004年的六一,我校少先队不仅承办了朝阳区庆六一表彰会暨“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展示活动,得到了与会领导、来宾的一致称赞,而且成功的举办了首届《中华精神在我心》主题文化节。孩子们用歌舞、器乐、朗诵等演绎着自己在校本课中学到的《三字经》、唐诗、京剧、古典名著典故等。通过“每日一字”,学生了解了汉字的演变历史;通过“每日一词”孩子们学习了不少成语故事,了解了中国历史;通过“每日一歌”大家对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小调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通过“每日一句”班主任把精挑细选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警句展示给学生,潜移默化中寓德于人。做为《炎黄传承》系列教育活动的延续,全体学生家长被邀请到现场参加孩子们的活动。庄严的队仪式、精湛的表演、振奋人心的齐唱《中国娃》……使在场的大人、孩子无不为之深深震撼,浓浓的集体荣誉感、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同时,持续近半个月的活动过程也是对全体师生的一次精神冶炼、道德洗礼。
4、家校共同参与,共续《炎黄传承》。
早在2005年寒假前,学校少先队大队即面向全校学生做出了学生、家长、教师共同续写《炎黄传承》第三辑的号召。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有二百余名学生及他们的家长一起编写了自己喜欢的《炎黄传承》教学内容。有几名学生甚至自己编出了整本装订好的《炎黄传承》第三辑。学生们编写的内容不仅涉及面广,而且为校本课程以后的编写提供了许多好的创意。特别是我校名誉校长、88岁高龄的爱新觉罗.溥任老先生作为名誉顾问为全书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并亲题书名,使“炎黄传承”四个字更加深入人心。
2005年9月1日,由学生、家长及教师共同编写的《炎黄传承》第三辑问世,与前两辑相比,第三辑内容更丰富,分类更严谨,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并且加入了相当比例的校史内容,并选用了多幅孩子们熟悉的校园活动场景图片作为插图,使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老师都倍感亲切,可读性更强,从中我们了解了呼中心的昨天,也更加珍惜学校今天所拥有的一切。
三、校本课程研发的实践意义与效果。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外有识之士公认的一本育人教科书,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宗旨的《炎黄传承》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三年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教育实践果。
《炎黄传承》不仅有效延伸了学校“三礼”教育的内涵,她更赋予“三礼”愈加强有力的生命力。成为一个人良好品质和健康人格形成的沃土,为促进其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尤其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形成广泛而积极的爱好起了重要导向作用。
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德育探索,也逐渐形成了我校特有的校园文化。“炎黄传承”不仅受到学生、教师、家长的欢迎,而且吸引了北京、上海的报社记者以及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朝阳有线电视台等前来采访、拍摄。香港无线电视台还专程驻校拍摄专题片。学校还先后接待了来自智利、加拿大、美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的教育同仁以及全国多个校长代表团来校参观交流。2004年4月,我校30名少先队员以良好的道德素养出色的完成了陪同党和国家领导人植树的任务;5月中旬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对我校的德育教育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报道;11月至12月间,北京人大主任于均波、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副市长范伯元陆续来学校视察工作,并对学校德育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05年4月学生们光荣地完成了迎接国民党主席连战的政治任务,9月底,呼家楼中心小学又成功承办了全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这些有利的宣传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同时对全校师生起到了另一层面的教育促进作用,学生们以自己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进步为荣,教师们则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继续努力探索校本育人的新途径,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德育整体水平。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相信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祖国的花朵会更加绚丽,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璀璨。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