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03 13:16:31
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激发兴趣的大小及开发智力的深度。教师应慎重考虑数学活动中的材料选择,并激发幼儿与物质材料发生相互作用,促进幼儿积极去发现、去寻找、去探索数学奥妙的愿望。我园在数学教育活动中针对当前人们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和具体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对数学材料的选择进行了专门研究和实践,我们根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理论》提出幼儿园数学活动选择材料应该生活化的观点。
一、利用生活中的教学情境,创设活动冲突,引导幼儿寻找材料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为此,我们把数学教育内容按大纲要求生活化,创设活动冲突,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大班幼儿学排序,我们利用幼儿洗手时经常出现推拉、拥挤等混乱现象的问题,请幼儿为老师想办法,怎样解决洗手不推挤的问题,幼儿很快进入角色,踊跃发表意见,有说一组一组去的,有说让女孩先洗的,有说要互相谦让的。其中有几名幼儿说出了: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去洗手的办法。教师肯定了幼儿的想法,特别表扬了说出排队办法的幼儿。紧接着教师又提出了生活中什么场合要排队,家里的东西哪些可以排队等与数有关的问题。同时请幼儿回家找可以排队的物品,看谁找得多,并且带来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排队游戏。不能带的物品可以画下来讲给小朋友们听。这样从帮助解决问题引出情境,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发了幼儿积极探索和学习的愿望。
二、寻找操作材料的过程,也是教学思维的过程
幼儿在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材料时,要对众多的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经过这个有充裕时间的寻找、分类过程,幼儿对数的理解会加深。例如:排序材料,幼儿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排序?然后才能在众多复杂多样的材料中筛选出可供排序的材料。正是数学知识自身的严密性和关系变化的复杂性,才可能培养幼儿思维的准确性与变通性。可见幼儿寻找材料的过程就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
三、要求幼儿相互交换自带材料.帮助幼儿多角度理解教学关系
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材料种类繁多,包含的关系数学也不计其数。幼儿对同伴的材料往往产生好奇,总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这种好奇心,引导幼儿在同伴的材料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相互地交换操作,可用材料极其丰富,不但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材料蕴藏的数学关系中,幼儿拓宽了视野。前面所提到的请幼儿回家寻找排序材料,我班40名幼儿带来的材料千奇百怪,各有特点。我们引导幼儿开展了包括量的正逆排序、数的正逆排序等活动。如量的排序:按大←→小,所用材料有:纸盒、机器人、饭碗、鞋子等;按高←→矮,所用的材料有:彩色笔、纸人等。数的排序:按l←→10,用牙签、蜡笔等;按三角形←→多边形,用几何图片、玩具等。同时,我们还根据材料的物理特性进行排序:软←→硬,用糖果;酸←→甜,用苹果;等等。幼儿在众多的材料中表现出了积极的求知欲,也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增强了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同时教师也从制作材料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幼儿的观察指导中。
四、记录操作结果,促进思维由具体向抽象升华
由于材料多,所反映的数学关系也多,完全由老师安排谁与谁交换,谁玩谁不玩某种材料是不合适的,也束缚了幼儿的手脚。同时,每个幼儿的操作结果,都由老师去记录也办不到。为了使整个过程不至于杂乱无章,教师可作一些原则性安排,但主要精力是引导幼儿自己记录。例如,要求幼儿记录:看谁排序方法多?看谁分类的方法多?看谁的算式多?要求幼儿操作一次,记录一次。记录的方法可由自己选择,这样一来,幼儿创造出许多有效的记录方法。如有的幼儿在使用糖果时操作一次画一个糖果符号,并把排序方法也画出来;用牙签时排序一次画一根牙签,也把自己排序的方法画出来。但有的幼儿遇到用玩具恐龙、汽车、大象卡片等难画的材料排序时,用老办法画图记录费时又费事,怎么办呢?老师看准时机启发幼儿能不能把记录变简单一些,有的幼儿说用圆圈代表恐龙,有的说用线条代表汽车,有的说用数字代表大象卡片。教师请幼儿比较三种方法哪种最简单最快,幼儿马上明白了前两种用符号代替画图虽然简单,但要画的符号仍然很多,又简单又快当然是用数字来记录了。这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幼儿在自己操作喜欢的材料中自然形成的,其中抽象数字1.2.3.4……的实际意义幼儿也明白了。这正是我们数学活动促进思维发展的落脚点。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