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03 12:41:41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国外的幼儿数学研究发现,学前期有4种经验对于幼儿的数学思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种经验是关于体验“连续量”与“非连续量”材料的经验。
“连续量”的材料是指那些不可数的材料,如水、沙、面粉、盐等,“不连续量”的材料是指那些可以被排列、计数的材料,如珠子、积木、汽车、洋娃娃、扣子、瓶子等。孩子们会主动去触摸、感知许多物体。例如,幼儿搭积木,积木搭得很高了,一不小心把积木弄倒了,一块块的,撒了一地,在这个瞬间孩子感受到了物体的不连续性。但是,当孩子洗澡时,他获得的又是另外一种不同的经验。孩子拍打水面,溅起许多水花,一滴一滴再落到盆里,水又汇在了一起。幼儿感知了水的连续性,感知了物体的另一种属性──连续性。
第二种经验是关于空间、形状和尺寸的经验。
孩子主要是通过身体动作,如爬、跑、走等来感知空间方位。有栏的小床、小马车、供孩子爬的围栏、小房间,甚至是一匹小木马,幼儿在攀爬它们的过程中获得大量的关于空间方位的经验,例如上、下、左、右、里面、外面等等。
孩子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得到形状的经验。例如,当他玩积木时,积木在地上很稳,可以操积木;而把球放在地上,球放不稳,会滚动。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还可以获得尺寸的经验。比如说鞋子,孩子曾经能穿的鞋子会渐渐变小,直到不能穿了。另外孩子在穿衣时可以比较尺寸、大小等。
第三种经验是关于容量、匹配、测量的经验。
孩子经常要给杯里倒水、牛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体会了容量,进行了非标准测量,我倒了半杯牛奶,她倒了大半杯,她的比我的多。还有,孩子们在分发餐具时学会了一一对应,一个孩子对应椅子发一把勺,另一个孩子对应勺发一个盘、一个碗,下一个孩子对应盘发2个包子等。
第四种经验是关于语言和符号的经验。
歌谣、民间故事──儿童喜欢背诵那些数字的歌谣,例如“l、2、3、4、5,上山打老虎”。当然事实上儿童对于数字的含义并不理解。
数学符号──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辨认自己家的门牌号码,以及其他一些数学符号,例如电话号码、邮箱号、门牌号、生日卡上的数字、闹钟的符号等等。认为儿童是在上学后才第一次见到数字是不对的。这些数字对于儿童的意义在于命名──认为数字是物体的名称,而不是一种量的关系。例如,爸爸说:“坐26路车。”儿童认为车的名字是26路。
这些经验决定了幼儿入学时的起点,这些经验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在学前期孩子没有获得这方面足够的感性经验,他未来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会受到制约。
实际上,这些数学学习所必需的经验可以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得到充分满足。积木、水、沙、角色游戏、艺术、音乐、手工、进餐、户外活动以及数学角、科学角中都蕴含了大量的幼儿数学学习的机会。
积木:
积木可以为孩子提供身体活动、角色游戏以及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与此同时孩子在操作活动中通过搬、堆积、摆放、平衡等可以感知尺寸、形状、重量、空间关系、结构、对称、体积等基本概念。例如,用大的、重的积木垫在房屋底部,那么可以支撑高的房子。再如,圆形的积木可以竖起来成为柱子,但如果侧着摆,积木就会滚动,摆不稳,无法作为房子的支柱。
在游戏中,孩子还需要用适当的语言去描述他们遇到的情况。在这无意之中,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时,教师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小人则。汽车、小木块等,引发孩子搭房子。例如,为小汽车搭一个车库,就要让幼儿考虑比例、平衡、对称,小汽车与房屋的相对大小等问题。
沙和水:
沙箱提供的工具有碗、茶壶、罐头、水管、过滤器、水枪、勺、杯子、塑料杯等。当孩子把水从一个容器倒’向另一个容器时,很容易发展容量、重量、容积等概念。十地沙子与水有着某些相似的功能,除此之外,沙还可以用来建模型,来了解固体的形状、体积。
角色游戏:
大多数的游戏包括做家务。孩子在分配餐具、食物时练习一一对应和一对多。角色游戏还包括餐馆、杂货店,可以买卖东西,学习物物交换等,还有医院,要排队、挂号、量体温、听心跳数等。
艺术活动和音乐:
粘土可以用来捏各种物体。在给物体造型、砍掉、扳下来、卷起来这些动作过程中,便于幼儿感知结构、形状、硬度、质量。孩子把不规则形状的物体液成一个球体,把一大团粘土捏成好多小球,再把小球团成一个大球等等。在这些过程中孩子可以获得很多关于体积、形状、重量的经验。绘画、折纸、用废旧物品自制一些小玩艺、拼图。这些都为孩子的对称、结构、空间关系、辨认和分类提供机会。音乐中的节奏让幼儿感受数量、感受一定时间内的各种节奏,例如,3/4拍,1/8拍。音乐的重复、渐弱、终止可以感受到某种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