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03 11:13:13
对关系的认识
3岁~5岁幼儿的排序能力仍然较低,一般是任意排放物体。
5岁~6岁
对数的认识
5岁以后的幼儿能认识到数不因实物的变化而改变,形成了数的“守恒”,但这种认识局限于10以内的数。他们能够脱离实物的支持,进行小数目的抽象运算。并学会100以内的数数。这一阶段的儿童已在较高水平上形成了数的概念,并开始从表象向抽象的数运算过渡。
对量的认识
5岁左右的幼儿感知量的精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能区分和排列不同大小的物体,能较为精确地认识和区分物体的高矮、粗细、长短、厚薄等,并学会用相应的词语来表示。虽然此时幼儿能判断相等量,但尚缺乏对物体“量守恒”的认识。如果将等量的水倒在又高又细和又矮又粗的两个杯子里,他们很难判断两个杯子里的水是否一样多。
5岁~6岁的幼儿能正确地认识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物体的量的各种特征。同时对量的相对性有了较好的了解。他们也逐渐能在逻辑的基础上理解量的可逆性和传递性关系。
对形的认识
5岁~6岁的幼儿基本上能够理解图形的典型特征,并在头脑中形成某种图形的“标准样式”,从而进行正确的判断,同时能进一步理解图形之间的复杂关系。另外,国外有研究资料表明,5岁~6岁儿童可以在一定的抽象水平上概括图形之间的关系。这一阶段儿童还能认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如球体、立方体、圆柱体等,并能正确地命名。
对关系的认识
5岁~6岁幼儿虽可按长度或大小将物体排序,但却不是一种整体思考、有系统的排序,而是在尝试错误中完成排序任务。幼儿时期较为容易掌握重复类型的样式,掌握增长类型的样式相对较难。
教育建议
“数”的教育原则
1。在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数数,了解数之间的关系。如在等公交车的时候,可以与孩子一起数过往车辆。
2。为幼儿提供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认识数。操作时,家长可做提问,如“你在这上面放了几块积木”。
“量”的教育原则
1。运用感官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如让幼儿认识物体的轻重,可以先出示两样形状一样、材料一样、大小不同的物体,然后出示两块材料一样、形状和大小不一样的物体,让幼儿感知和比较。
2。利用儿歌和游戏,教授幼儿一定的量词,引导幼儿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形”的教育原则
1。儿童认识形体是在充分感知形体,获得有关形体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再配合说出词,认识图形的。因此,家长一定要让儿童看一看,摸一摸,逐步抽象出形体的基本特征,并学会用正确的语言表述。
2。设计游戏活动,引导幼儿比较不同形体,巩固对形体的认识,如奇妙的口袋、匹配、分类等等。
3。通过分割和拼合,儿童能感知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已知形体的认识,如传统的七巧板游戏和折纸游戏。
“关系”的教育原则
1。开展排序和样式活动。幼儿的样式活动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进行,先是模仿,然后再让幼儿接着成人所提供的样式继续往下排,最后让幼儿创造自己的样式。
2。以生活情境为素材,让幼儿自然地感知并很好地理解样式与排序。
3。对于同样一个样式,不同的人可能发现不同的规律,从而给出不同的解释。鼓励幼儿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让幼儿的思路具有流畅性与扩散性。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