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02 21:21:20
活动区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授课的核式,把游戏作为儿童的学习形式,生活的全貌将在儿童的游戏中再现出来,让儿童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操作实践活动及物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活动区活动(大多是自选游戏)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无需受到“自己要与集体同步”的约束,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游戏。这也符合了《幼儿园规程》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创没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因而活动区教学正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取得日益显着的结果。然而,在一个集体中幼儿虽然具有相同的年龄特征,但各自的个性品质、生活经验和能力却多种多样。活动区游戏由于它特有的较强的自主性,给了幼儿较高的自由度,往往造成幼儿活动随意性大的特点,因此为了保证游戏的正常开展和便于教师的指导,游戏规则的建立和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活动区游戏中规则的建立
规则在游戏开始时,由全体幼儿共同制定,并以图画或者标志的形式显示出来,规则的数量要限制在4~6条以内,超出这个数目幼儿有可能记不住。
要用积极的方式(“要……”)来描述规则的要求,避免使用消极的方式(不要……)
活动区角可以建立以下几方面规则:
1、建立进入区角的规则
活动开始时,根据活动室面积大小、活动区角数目多少,规定进入区角活动的人数,这便是一种对幼儿选择行为加以约束的规则,进入区角的人数,最好把它融入环境设计布置中,如:可以在阅读角铺上地毯,让幼儿席地而坐,翻阅图书。教师可在阅读角的入口处的地面上贴六双脚印并告诉幼儿“进入阅读角脱鞋,鞋子覆盖在脚印上,没有剩余的脚印怎么办?”幼儿就知道应另选他处。在此,所设计的这个规则的内容有三个,一是进入区角要脱鞋;二是将鞋子摆放整齐;三是满员的不能再进。另外,还可以在区角地入口处贴一个挂钩,挂上该区角规定人数的标志牌子,进入区角就要挂上牌子,出区角要将牌子挂回原处。这样可以避免教师过多地语言干涉,也可使幼儿处处受暗示,并且把环境中的暗示转化为具体的行为。
2、交换游戏区规则
给每个幼儿做一个牌子,前面贴上幼儿照片,后面贴上游戏记录表。在各区订上5-7个小勾子,每组幼儿轮流选择区域,区内小勾子上挂满了印章、印泥,幼儿玩过游戏后,在各处的记录表上盖上印章。一周下来,看看哪些幼儿玩了哪些区,玩了几次,有哪些区一次没去过或只去一次。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更好地有针对性指导。还可以发给幼儿一个代表自己的一个贴花标志,在每区的入口处贴一个表格,幼儿玩过该区就在该区贴上自己的标志,便于教师及时检查幼儿交换区角的情况。
3、奖惩规则
任何游戏活动都存在奖惩规则,便于幼儿在游戏中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最大的自由。这个规则的建立需全体幼儿共同协商,共同建立,共同遵守。
4、让孩子成为规则的制订者,发挥起主人翁作用,促进规则的完整性。
区域活动中,通过让幼儿发言、讨论,找到以往游戏活动规则的弊端(游戏中指定的内容、人数或按顺序轮流的原则,会让相当一部分的孩子不满足现状,导致不遵守游戏规则,不愿意玩,活动时秩序混乱),找到了原因,就着手修订新的游戏规则。新规则从场地布置、材料内容、人数等方面进行修改,结合幼儿意愿制订出《活动记录规则》、《活动区选择法》等相应规则。事实证明,这样做(指让幼儿参与制订规则)不但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小朋友的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了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孩子的遵守与执行。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